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子菲
生活中,讓人心生“羨慕嫉妒恨”之事常有。
最近的不安分,來自于姑娘U曬出的兩張機票,杭州-伊斯坦布爾往返,重點是,非國定假期出行,并且長達15天!“二五以上,三未滿”的同齡小伙伴們見此都紛紛瞪眼,表示能有半個月的假期簡直令人發(fā)指。
諸如此類的經(jīng)驗并不少見,你若在正常工作日時發(fā)布游山玩水的照片,總會有人緊跟著哀號:“為什么你不用上班?!”
再看看那幅漫畫吧。滿臉愁容、舉著雙手排隊走進OFFICE的人們顯然是被迫的,因為背后有兇神惡煞的老板正用槍指著他們,一邊呵斥道:“Its Monday,go to work!”天哪,可怕的周一又來了,又要去上班了。
瞧,不能愉快地玩耍,還患上了痛苦的“周一綜合癥”,一切的憂傷都來自上班這件事。
當真?
別鬧了,細數(shù)過往那些擺脫掉朝九晚五的周末、假期,有幾個不是在懶覺、追劇甚至放空中過去的?自由在眼前,也未必做了什么更有趣的事。羅素就曾在一篇名為《工作》的文章中總結(jié):“有許多人,當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時間時,竟然想不出什么夠快樂的事值得一做?!?/p>
千萬別說這都是因為空閑的時間太短,沒有大肆發(fā)揮的余地,也不必糾結(jié)于“請不了假”,這世上已然有“辭職”這一選項。
話題一旦進行到此,恐怕鮮有幾個人不會面露難色、支支吾吾的:呵呵,日子還要過,我又沒有土豪老爹,不上班誰養(yǎng)我啊。
叫囂的勇氣到此為止,這才是大多數(shù)人的現(xiàn)實。辭不下手,是因為一旦失去工作就失去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來源,莫說愉快地到處玩耍,大概連愉快也是沒有的了,時間再多又能如何?
但,你看,那些自由職業(yè)者的日子看起來都很美好呢!這便是又一個議題了:不好意思,“不上班”并不等于“不工作”,自由職業(yè)者也不是只有“自由”的。說到底,沒有白來的午餐,能力大小決定你選擇生活方式的資格。
當“普通人”與“自由職業(yè)者”站在一起,最大的不同在于,一個依靠工作求生,一個讓求生看起來不那么像求生,而像求樂。所以那句“讓喜歡的事情成為工作”并不完全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當對一件事情有足夠的熱忱,愿意為之付出更多時,即便沒有老板、公司進行朝九晚五的約束,人們也會走向工作臺,去寫作、去繪畫、去拍攝、去設(shè)計、去……這與你充滿激情地去規(guī)劃自己的旅程,實質(zhì)上是同一件事。
自然,熱忱也好,激情也罷,都不會生而永之,但所謂能力、所謂機遇都不是隨手可得,用最老土的比方來說,有一塊好地,不耕,遲早也廢了。何況,自己那塊地究竟質(zhì)地何如,自己心里比誰都清楚。
姑娘U的15天假期也不是白來。自己創(chuàng)業(yè)一年有余,幾乎全年無休,所以曬機票的時候,姑娘U說:我值得擁有。
既然沒本事勝任一份完全喜歡的工作,既然沒本事玩兒成自由職業(yè)者,也別太難過,不如再去羅素那里尋個安慰吧:“很多工作能給予人們消磨時間和施展哪怕是最微小的抱負的快樂,這一快樂能使從事單調(diào)工作的人比無所事事的人幸福得多。”
瞧,至少上班能讓你不費太多心思去規(guī)劃這一天究竟該怎么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