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來
摘要:中共中央認為,帝國主義進攻蘇聯的危機加深,全國軍閥混亂加速了統治階級的危機,革命復興已經走上高潮的前夜。紅七軍要在軍隊轉變工作中發(fā)動士兵群眾斗爭,鞏固群眾基礎;擴大游擊戰(zhàn)爭,深入土地革命;加緊執(zhí)行武裝保護蘇聯和反軍閥戰(zhàn)爭兩大任務;要向湘粵邊、廣東的中心推進;擴大紅軍。
關鍵詞:中共中央;百色起義;指導;紅七軍;指示
1929年底在南國邊陲暴發(fā)的百色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關于百色起義的研究,無論是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革命領導者,還是百色、龍州起義以及左、右江革命斗爭等革命事件,抑或是百色起義精神、意義等精神財富,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從黨中央與百色起義的相互關系方面所進行的研究,似乎少有涉及或未深入研究,還有進一步提升研究規(guī)范、開拓研究視野和強調問題意識的空間。本文基于1930年3月2日《中共中央給廣東省委轉七軍前委的指示》(下文簡稱《指示》)的解析,就百色起義中中共中央的指導,提出不成熟的見解。
一、中共中央對時局的判斷
(一)帝國主義進攻蘇聯的危機加深
中央認為,帝國主義將迅速暴發(fā)并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來解決內部的矛盾危機。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但受帝國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極小,而且在帝國主義的包圍中一天天的發(fā)展壯大。蘇聯的政治影響在東西方的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中一天天的擴大。帝國主義的一系列行動如楊格計劃、太平洋會議、倫敦海軍會議、羅馬尼亞和波蘭不斷挑戰(zhàn)蘇聯、中東路事件等,都是帝國主義要加緊對蘇聯的武裝進攻表現。
(二)全國軍閥混亂加速了統治階級的危機
蔣桂戰(zhàn)爭剛結束,兩廣混戰(zhàn)又持續(xù)著,蔣馮戰(zhàn)爭、蔣閻戰(zhàn)爭已烏云密布,準備暴發(fā),福建軍閥混戰(zhàn)、蔣介石與唐生智、張發(fā)奎、石友三等軍閥的戰(zhàn)爭,以及其他大小軍閥為爭奪地盤而暴發(fā)的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全國進到更混亂的局面。任何一派軍閥都不能統一中國,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日益擴大,統治階級日益走向崩潰的道路。
(三)革命復興已經走上高潮的前夜
中央在《指示》中指出,工人失業(yè)的大批增加,工資更加減少,工作時間更加延長,統治階級將更加剝削工人群眾,因此工人的斗爭情緒日益增長,不僅很快的轉向政治斗爭,而且很快的走向武裝斗爭。紅軍的發(fā)展非常迅速,有兩年斗爭歷史的朱毛部隊,彭、黃部隊,賀龍部隊,統治階級無法消滅,而且日益擴大;贛西南、贛東北、湘西、鄂西、鄂東北、豫東南、皖西等區(qū)域都有新的發(fā)展,廣西西部又建立了紅七軍。全國的士兵群眾一天天地傾向革命化,兵變的順乎呼聲已經普遍到全國,軍閥戰(zhàn)爭的繼續(xù),使士兵淪入不堪設想的痛苦深淵,許多地方發(fā)生了有組織的兵變。中下層小資產階級也因全國的混亂而更動搖,城市貧民、學生群眾一天天地走上革命,許多城市發(fā)生了反帝游行示威,革命形勢進展到革命高潮的前夜。
二、中央對百色起義的指導
基于對上述時局的判斷,結合廣西革命、左右江革命斗爭的實際,中共中央對百色起義作如下指導。
(一)指導軍隊轉變工作:發(fā)動士兵群眾斗爭
百色起義是兵動工作的產物。是以和平方式把所掌握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第五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轉變?yōu)榧t七軍。但剛轉變時的紅七軍成份比較復雜,有反動、動搖的軍官,對國民黨還有幻想;有兵痞子,思想、組織、紀律不好。因此,紅七軍的基礎極不牢固。中央指出,采用政治手腕或軍事陰謀的辦法來實現和平轉變是非常不夠,和平的轉變絕不能當作一般的原則來運用,只有斗爭才能創(chuàng)造堅強的基礎,沒有斗爭絕不能創(chuàng)造堅固的基礎。中央在《指示》中批評七軍前委的軍隊轉變工作方法,認為當前還殘留有不少前階段只重視軍官運動,忽視士兵運動。因此,紅七軍必須繼續(xù)加緊士兵的教育,以及紅軍的改造工作,提高士兵群眾向外斗爭的情緒,補救基礎不鞏固的危機。
(二)明確紅七軍最主要的路線:擴大游擊戰(zhàn)爭,深入土地革命
