張靜群
【摘要】新課標提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初中語文教學三維目標之一,其中情感目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對中學生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以及高尚的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教師應從精設導語,創(chuàng)設獨特的情境,感情誦讀等方面在教學匯總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
【關鍵詞】 初中生;語文教學;情感
中國近代教育家梁啟超先生曾說過一段精彩的話:“用情感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鐵?!庇纱丝梢?,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的滲透是極其重要的,學生只有將所學轉化為情感和價值觀的升華,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功利主義觀念嚴重,初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知識的灌輸與傳遞,輕思維訓練,缺乏情感的交流與滲透,學生成了復制知識的“工具”,自主性及個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導致了很多學生學習興趣索然、素質能力低下。那么,在新形勢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課內外情感因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精神空間,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教學目的呢?
一、精設導語,導入新課
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師情感的外顯性和豐富性,教師的情感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教師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充滿人情味的語言導入新課,把學生引領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情感世界,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溝通,對學生進行情感渲染,撥動學生心靈之弦,實現學生與作者情感上的和諧共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主動探索的欲望,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如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時,可設計這樣的導語:“2004年2月5日,我國文壇再失巨臂,99歲的著名詩人、作家臧克家與世長辭,他被認為是‘一部足以現身說法的活生生的中國新史詩,朱自清說:從臧克家開始,我們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農村為題材的詩,矛盾說:臧克家是當時青年詩人‘最優(yōu)秀中間的一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起來緬懷聞一多這位偉大的民主戰(zhàn)士?!边@樣的開場白突顯了臧克家先生的卓越貢獻及人格魅力,使學生由對臧克家先生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進而對他所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如講解《音樂巨人貝多芬》時,先播放一段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讓學生領略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的頑強斗志,并設計這樣的導語:“貝多芬28歲起就患耳疾,直至逝世的二十余年時光里全受聾疾的困擾,然而貝多芬大部分的作品卻產生于這個時期。即使是站在演奏臺上也聽不見觀眾掌聲的時候,他仍繼續(xù)作曲,終于作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而擱筆,所以,貝多芬的偉大,不單因為他是一個音樂家,更因為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極度苦悶并將他的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掙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痹搶дZ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對英雄的仰慕之情。
二、真情誦讀,入情入境
蘇東坡曾說:“三分詩七分讀?!痹诔踔姓Z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文章抑揚頓挫、富有魅力的真情朗讀,展現作品的情感,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波瀾,點燃學生的激情,使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在強烈的藝術感染下對文中的意象進行組合,結合自己的審美體驗,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感受語言的意蘊美。
如筆者在教《濟南的冬天》一課時,先讓學生閱讀全文,然后筆者進行感情范讀,把課文讀活,并隨著文章的感情,運用舒緩、自然的口語,豐富細膩的音色變化,讀出文章的韻味和基調,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中最能表達情感的美言佳句,經過反復點撥,學生便能逐漸感悟文中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心平氣和地感受自然與生命,及作者對自然賜予的領受與感激,讀起來就更加的愜意、從容與淡定。這樣就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理解與情感的誘發(fā)有機地結為一體,從而能較準確地把握作品。
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教師在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巧妙創(chuàng)設適宜的課堂教學氛圍和特定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置身于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還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情感。
如在教學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筆者演示了解放軍渡江的幾幅圖畫,展示了解放軍兵力強盛、戰(zhàn)線長、戰(zhàn)勢猛、戰(zhàn)績大,播放文中寫到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然后讓學生設想:毛主席下令: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于是,大江之上濤走云飛,百萬雄師蓄勢待發(fā),沖鋒號響,潛力江面上,萬船齊發(fā),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的景象。讓學生靜靜地去想、去體會、去品味,他們定能領略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的令人熱血沸騰的豪情壯志。
四、形象可感,直擊心靈
具體、可感、逼真的形象總是能對學生心靈產生直接的沖擊。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文中表達的語言環(huán)境直觀的表達出來,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形,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表情、目光、體態(tài)、手勢等形體語言增強情感表達的形象性,使語言更加具有感染力。如在講授舒婷的《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時,語言上由低沉緩慢走向高亢迅疾的節(jié)奏,連同飽含深情的目光,張開懷抱的雙手,使學生感受到一個赤子對祖國的深情。當然,教學中教師也要根據不同情境、時間以及文本類型選擇不同的“傳情”手段。
總之,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蓖瑯?,教師要感動學生,就得先感動自己,只有自己被感動,先有了善惡、美丑、是非、愛憎的鮮明態(tài)度,這樣的語言才易于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因此,教師只有將自己的情感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才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學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慶元,《中學語文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南帆,《情感與認識論》[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3]陳田雨,《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滲透》[J],文學教育(上),2011.05
[4]蔣曉燕,《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和審美教育探究》[J],中學語文,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