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水
摘 要:春秋末年,宗法制度禮崩樂壞,社會風氣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孔子迫切希望恢復周禮,推行“王道”于天下?!盀檎缘隆笔强鬃诱嗡枷氲幕局鲝垼熬隆焙汀罢隆眱蓚€方面?!熬隆睆娬{(diào)為政者要有君子之德?!罢隆奔礊檎缘聻橄?,強調(diào)道德教化,反對“不教而殺”,強調(diào)了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
關(guān)鍵詞:孔子;為政以德;君德;政德
孔子(前552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一、君德
“政者,正也”, “君德”要求為政者必須身正??鬃用鞔_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請用之?!庇械虏庞腥?,有人才有政,德聞天下,眾人呼應,猶如群星環(huán)繞。
正名:春秋末期,社會劇變,禮崩樂壞,孔子認為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名不正”,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則民無所措手足”,所以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人道之大經(jīng),政事之根本也”。
正己:“修己以敬。”“克己復禮。”
修己、克己,目的是“正己”。“正己”是為政者的基本素質(zhì),“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人之道關(guān)系為政之道,為政者的素質(zhì),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的興亡?!芭R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反之,不能正己,何以正人?
仁愛:《禮記·哀公問政》中有“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孔子強調(diào)要有“仁愛”之德,它是建立在“孝悌”之上的。“孝悌為仁之本”,故孝為德治之本,所以在家行孝悌之道,在朝廷也必可以“施于有政”“是亦為政”,通過上行下效,形成“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的局面。
二、政德
孔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罰”,突出了“德”的意義和地位,主張以德治國,施仁政于民,休養(yǎng)生息,“民富則國富”。仁政的核心是以民為本。
1.重民——富民、教民、安民
富民: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孔子認為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養(yǎng)生(食)、送死(喪)和祭祀,此只有富民才能安邦、固邦?!豆茏印ぶ螄氛f:“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痹蛟谟凇懊窀粍t安鄉(xiāng)重家,……陵上犯禁則難治也?!?/p>
教民:“‘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苯淌裁矗拷讨远Y、信、孝悌,使百姓能遵禮而行,明是非,辨善惡,識忠佞,從而恥惡、恥非、恥佞,進而行善、行是、行忠。教民意在“知恥行德”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安民:富民、教民而后才能安民,
百姓最關(guān)心的就是“生”和“死”的問題,鞏固統(tǒng)治就要使百姓能“老有所終,……男有分,女有歸?!?/p>
2.德政——立信、舉賢、德治
立信:立信是“政德”的基本原則。子貢問政,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上不信則下生疑,下生疑則事不成,所以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足見立信的重要性。
舉賢:舉賢強調(diào)德才兼?zhèn)?,以德為?。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辈粌H自己要身體力行,寬諒下屬,而且還要能夠善于舉薦和任用賢能之人。如果賢才不在位,而讓不賢之人掌權(quán),孔子斥之為“竊位”。
德治:《論語·為政篇》記載:“道之以政,……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抖Y記·緇衣篇》記載:“子曰:‘夫民,教之以德,……則民有遁心!”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把“德”“禮”與“政”“刑”明確地對立起來,德治的目標在于“有恥且格”。
三、結(jié)語
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從其實質(zhì)上來說是儒家核心“仁”與“禮”的結(jié)合。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民眾都享有生存和樂生的權(quán)利;禮就是用“正名”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wěn)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通過 “仁”與“禮”的剛?cè)峤Y(jié)合,自律與他律的相互兼濟,達到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司馬遷.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 2001.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