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章梅
英語學科教學活動中,角色表演效果突出,能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不同的社交場景之下以不同社會角色的身份,運用語言載體進行交際活動的實踐。角色表演過程應注意以下四點:對任務進行分級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分級、利用而不是消除信息差、提供表演的場景而不是具體的臺詞、制造“意外”以挑戰(zhàn)學生達到實踐的最佳狀態(tài)。如此,角色表演才能做到讓表演者真正學習和成長。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進行教學逐漸成為最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這種教學法就是交際教學法。交際教學法強調語言是通過交際活動獲得的,主張盡一切可能向英語學習者提供運用英語進行實際交際的機會。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語言的結構與功能相結合,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語言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在實際交際中正確、自如、得體地運用這些語言技能。
圍繞著交際教學法的這一核心思想,教師們可謂是各顯神通,奇思妙想讓人目不暇給。在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中,角色表演Role Play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方法,也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獲取知識、培養(yǎng)交際能力方面公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美國著名語言學教授弗里曼就指出:在交際教學法中,角色表演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yōu)閷W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在不同的社交場景之下以不同社會角色的身份進行交際活動的實踐??梢?,角色表演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課堂,提倡讓學生通過使用語言來學習語言。
正是因為“以學生為中心”思想的影響,教師們在進行角色表演活動時,往往會因擔心過多介入而把整個活動丟給學生;而當談到課堂上的某一次角色表演成功與否時,教師們大多會認為這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投入到表演中。實際上,課堂角色表演活動是否奏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而不僅僅只是學生。雖然角色表演的主角是學生,但是教師的任務并不僅僅只是選出幾個演員,告訴他們各自的臺詞,吆喝一聲“開拍”,然后就站在一旁當個觀眾。作為角色表演的“總指導”和“總設計師”,教師如果能夠科學、全面地對角色表演進行設計,表演活動就會事半功倍。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一直在課堂上嘗試使用角色表演活動,有過欣喜,也有過困惑。以下是個人的幾點心得:
一、對任務進行分級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分級
在設計角色表演活動的時候,考慮到只有短短45分鐘的課堂,大部分的教師都不敢冒險把表演的機會交給一個或多個他們無法預測的學生,因為冒險的結果很有可能是這個或這些孩子手足無措地站在全班同學面前,掙扎著從嘴里蹦出一些支離破碎的句子甚至可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種擔心就導致教師在潛意識里先對學生進行了“三六九等”的分級,并且在設計角色表演的時候為了規(guī)避風險和控制課堂,教師往往會走進兩個誤區(qū):一是在角色數(shù)量的確定上寧少不多,有時甚至只讓兩個而不是多個學生進入到活動中,這就使得角色表演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對話;二是教師更傾向于挑選那些英語底子較好、表現(xiàn)力較強的學生去完成任務。老師們大多會說這樣是為了讓角色表演活動更加順利。結果是,課堂上的大多數(shù)角色表演都只是為了某一部分學生而設計,而其他的學生要么是扮演觀眾的角色,要么干脆置身事外,漠不關心。
相反,如果教師能夠從任務本身入手,有意識地設計出各種難度梯度、不同個性特質的角色,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英語能力和不同性格愛好學生的需求,從而在最大可能上帶動全體的學生參與到角色表演中去。
以餐館點菜為例,如果在設計兩個主要角色即顧客和服務員的同時,能夠增添一些其他的元素,比如兩個調皮淘氣的孩子、一個對香菇過敏的妻子和鄰桌熱情的客人,不但使整個表演生活化,同時意味著更多的學生可以獲得使用英語的機會。
誠如英國的教師培訓專家拉杜斯所說:只要是合理的角色表演,教師就可以滿足學生英語學習無限多的不同需求。既然課堂是所有孩子的舞臺,每個孩子都應當有他們登臺的機會。沒有一出表演是只有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哪怕是只有一句臺詞的路人甲和路人乙,只要教師在角色表演中為孩子們準備了足夠大的空間,真正的交際就一定會開始。
二、利用而不是消除信息差
所謂的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基于不同的生活、教育等經歷而形成的信息差距。對于大多數(shù)的老師來說,在設計角色表演的時候,一個很常見的做法就是把所有角色的信息都告訴所有參加角色表演的學生。這么做是擔心學生之間存在的信息差會帶來一些問題,并導致整個表演脫離教師的掌控。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提供給學生的信息是如此的詳細和公開,以至于在參加角色表演的學生里,相互之間根本不存在任何的信息差。學生A知道學生B是誰、從哪來,更可笑的是,接下來將要發(fā)生什么,因此已經做好了一切應對的準備。
