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春
【摘要】鴉片戰(zhàn)爭以來,伴隨著列強的硝煙中國進入了近代社會,從此中國不再是單一的封建社會,而是轉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應的,國家政治結構和社會經濟也在列強炮火和先進思想的沖擊下不斷地演變著。中國的知識分子們也在這種風起云涌的社會浪潮中不斷的變革著自己的思想,從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洋務運動時期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提出的“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這一階段主要都是地主階級在“器物”上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以期望維護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而后進行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組織發(fā)起的維新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希望能“借用”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轉型”。作為經歷了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的著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作為“西學東漸”運動的重要引領者,嚴復的政治思想對中國政治和社會無疑具有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嚴復;政治思想;中國政治;民主自由觀念
近代中國政治的轉型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是由西方列強的侵略所引發(fā),西方列強的入侵一方面給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客觀的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政治制度,讓先進的中國人能夠“睜眼看世界”,正視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和世界位置,從而在不斷學習和反思中不斷的探索著民族救亡之路。作為經歷了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的著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復自然對中國社會和政治走向自然會有很深的思考,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政治理論、主張和觀點。這些政治理論、主張和觀念的整合就是嚴復先生的政治思想,很多思想我們可以毫不吝嗇的稱之為那個時代“最深層思考”。
一、嚴復政治思想的形成
對于嚴復的最簡單評價可以是“振聾發(fā)聵的啟蒙思想家”[1],當然,他同時還有教育家、翻譯家和海軍元老等其他幾個“頭銜”。但筆者認為無論他是從教育方面、翻譯著作方面或者參與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辦等都無不體現(xiàn)其政治思想。
嚴復生于1854年,今年正好是嚴復先生160周年的誕辰,在紀念這位近代思想先驅的同時我們應當再次將他的政治思想進行學習和分析,才可以使我們更好的做到“以史為鑒”,更好的為我們今天做出啟示。研究其政治思想,我們先從嚴復的簡歷中尋找他的政治思想形成的一定程度的必然性。早年為改變命運報考福州船政學堂,這是一所由洋務派開辦的西式海軍學校,在這所近代著名海軍學校中,嚴復表現(xiàn)優(yōu)異,并在畢業(yè)后不久就以其優(yōu)秀的才學而獲得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的推薦與同窗劉步蟾、林永升以其前往英國留學,并有幸進入世界著名海軍學府——英國格林尼次皇家海軍學院。正是在留學過程中,嚴復在不斷學習比較中完成了思想的提升,從而超越了以前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認識到了中國的落后的不僅僅是“西方的船堅炮利”,而是根本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的落后。這些思想的轉變在嚴復回國后的教育措施、翻譯著作以及所寫著作中都有體現(xiàn)。
近代中國政治的轉型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是由西方列強的侵略所引發(fā),西方列強的入侵一方面給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客觀的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政治制度,讓先進的中國人能夠“睜眼看世界”,正視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和世界位置,從而在不斷學習和反思中不斷的探索著民族救亡之路。作為經歷了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的著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復自然對中國社會和政治走向自然會有很深的思考,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政治理論、主張和觀點。這些政治理論、主張和觀念的整合就是嚴復先生的政治思想,很多思想我們可以毫不吝嗇的稱之為那個時代“最深層思考”。
二、嚴復主要政治思想
嚴復的政治思想主要在其著作《天演論》和譯作中有所體現(xiàn),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追求自由和民主;2.君主立憲政治的信念;3.堅持國民性改造;4.提倡近代中國法治思想。對于這些思想,嚴復從來都是執(zhí)著的堅持的這些信念,下面我們對此做些簡述。
1.追求自由和民主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初,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fā)表《論世變之履》、《原強》、《救亡》《決論》和《辟韓》等文,運用西方的自由、平等與民主等概念,深刻揭示了西方富強的本原在于“人人得以自由,國國得以自由”,“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 并將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歸結為自由之缺乏,。嚴復對自由的追求還體現(xiàn)在他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思想上。在《辟韓》一文中,嚴復指出:“國者,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仆隸也。”[2]其后直到戊戌變法時期乃至戊戌變法失敗后,嚴復對于民權的提倡均始終未改。在晚年翻譯《法意》的按語中仍說:“民主者,治制極盛也。使五洲而有郅治之一日,其民主乎!”[2]可見這是嚴復一貫的思想理念。
