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靜
不論你接受與否,不管你如何評價,我們的時代,真的就是一個視聽時代。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們,已經(jīng)接受了更加直觀地獲取信息的方式,比如圖片、視頻、音頻等,已經(jīng)在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以文字為主的傳輸媒介。那么,我們的教育必須要適應甚至順應這樣的潮流趨勢,才能把提高教育質(zhì)量的目標落到實處。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對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缺乏生動直觀的形象。學生只是眼觀文字,耳聽講解,依照抽象的想象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樣不僅閱讀速度很慢,而且認識也非常模糊,更談不上掌握和探求。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吃力,而且毫無趣味。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自然失去了應有的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都明白孔圣人的教導,赫爾巴特說,“教學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xiàn)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動?!币虼?,興趣的激活、保持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興趣作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動機,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的結(jié)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教學過程也應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閱讀課程設計中采用多種方式,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而視聽教學方式,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能給學生以新奇感。我們不妨讓視聽方式走進閱讀課堂,以激發(fā)興趣、提高效率。采用與教材配套的朗讀帶,教學光盤或制作媒體課件。學生聆聽音樂聲中那圓潤和諧、抑揚頓挫的朗讀,觀賞著生動逼真的畫面,一定能激起潛在的興趣。有些寫景抒情散文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在圖文并茂的直觀形象中,學生自然輕松愉悅,注意力集中。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歷來學生是通過老師的講解來想象荷塘月色之美景和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尤其是四五六段寫景及蘊涵的情緒,難以真正進入。如加入相應的背景音樂及畫面,就能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到作者那種由于苦悶彷徨,想尋求一絲解脫而無法擺脫的情緒當中去。記敘文可以選取一些有關的故事畫面、資料。即使是議論文、說明文、文言文采用此種方式,同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第六冊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一文,本是一篇學術(shù)性的科技文,但讓學生在背景音樂(可用有失落感的)聲中體驗朗讀后,不僅能理解熵的概念作用,而且本文中將熵的觀念引申到能源、環(huán)境等領域?qū)Ξ斀袷澜缙毡楫a(chǎn)生的能源危機、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也有了想了解的欲望。再如文言文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如按傳統(tǒng)教學閱讀理解此文,學生重點只會傾向于對全文的詞句落實上,而且費時、枯燥。而借用聽朗讀帶的方式,自然就把它當作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來看待。
視聽教學方式的運用,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會讓學生在特定氛圍的感召下,與作品中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反復品讀和深入探求,甚至延伸創(chuàng)作。
《雨霖鈴》是一首送別的婉約詞,也是經(jīng)典之作。教讀這首詞,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如何深入地領會作品中營造的意境及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寒蟬凄切的叫聲,一陣急雨剛停,傍晚的長亭里,一對離別的人兒“斷腸人對斷腸人”,暮靄沉沉,籠蓋四野,煙波浩渺的江面,遠連茫茫無際的楚天,籠罩著層層慘淡灰暗的愁霧。詞本身為我們創(chuàng)設的意境是非常好的。如果單靠老師講解,詩味銳減;讓學生解讀理解,背景距離、情感距離都很遠,怎么辦?就可以配上嗚咽的簫聲音樂(如《陽關三疊》),選幾幅送別畫面,配以低沉的聲調(diào)誦讀,一定能牽動心腸。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更作為特寫鏡頭出現(xiàn),讓學生好好品味。優(yōu)美而傷感的旋律,清麗而凄美的畫面,低沉而渾厚的聲調(diào),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凄婉哀怨,蕩氣回腸。甚至讓學生在這氛圍感召下,即興改寫或創(chuàng)作,深人品味這種情感,獲得難忘的審美感受。
視聽方式完成教學任務效率高,效果直觀。采用這種方式教學任務可以在規(guī)定的課時內(nèi)完成,而且讓學生有了更多的能力延伸。因為傳統(tǒng)的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能上課的方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的多樣化而變得有些失靈了。學生覺得無多大效益,也就基本失去了興趣。而視聽方式可以讓學生直接從視聽中去獲得單憑老師講解獲取不了的知識?!赌现萘吕笾Φぁ泛汀哆@個世界的音樂》兩文,與生活相連,前一課只須將實物演示給學生,就可以收到印象深刻的效果。后一課只須錄入、播放自然界的各種“音樂”或樂曲《空山鳥語》,學生就能很直接地理解此文內(nèi)容。再如《時間與空間的旅行》一文,用圖文形式展示有關宇宙的圖片及資料,讓學生多角度地獲得有關宇宙的信息,而且宇宙的時空觀也用不著老師過多的抽象的講解了。
另外,視聽方式走進閱讀課堂,還能引導學生質(zhì)疑、爭鳴。有了直觀的印象之后,學生自然不滿足老師及書本上涉及的如識,那么在老師引導下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后,就可以大膽地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發(fā)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學完《雷雨》之后,又看了一遍電影,讓學生體會人物形象。有的同學認為周樸園其實不是那么陰險、不擇手段,認為至少他對魯侍萍的感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并舉出如三十年來一直保留著侍萍跟隨他時的習慣,及侍萍給他繡的“梅花”樣的衣服等細節(jié)為證。(只學課文節(jié)選內(nèi)容,是很難認識到這些的)借此問題全班展開了討論,最后大家真的認為周樸園身上還有一些人性的東西。多少年一直被權(quán)威左右著的思想就這樣獲得了解放。這種質(zhì)疑與爭鳴形成教學方式的百家爭鳴,促進教學內(nèi)容的百花齊放。而質(zhì)疑與爭鳴是學生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的心理品質(zhì),它能在教學中使學生有所思有所得,反過來又會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這不正是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希望看到的現(xiàn)象嗎?
課堂上,老師運用多媒體通過聲音、圖形、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向?qū)W生傳輸大量的與教學相關的信息,動靜結(jié)合,變隱為顯,縮小時空,使得開、聲、情有機融合,互為相濟,使語文教學產(chǎn)生很好的效果。形成對學生多重感官的刺激,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事物的理解。這是一種很直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