以問路為例,且看下面的荒唐場景:一個倫敦的本地人(學生A)站在路邊等著一個外地人(學生B)前來問路。在他們還沒開始交談之前,這個本地人已經知道這個外地人要去威斯敏斯特教堂,并且早就準備好了要如何回答他,他的手里甚至有一張倫敦的地圖。
這并不是真正的交際。真正的交際是不能預先被告知的,更是無法提前做準備的。在真實生活的交際場景中,誰能預知接下來將要發(fā)生的一切?顯而易見的是,我們之所以需要交際,正是因為我們相互之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信息差距,而我們要通過交際活動來填補這些信息差。所以,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告知每個角色各自的具體信息而同時讓他們對其他角色的信息保持一種神秘感,這種神秘感會誘發(fā)學生“窺探”的欲望,這種欲望,從交際語言學的角度上來說,就是交際活動產生的原動力。就讓學生們通過交際活動去填補這些信息差吧。
三、提供表演的場景而不是具體的臺詞
開展角色表演活動的最佳時機應當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某一個語言功能,并且有能力使用這一語言功能之后,教師應當把角色表演作為針對某一個語言功能項目的練習或檢測來開展。這就好比一個外國人,走進北京當?shù)氐囊患也枳瑴蕚湓谀抢锸褂貌倬氁幌伦约簭恼n堂以及房東那所學到的漢語。他并沒有現(xiàn)成的臺詞,他只有剛剛學到的語言功能結構,現(xiàn)在正要將它作為一個交際的工具運用到實踐中去。同樣的道理,為參加角色表演的學生寫好要說的每句話,尤其是剛剛學過的語言功能句,絕對是個愚不可及的做法。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在角色表演的過程里并沒有真正在使用所學的語言功能項目,他們只是在機械地閱讀或背誦老師為他們準備的劇本里的臺詞。而教師根本無法知道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習的過程進展如何。既如此,教師們?yōu)楹尾环攀肿寣W生一試呢?
老師們的第一個擔心就是:教師只提供表演場景意味著學生要自主進行表演設計,這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實際上,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室里四處走動,密切關注正在發(fā)生的學習活動,根據自己所看到和聽到的來決定下一步的教學活動,何嘗不是一種明智的“浪費”?
此外,老師們也擔心學生無法設計出合適的角色表演活動,并且剛剛學習過的語言功能項目可能不會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樣在表演中得到反復使用。這種擔心折射出教師對學生的不確定和懷疑。悲哀的是,我們常常低估了學生獨立開展學習活動的能力。更加悲哀的是,我們常常因為某種擔心而拒絕對學生的獨立學習放手。
所以請停止為學生們準備角色表演詳盡的臺詞,讓他們帶著所學的語言功能結構到具體的場景中去實踐吧。只有在水里才能學會游泳。如果你已經教給孩子們游泳的理論,那么就放手讓他們到水里去實踐并掌握真正的技能,就算這個過程里他們會嗆水,那也是成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制造“意外”,挑戰(zhàn)學生達到實踐的最佳狀態(tài)
就像真實生活場景中,意外隨時可能發(fā)生一樣,角色表演中亦如此。意外可能帶來慌亂,意外也可能帶來驚喜。面對意外,人的“應急系統(tǒng)”會自動被觸發(fā),全身會進入一種“應戰(zhàn)”的狀態(tài)。教師不妨在設計角色表演活動的時候,有意制造出一些“意外”,來挑戰(zhàn)學生達到實踐的最佳狀態(tài)。教師可以賦予某個或某些角色某種特質來增加交際的難度,讓學生在交際的過程中遭遇“攔路虎”。而通過應對和處理這種障礙,學生就會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中調動所有已學的語言知識和功能項目,從而達到了主動運用語言的目的。
以下是我在課堂上所開展的角色表演活動的場景:旅館前臺的服務員(學生 A )正在和一個顧客(學生B)及其妻子(學生C)交談,這位顧客說著一口帶有濃重口音的英語,他的妻子則是一個極其挑剔的女士。觀看到這樣的一幕是很有趣的,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樣的意外場景之下,服務員(學生 A )是如何應對突發(fā)狀況的。讓人驚喜的是,各個任務小組對于這一意外狀況的處理和應對還是非常得體和正確的。除了本活動主要操練的語言功能項目“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將來”之外,各小組都或多或少地使用“道歉”“征求意見”的功能結構如“Im sorry but I cant quite follow you.” “what about using roses instead of tulips Madame?”來應對那位口音奇怪的顧客(學生B)及其挑剔苛刻的妻子(學生C)。更有兩個小組的服務員(學生 A )直接轉向經理(學生D)求助,于是,“求助”的功能結構如“Sir,would you please come over? I have a problem here.”在此得到了使用。而在角色設計中原本沒有安排處理突發(fā)狀況的經理(學生D)也被推到了前面,調動一切固有的語言知識和功能結構來應對。
“意外”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促使學習和認知的過程加速。我們的大腦很喜歡這樣的刺激。杰森·安德遜指出:表演與思考是相互聯(lián)系的,它們是個體掌控自己周圍環(huán)境的方法與途徑。
綜上所述,角色表演絕對不僅僅只是表演那么簡單。它雖然是由我們設計的表演活動,但是它又不同于百老匯上演的戲劇,不僅僅只是娛樂觀眾,更是表演者學習和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