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志
數學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的內涵,都包含著若干知識因素,所以每個知識點的整體組成情況是復雜的。例如“比的意義“這一知識點中包含著同類量的比(內容又有包含除法、單一量的概念),比的讀法,兩種不同的寫法,比的各部分名稱等。而小學生因受年齡、認知能力等限制,其思維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比較單純的,很難同時注意、兼顧多方面的內容,往往會顧皮失彼,記住了這一點,忘記了那一點。這是學習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矛盾,必須通過主導作用,使矛盾朝著方向一致性轉化。這就得把復雜的知識分解成幾個簡單的知識因素,讓學生一個一個地去理解吸收,先進行局部的單項訓練,使學生的注意集中一點,通過多次反復訓練,達到人人牢固掌握。最后通過綜合概括,達到完整掌握,從而使知識與認知活動的特點統(tǒng)一起來,即使是非常復雜的知識,把每一個因素弄懂了,理解起來也就變得簡單了,。另一方面,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群體,既有許多認知活動的共性,也有許多個體之間的差異,如感覺有迅速遲緩之別,觀察有敏銳與膚淺之分,注意力、記憶力也有強弱之差,采用從局部到整體的教學過程,能夠使水平不同的學生都適應,都能完成學習任務,不會在教學中煮”夾生飯“。據此,筆者認為在備課時,不僅要分解知識因素,還要科學地安排好局部訓練的順序、內容和方式,設計好綜合為整體后的練習,引導學生順利地完成從局部到整體的認知任務。特別是新出現的課題,在第一堂新授課上采用這樣處理矛盾的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為此,筆者舉有余數除法的教學實例作如下分析說明:
有余數的除法這一課題可分解為:余數的含義、余數必須小于除數的規(guī)定、試商方法、余數在豎式和橫式中的寫法與讀法、余數的計算單位五個因素。引導學生一個一個地認識他,組織學生進行局部的單項訓練,最后綜合為完整的知識技能,具體過程如下:
1、演示分鉛筆。把9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學生,讓學生看到一支一支地分,分3次正好分完;平均分給4人,分2次后還余下一支,不能再分到整支的了;平均分給5人,則每人分得1支;還余下4支,不能再分了。然后把鉛筆裝進信封內,每袋裝3支,3袋正好裝完;每袋裝4支就余下1支……。使學生領會平均分東西,分到不能再分,余下的就是余數。接下去就專門訓練掌握余數的含義。如:12本練習本平均分給4人、6人有沒有余數?為什么?如平均分給5人、8人有沒有余數?為什么?13除以55表示把13平均分成幾份?有沒有余數?15除以5有與數嗎?……這樣可使每個學生從具體的事例中理解余數的概念。最后演示把5根同樣長的紙條,平均分給4人,余下1根;如果把余下的1根對折再對折,用剪刀剪開后平均分給4人。每人還可以分得1小段。是學生看到余下的量,變?yōu)檩^小的單位后,有時仍可分完,為以后學習商是兩位數的除法,以及商是小數的除法做好鋪墊。
2、演示分薄本。如把13練習本平均分給4人,一本本地分,每分一次,要求學生觀察:還余下幾本?還可再分嗎?使學生看到余下的本數大于人數時,就繼續(xù)分;余下的本數少于人數時就不能再分了,從而領會余數必須小于除數的道理。接著就對余數數值范圍進行分析判斷,如把一籃梨,美4個裝一盤,結果有余數。想一想,最多能余下幾個?最少可余下幾個?一扎氣球平均分給3哥小朋友,分不完時可能余下幾個?一個除法算式,除數是7,余數是9,對嗎?為什么?……通過集中訓練,使“余數必須小于除數“,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永遠不會忘記。
3、訓練試商要領。先口答7乘以幾小于45,6乘以幾小于33,括號里的幾最大能填幾?可以通過這種訓練方法來練習余數商的除法。
4、認識余數單位名稱的確定方法。先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思考:如分蘋果,余數的單位名稱一定是什么?分毛筆呢?從而領會余數的名稱,必定和被除數的單位名稱和等分應用題,并寫好解題算式,要求學生寫上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寫出答案。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單位名稱的確定上,并形成熟練技能。
這種局部到整體的訓練,如果一堂課來不急完成,可用兩堂課的時間,否則,欲速則不達。
把一個知識點,從整體出發(fā),分解成若干個知識因素,從局部到整體進行訓練,備課時可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水平確定基礎好的分得細些;反之則可分得粗一些。這樣處理矛盾,可以集中一點,各個擊破,步步為營,穩(wěn)步前進,使智能較差的學生也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