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杰懿
老實說,現在回過頭看高中,數學仍是一塊石頭,不僅是產生內心壓力的石頭,還是壓制成績、牽絆其他學科的石頭。作為文科生,我與很多同學一樣,數學成績老上不去,軟硬兼施,補習、題海戰(zhàn)術都不見效,急得差點去廟里燒香拜佛。
這也不是怪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乃至現在升至大學二年級,數學一直是我的軟肋。小學只有語、數兩門主課,我的語文成績能領先其他同學十幾二十分,可兩道數學應用題的失誤,就直接將我的總成績打回原形。我媽鼓勵道:“兒子,別擔心,再仔細些,上了中學,數學就按步計分了。”
上了初中,我的確如我媽所言,“按步計分”挽回了我失去的大半分數,可另一嚴重問題出現了,我越來越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真是“云深不知處”的境界了。給自己一些面子的委婉說法是:數學成績一股,不好不壞。
到了高中,數學占到了150分的比重,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毫不夸張地說,數學好,則贏,反之則輸。而我的“傳統(tǒng)”弱項,便是數學。我曾一度抱怨,為什么要發(fā)明這一學科?正如網上所言,今后買菜算賬難道需要用函數嗎?今后點錢數工資難道需要畫線型列方程嗎?答案是否定的,但它確實可以培養(yǎng)縝密思維及邏輯性,簡而言之.數學能使人變聰明。
高三下學期,我的數學成績仍不見任伺起色,一直徘徊不前。臨近高考,我終于下定決心拼一把。我買了很多歷年高考的真題與模擬題集,準備了一份必不可少的考試大綱。我沒有按順序做題,而是先暫時性拋棄選擇題與填空題,專攻解答題,也就是大分值題目。這個方法不一定適用于每個同學,對我來說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最后關頭,沒得選擇了。
我的做法是這樣的:把解答題參考答案一一工整地剪下來,粘貼到題目下方的空白處,遇到正反面都有字的情況則復印一份,就不擔心裁剪時破壞背面的解題步驟了。然后用紅筆勾出每一步驟的相應得分,依據分值予以不同對待?!鞍床接嫹帧边@點還真是我吸取了小學時的教訓而牢牢銘記于心的準則。再換一種顏色的筆,比如藍色,把步驟中的公式圈出來。
接下來就是買多份資料的作用了,因為能找出“曝光”頻率極高的一些公式,然后摘錄在筆記本上,就算死記硬背也要記住,而且要做到倒背如流、爛熟于心的地步。
然后再看具體數字的代入,一步一步推理下去,這樣一來,起碼保證了不失去基本分。壓軸題我一般采用直接略過的方法,當然如果能力允許,也可以用同樣地辦法對待之。
接著是回過頭做選擇題和填空題,兩種題型的前五題均是不粗心大意就可以拿下的,小學時的毛病到了高中我已完整地克服,所以這幾題權當練習,我是從第六題開始練的。大綱中的知識點并不多,剔除解答題中勢必會出現的,以及簡單到瞄一眼就會的,其余都分布于此。我的方法是題海戰(zhàn)術,做多了自然會有心得。
除“先大題后小題,依分值答題”的法則之外,“總結”是適用于各門學科的“萬能藥”。要注意知識點的交叉點與結合點,因為很多大題中總會穿插類似模糊點攪亂思維,所以務必保持清醒。大題逃不開如三角函數、幾何證明與圓錐雙曲線等幾種基本題型。
與數學苦戰(zhàn)到大學,它已升格成高數,面對考試,我仍在采用這一戰(zhàn)術,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戰(zhàn)績。摸清了對方的底細,其實就沒有什么好怕的。
我越來越覺得數學像一位老友,初見時“不打不相識”,雙方互相看不上眼,一臉嫌棄,往后就到了“知心”的階段,試著彼此了解,試著搞清楚來龍去脈,接著感情便進一步深厚了,會主動邀請好友來“做客”,斟一杯熱茶,對談小酌。有一位陪伴自己走過最懵懂青蔥歲月,一路走到成熟的青年階段的好友,并不多,數學便是其中之一了。
這樣的心理,伺嘗不是學習數學的另一種妙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