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廣闊
慢生活、低碳、探險、禪修……對于部分中國人來說,這些曾經(jīng)屬于書本上的新奇概念,已走出紙面成為生活新選擇。他們追求公益、環(huán)保的同時,張揚個性、新銳脫俗,“不求世人懂我,但求無憾此生”。
低碳、探險、登山、禪修、慢生活……,以往這些生活方式,在多數(shù)人看來還是一些特立獨行者的“專利”,站在公眾的角度來看,難免有不理解甚至是誤解的成分在里面,比如就有人覺得這是一種不務正業(yè),不走正道。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不但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體驗這樣的生活,而且其中很多人已經(jīng)把這樣的生活常態(tài)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
他們?yōu)槭裁匆@么做?他們這么做之后又從中得到了什么?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是不盡相同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些“個性新生活”的體驗與踐行者,其中絕大多數(shù)人并非是不滿于現(xiàn)實,為了逃避現(xiàn)實才做出這種選擇的,相反,如果以世俗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成功人士,或者有著一份前途無限的事業(yè),或者有著一份薪酬和待遇優(yōu)厚的工作,過著讓一般人艷羨的生活。
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在獲得世俗成功的同時,精神世界卻逐漸成了人生的一個短板,或者說在獲得工作和事業(yè)給予他們豐厚物質(zhì)回報的同時,卻難以體會到人生真正的意義和幸福是什么。不夸張地說,這樣的迷惘與迷失,不是某個人或某些人才有的,而幾乎是一種時代性的,是影響到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雖然這樣的迷失并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但是卻足以影響到一個人的幸福感,影響到一個人對生活與人生的真實體驗。
而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一種時代性迷失,很大程度上和我們所處的經(jīng)濟時代,商品社會有關(guān)。為了獲得世俗的成功,我們總是埋頭趕路而無暇顧及其他,正如我們奔著一個偉大的目標而匆忙前行,卻忽略了路邊的風景。等我們到達了目的地,才猛然發(fā)現(xiàn)原來最美的風景就在路上,但人生只有單程票,我們再也無法回去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是低碳、探險、禪修還是慢生活,它們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暫時遠離世俗的喧囂與功利,更加注重人內(nèi)心的感受與體驗。雖然他們踐行的具體生活方式并不相同,但無一例外都透露著一種克制、樸素、本真的成分在里面。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最終不會就此遁入空門或者是過上現(xiàn)代隱者的生活,而終究還是要回歸主流社會的,但是回歸后的他們在精神面貌上已經(jīng)煥然一新,比如多了一份對生活的超脫與淡然,少了一些功利心;比如多了一份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少了一些以自我為中心。
說到底,現(xiàn)代人的“個性化生活”既是一種對生活本義的可貴回歸,同時回歸后的他們又變得更加懂得生活。退一步說,他們所選擇的“個性化生活”,至少對他人和社會是無害的,所以應該被寬容看待,值得理解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