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鳳
科學課程標準要求,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但探究活動不能只以教材或教師需要而進行,更要以學生需要為支點,在教學活動中加入關于思考的任務,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
一、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
科學課程必須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他們提供能直接參與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教師要根據(jù)教材需要與教學活動的需要組織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只有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探究的需求,才能全身心地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
例如: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里的第4課“怎樣放得更大”,介紹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事物,兩張對比圖片下面有一句話——“青苔看起來好像綠茸茸的‘地毯,在顯微鏡下看,簡直就像是一片叢林。”因為學生的顯微鏡倍數(shù)較小,根本看不到青苔像叢林的情景,我當時在課上就一帶而過。可沒想到的是,過了不久,有個學生來質問我:“我去山上摘杜鵑花,無意發(fā)現(xiàn)山上巖石縫里的青苔,用肉眼看去就像是一片叢林?!彼屑毐容^過不同土質的青苔:發(fā)現(xiàn)貧瘠的巖石上長出的青苔像地毯,而肥沃的泥土上長的青苔則像叢林。我當時也一愣,以為科學書上出現(xiàn)了知識性錯誤,就對學生說:“我們都回去查查,看看誰的想法是正確的。”全班學生都喜不自勝,有的學生甚至公開向我挑戰(zhàn):他們要先找到答案,證明我和書本說的是錯的。課后,學生分組去采樣觀察,詢問有經驗的山民,考證各種書籍和電腦上的圖片。后來,大家驚喜地發(fā)現(xiàn)“苔蘚”并非“青苔”,但學生并沒有因為這個“美麗的錯誤”而失落。經過這件事,學生對科學的學習也更有興趣了,他們學會了質疑教材和教師,學會了獨立思考和驗證心中的疑問。
可見,從學生需要出發(fā)進行探究,學生積極性高,效果好,為了弄清課內學到的知識,他們課外還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主動搜集資料,并與他人討論、交流新的發(fā)現(xiàn)。這樣既能提高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二、以發(fā)展學生思維為核心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既要重視活動過程,更要重視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在教學學習活動中,要教育學生上課要邊聽邊看邊想,作業(yè)時要邊做邊想?;顒又薪處熞龑W生全面、細致、一絲不茍地觀察,從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覺地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對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獨立的觀察與思考能力,并注意引導學生把握科學知識間的內部聯(lián)系,在復雜的問題情境中抓住關鍵,揭示規(guī)律。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做個小開關”一課,我先通過游戲讓學生體會開關的方便,再讓學生觀察材料,挑選合適的材料制作小開關,制作成功后再理解開關有的地方要用導體,有的地方必須要用絕緣體,最后通過紅綠燈、手電筒和一些小制作讓學生明白:不管外表怎么華麗,它們的內部結構和原理是相同的。
我在制作前加強思維訓練,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強調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讓學生在游戲后分析討論開關有什么用、電路通斷靠什么控制、做小開關需要什么材料等。這樣學生明白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制作什么,而不是從教師提供的有限的材料中進行挑選,大大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在探究活動的同時,訓練學生學會有條理、有根據(jù)地思考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思考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活動在不斷深入,也正是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他們獲取了知識。
可見,教師要善于提供思維的支點,引導思維的方向,在探究活動中滲透科學的思維,并讓學生在體驗中形成這種思維。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已被點燃,學習興趣迅速高漲,從而能以活躍的思維、熱切的探索和快樂的心情進入新的學習之中。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p>
三、以充足時空為保障
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一堂探究課下來,學生可能什么都沒探究到,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不如講授式教學實在;有些探究只是讓學生動動手,探究活動的時間明顯不足;有些時候只是擺擺樣子,中間不停地催促學生,學生根本無法深入研究。
如教學“擺的研究”這一課,我先是這樣設計探究活動的:“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回答:“擺幅的大小、擺錘的重量和擺繩的長短。”接著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由于一節(jié)課要做三個實驗,所以每個實驗都匆匆而過,教師不停地暗示或輕聲提醒學生“快點”。由于探究內容不加選擇,盲目追求探究式教學的形式,不僅浪費大量的時間,探究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證。
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提高科學探究的有效性是教師需要不斷實踐與反思的問題。因此,在第二次進行教學時,在學生猜測后,讓他們說說怎么做實驗,然后每組選擇一個因素設計實驗方案。在交流完善實驗方案后,教師提示有關實驗細節(jié),如長度可以是一倍、兩倍、三倍等,擺幅可以是15度、30度、45度等。這樣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進行了有效的組織和指導,探究效果很好。
總之,以生為本,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節(jié)約了學生的寶貴資源,使學生有時間探索世界的奧秘,探索未來的發(fā)展。做到了以人為本,使學生的心扉自然打開,思維活躍,才能使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提高,研究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