中央指出,“紅軍在現在的任務最主要的是擴大游擊戰(zhàn)爭與深入土地革命,一定要了解只有向外發(fā)展才能解決紅軍的一切困難,才能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只有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堅決執(zhí)行沒收地主階級土地分配給農民,徹底肅清鄉(xiāng)村中的封建基礎,才能掀起廣大群眾的斗爭勇氣,紅軍也能在廣大群眾的斗爭情緒下求得生存與發(fā)展。中央認為,右江的群眾斗爭尚停留在反豪紳階級上,僅有極少地方開始沒收地主階級土地的工作,必須馬上作深入土地革命的工作,但必須堅決反對燒殺政策。
(三)加緊執(zhí)行兩大任務:武裝保護蘇聯和反軍閥戰(zhàn)爭
中央《指示》認為,帝國主義挑起一系列事端,進攻蘇聯的危機更加深刻了。而帝國主義進攻蘇聯不同于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而是全世界資產階級統率著各殖民地的統治階級與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著殖民地的勞苦群眾的一次人類歷史上所未曾有的殘酷的階級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爭的危機,絕不會有緩和的可能。而國內各派軍閥的混戰(zhàn),都是想爭取進攻蘇聯的優(yōu)先利益和領導權,都想在進攻蘇聯口號之下來擴大各自地盤,各自擴大勢力。因此,要加緊執(zhí)行武裝保護蘇聯的任務,使群眾了解蘇聯與中國革命的密切關系。廣西是軍閥戰(zhàn)爭的區(qū)域,紅七軍不僅要在口頭上宣傳軍閥戰(zhàn)爭的罪惡,而且在實際行動上要破壞軍閥戰(zhàn)爭的后方、前線。
(四)指示紅七軍的發(fā)展方向:向湘粵邊、廣東的中心推進
中央認為,紅七軍只有向外發(fā)展才能實現其主要任務,而發(fā)展的方向是向湘粵邊、廣東的中心推進,與朱毛紅軍匯合,爭取廣東一省或數省的先勝利前途。中央指出,廣東已經開始實施廣東先勝利的計劃,如朱毛紅軍、閩西紅軍入粵發(fā)展,幫助東江發(fā)動整個地方暴動;北江發(fā)動游擊戰(zhàn)爭;南路發(fā)展瓊崖游擊;擴大士兵運動和工農武裝等等。中央要求紅七軍要配合這一計劃,并使之實現,批評紅七軍進攻南寧的計劃,認為這是偏于割據。而規(guī)定紅七軍走湘粵邊的路線,因為“廣西桂、張軍閥的軍事力量已偏重桂省中南部,中部以北已漸空虛,湘軍亦因全國混戰(zhàn)有撤退的趨勢”。
(五)明確紅七軍最主要的工作:擴大紅軍
《指示》指出,猛烈的擴大紅軍是目前最主要的工作。至于如何擴大紅七軍,中央指出,絕不能以招兵買馬的方式來做,而是要在群眾斗爭情緒提高時來做才有利,同時要注意吸收工農武裝中的先進分子。為此要擴大宣傳,打破群眾的保守觀念,鼓動廣大群眾參加紅軍。同時要求紅七軍要高度重視武裝群眾、加緊對群眾的教育與集中的武裝訓練,這是擴大紅軍的前提。
三、對中共中央對百色起義指導的評價
《指示》是中共中央對百色起義指導的一份重要的綱領性文件,對起義暴發(fā)后持續(xù)一年多的武裝斗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基本上是一份正確為主的文件。如發(fā)動士兵群眾斗爭、擴大游擊戰(zhàn)爭、深入土地革命、反軍閥戰(zhàn)爭、擴大紅軍等的政治指導,以及群眾工作、經濟工作、軍事工作等的策略指導,均對紅七軍的工作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但《指示》也存在失誤的地方。首先,對于對軍隊轉變工作的批評,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軍官運動和士兵運動是軍隊轉變工作的“一體兩面”,如果沒有做好俞作柏、李明瑞等上層軍官的統戰(zhàn)、爭取工作,就不可能掌握廣西警備第三大隊、第四大隊和教導部隊,就不可能把這些軍隊開到左右江舉行百色起義、龍州起義;但如不重視士兵工作,缺乏士兵積極參與軍隊的改造轉變工作,軍隊的基礎就不牢固,就容易發(fā)生叛變。其次,關于紅七軍向湘粵邊、廣東的中心推進,這種指導思想阻礙了紅七軍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云南方向發(fā)展,結果丟失右江根據地。從當時的各方面的條件看,向桂、滇、黔三省發(fā)展顯然比粵、湘、贛三省發(fā)展更有可能開創(chuàng)更大的有利局面,當時紅七軍領導也持這種看法。(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學院)
本文是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給廣東省委轉七軍前委的指示》,載《右江風雷—鄧小平與百色起義》,第136-159頁,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