2.堅持君主立憲政治的信念
鴉片戰(zhàn)爭后,一系列危機在中國開始出現(xiàn),特別是清政府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失敗及戰(zhàn)后簽訂的喪權辱國條約深深刺激著每一個中國人。作為先進知識分子的嚴復更是如此,他用撰寫政論文和出版西方學術譯著的形式來充分表達自身見解,強烈要求師法西方,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成為這一時期激進的思想啟蒙者。他認為,中國民眾長期以來,“養(yǎng)成服從之 習慣,深種奴隸之根性”,根本不知民主和自由,而現(xiàn)行制度之缺點則 是“其有待于君者過重,其有待于民者過輕”[3]現(xiàn)行如能順應時代潮流,建立君主立憲政制,定能扭轉目前之頹勢.認為君主立憲制度可以是中國走向先進,在當時無不具有先進性。
3.堅持國民性改造
秉 持“自由為體,民主為用”是嚴復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嚴復的政治觀念里,社會都有自己的“體”、“用”。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組織機構和價值觀體系是“體”,社會內部的各種物質層面乃至制度則是“用”,“體”、“用”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因此,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富裕,并不是僅僅靠引進西方物質或制度就能達到的。國家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必須有現(xiàn)代意識和價值的人,需要有相應的民智、民德、民力的支撐。
4.提倡近代中國法制思想
嚴復同時還是近代法制思想的較早提出者,這一點學術界已經達成共識。嚴 復在《原富》、《社會通論》等譯著和相關的一系列論文中,有不少關于法制的闡述。1904年他首先在中國翻譯出版了孟德斯鳩所著《法意》,并在翻譯過程中加入了330余條按語。這些論述是嚴復法制思想最好的體現(xiàn),揭露 清末封建專制統(tǒng) 治者的 昏庸腐敗,稱頌資本主義社會君主立憲制,努力 引進西 方法制思 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闡析法的一般理論和時代特征;2、介紹政體分類說;3、闡析三權分立說等。都是在積極的宣揚著近代法制思想。
三、嚴復政治思想和近代中國政治的關系
嚴復的政治思想在不斷的國情和世界局勢的急劇變動中提出的,同時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征,嚴復的譯作和著作的發(fā)表無疑對民眾意識的不斷覺醒和中國政治的走向有著比較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種社會變革和中國近代政治轉型的大背景下,嚴復的政治思想比較深刻的劃上時代印記的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嚴復倡導漸進穩(wěn)健的改革思想不乏有其合理性。社會在其自身發(fā)展進程中,有兩種發(fā)展模式,一種是漸進的模式,一種是激進的模式。漸進的發(fā)展模式一般表現(xiàn)為改革、改良、維新,激進的發(fā)展模式則表現(xiàn)為革命、劇變。這兩種模式從一定意義上講都是可取的,關鍵要看當 時社會的需求程 度。深受西學思想影響的嚴復是相當贊同政治改革的,但他認為改革又不能操之過急,而應循序漸進。
其二,嚴復的自由觀念在學術史上仍有可取之處。嚴復在對密爾與穆勒的自由思想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中西自由之義作了比較,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開始從政治與社會 意義上來理解 和把握自由。嚴復認為,自由雖然是天賦的,但并不是說自由是無限制的,個人在行使其自由時可以隨心所欲,而是認為個人在行使自由之權時,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為限,這實際上既是個人能充分行使自由的條件,也是行使自由的保障。經百余年的啟蒙與教育,人們對自由亦有了更多地認識與體驗。但我們不能忘記,是被稱之為“中國近代西學第一人”的嚴復首先將自由觀念引入中國,叩開了人們心靈中的自由之門,進一步激發(fā)了人們對自由的追求與向往。
其三,最早引進西方法制思想,企圖從政治制度上變革中國官僚體制,從而將中國社會從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現(xiàn)代的法治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現(xiàn)狀。嚴復的法制思想也有自身的鮮明特色,在其法制思想中同樣貫穿著宣傳自由平等為宗旨、樹立人民主權思想等先進的法制理念。嚴復的法制思想是在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和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思想撞擊下產生的,這種思想天生的帶有反封建專制的時代烙印,這些思想影響著當時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也進一步影響著中國近代政治的走向。嚴復的政治思想還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他的政治思想上承地主階級“洋務思想”,下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站在總結歷史教訓和以全球為視角的角度上,對中華民族的走向富強,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歷史作用。
參考文獻:
[1]嘯馬:振聾發(fā)聵的啟蒙思想家嚴復—紀念嚴復誕辰160周年,《炎黃縱橫》,2014年第1期。
[2]王拭,嚴復集: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王拭,嚴復集: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林平漢:嚴復對中國近代法制思想的貢獻,《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5]戚學民:嚴復《政治講義》文本溯源,《歷史研究》,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