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一、適度提示和有效探問——激活沉睡的思維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教學中也遇到了這樣的情形,但是因為她的智慧理答換來的是破繭而出的美麗。
師:在這個故事里有“三變”,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學生沉默,回答不出問題。)
師:這“三變”、“三打”、“三責”你讀著覺得重復嗎?
生:不重復。
師:為什么?
生:因為有“三變”,三變變的內(nèi)容不一樣。
師:那么這三次之間有聯(lián)系嗎?
生:有聯(lián)系,一次比一次深。
師:這使我想到了歌曲有三段,是為了反復抒情。所以,課文這樣寫是為了——
生:反復敘事。
師: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寫作時反復敘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面對課堂中的“冷場”,竇老師并沒有急不可耐地把準確答案和盤托出,而是智慧巧妙地改變了提問方式,把一個大問題化解成“你讀著覺得重復嗎”、“為什么不重復”、“有聯(lián)系嗎”三個簡單的小問題,在有效探問中引領(lǐng)學生參與思考,喚起了沉睡的思維。而且她并非在此戛然而止,而是借助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反復抒情”這一歌曲藝術(shù)形式,使學生再次明確正確答案,獲得了整體而全面的認識,從而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而不發(fā)中“破繭而出”。
二、層層追問——主動走進思維深處
請看《姥姥的剪紙》課堂教學片斷:
師:你覺得姥姥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生:姥姥的剪紙手藝高超。孩子很調(diào)皮,姥姥怕他亂跑,用剪紙栓住孩子的心,我從“栓”中看出來的。姥姥好厲害?。?/p>
師:“栓”字找得很好,從這一個字確實能看到姥姥剪紙手藝的高超。
聽到這,我認為這個問題已經(jīng)解決,教師可以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了。但是,他卻接著追問學生:你為什么用“厲害”這個詞?
生:略
師:其他同學,還有不一樣的理解嗎?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相應(yīng)作出點評,同時教師加速判斷誰的回答更合適。)
師:(在生的基礎(chǔ)上)“厲害”本意為“難以對付或忍受”,在這如果加上引號更合適,這就是語文中詞語常被反用的方法,是為了更加突出姥姥的手藝高,有本事。
教師并沒有滿足于已經(jīng)得到的學生答案,而是及時捕捉到學生的理解,并加以強化,進而深入地體會文本。巧妙地運用了追問的理答方式,使學生抓住“厲害”一詞,讓學生對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進一步弄明白自己冒出的這個詞表達形式的獨特合理。通過追問,讓孩子的思維都動起來,在自主的思考中促使理解從原本膚淺逐漸深入,在主動思考中還明白了詞語反用的方法。
三、理性“留白”——自主走出思維的誤區(qū)
《狐貍和葡萄》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說說狐貍的形象,有一個學生認為“狐貍是聰明的。我想,如果狐貍一直摘葡萄,說不定最后兩敗俱傷,既吃不到葡萄還摔傷了?!苯又幸恍┩瑢W應(yīng)和起來。
學生的個性感受在課堂上是極為常見的,此時學生的價值取向上出現(xiàn)了問題。對于學生的錯誤,如果給予否定便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個性的發(fā)展。教師進行了如下理答: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課文,潛心會文,靜思默想,狐貍是不是真正的聰明呢?
(學生意見不一,討論開來。)
師:我們一起來討論,在課堂上舉行一次辯論會。(正方反方的辯論開始,各抒己見……學生在自己的辯論中漸漸明晰起來……)
師:是??!同學們,當你們潛心會文,就會發(fā)現(xiàn)狐貍不是真正的聰明,這是一種愛慕虛榮、死要面子、表里不一的表現(xiàn)。讓我們齊讀最后一句話,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師尊重了學生的觀點,讓學生的思維自由跳躍。當發(fā)現(xiàn)錯誤,教師沒有繼續(xù)點撥下去,而是留給學生自主再思考的空間,巧妙地把“球”踢給學生,運用辯論的形式,使學生在辨中求思,在思中求悟,從而在自由自主的思辨之中逐漸明晰起來,用自己的力量走出了錯誤的泥沼。
有效理答,作為一種教學智慧,并不是遙不可及的。王崧舟曾說過:“理答的技術(shù)是可以訓練的,也是應(yīng)該訓練的,但是進入了課堂就成了下意識的行為。就像我們學騎自行車,剛開始學的時候肯定會特別注意自己的手腳要怎么做,但是到了十分熟練的階段就會人車一體?!保ā缎W語文教師》2008年第四期)筆者認為,理答智慧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師在探索智慧理答的過程也有如破繭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艱辛的,但是相信在一度掙扎之后終會有破繭而出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