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馬克林(Colin Mackerras)
作者馬克林教授是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格里菲斯大學榮休(Emeritus)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級文教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問題、中國形象、中國藝術,主要作品有《中國少數(shù)民族與全球化》《新劍橋當代中國手冊》《西方的中國形象》等。
本書主要討論解放后的新中國形象,這是外國學者較少專門涉及的一個領域。他從政治、外交、經濟、人口政策、環(huán)境問題以及社會文化等方面,較為全面地展示了1949年至2012年中國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的形象,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自身多年親歷中國的經驗,對這些形象進行修正、補充,甚至是駁斥。
關于中國的政治與外交形象,有觀點認為,1949年至1972年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之前的中國形象是非常負面的,當時美國人用“藍螞蟻”一詞來形容中國人民,還把中國塑造成“好斗中國”。但是馬克林教授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反駁,認為當時的中國人“聰慧、忠誠、勤奮,是一群與你我無異的常人,而絕不是西方普遍認為的‘藍螞蟻”;同時他認為中國并不是西方所渲染的那個“集權地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的利益背離了西方的利益”,西方國家才盡力“妖魔化”中國,之后的中國形象轉變也證實了他的這個解釋,因為隨著尼克松的訪華,西方的中國形象大為改觀。從尼克松訪華至2000年近30年的時間里,作者對中國的印象是:生氣蓬勃、自由、時尚、開放。他認為盡管中國還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中國人民在努力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西方的很多“中國形象在我看來依然是有失公允、吹毛求疵的,它們反復強調中國的薄弱之處甚至是無中生有”。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形象持續(xù)走低,2009年跌至谷底。馬克林教授認為,一方面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從未將中國視為平等一國對待”;另一方面是“沒有任何一個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文明愿意黯然離場,它們必然會對挑戰(zhàn)者表現(xiàn)出極度的警惕和猜疑”。他認為,西方國家傾向于夸大中國的不足而忽略中國的成就。
相對于政治與外交形象,西方的中國經濟形象要好得多。但是與經濟相關的人口與環(huán)境形象,在西方則以負面為主。在馬克林教授看來,“負面形象主要源于政治而非現(xiàn)實,且在很大程度是無稽之談”。由于政治立場與利益的關系,西方國家在看待中國經濟發(fā)展及相關問題時,一般難以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甚至會出現(xiàn)完全對立的態(tài)度。
60多年來,中國的總體社會文化形象是逐步提升的。中國實現(xiàn)了婚姻自由,男女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伴侶,男女更加平等。在宗教方面,他認為,除了“文革”期間,中國的宗教活動實際上非常活躍,中國政府嘗試過控制宗教活動,但絕無壓制宗教信仰的跡象。關于互聯(lián)網形象,他認為中國的審查制度一方面壓縮了人們的自由,另一方面是阻礙了融合的進程。并且認為中國社會盡管比以往更自由,與全球社會的信息融合更流暢,但這個制度的確損害了中國的形象。
馬克林教授為改善中國形象提出的建議是:盡管中國形象受制于西方的發(fā)展,中國仍然有改善形象的方法,比如教育交
流、公眾外交以及領導力的培養(yǎng)。(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蘇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