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萍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殘疾學生面對自身生理缺陷及社會歧視、就業(yè)競爭等壓力,他們的心理狀況如何?為此,我對本校106名殘疾學生進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1. 人際關系。根據(jù)調查,有48.1%的學生認為自己與人相處關系很好;有26%的學生與人相處偶爾關系緊張;有24.5%的學生與人相處有時感到關系緊張;有1.4%的學生總是感到與人關系緊張。說明殘疾生與人相處關系較好。
2. 心理承受能力。調查顯示,37.8%的學生沒有覺得活得很累的感覺;有31.3%的學生有時會感到活得很累;有18.4%的學生經常有這種感受;有12.5%的學生總是有這種感覺。說明有相當部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3. 適應性。根據(jù)調查,有44%的學生到一個新環(huán)境能很快適應;有23.3%的學生有時不能很快適應;有26.6%的學生經常不能很快適應,有6.1%的學生總是不能很快適應。說明殘疾生適應性相對較好。
4. 自卑感。調查中顯示,有21.5%的學生認為自己不經常感到自卑、膽怯,有50%的學生認為自己偶爾和有時會感到自卑和膽怯,有28.5%的學生經常和總是感到自卑和膽怯。說明殘疾生的自卑感比較嚴重。
5. 情緒。在調查中顯示,有35.7%的學生情緒穩(wěn)定,不會常為一些小事情而心情不好;有38.6%的學生情緒不太穩(wěn)定,偶爾會為一些小事而心情不好;有25.7%學生情緒不穩(wěn)定,經常會為一些小事而心情不好。說明相當一部分殘疾生情緒不穩(wěn)定并且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
二、改善中專殘疾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策略
1. 特殊教育工作者要重視中專殘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專殘疾學生年齡大多處于青春期,生理、心理迅速發(fā)展,正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他們思想活躍,嗅覺靈敏,涉世不深,而當今社會又處于轉型期,各種思潮泛濫,良莠不齊,加之他們知識和閱歷較淺,容易產生消極、憂慮、焦躁、自卑等情緒,所以中專殘疾學生心理壓力大,易出現(xiàn)問題,需引起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2 根據(jù)學校專業(yè)教學計劃實際,適當安排心理學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要貫穿于整個中專教育的始終。選擇適合各類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讀本,或學校根據(jù)學生實際自編教材,使學生掌握心理學基礎知識,自我心理調節(jié)知識,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正確認識社會,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學習和工作。
3. 各科教師在教學中,都要根據(jù)學科特點滲透心理教育。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例如向學生講述這一學科領域的名人、偉人的生平傳記,使學生體會勇于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教師在教學中多鼓勵、贊揚、關愛學生,增強學生自尊心;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鼓勵學生發(fā)展個人見解,如登臺講話等,多給學生鍛煉的機會。
4. 廣泛宣傳心理學知識,開設心理咨詢、輔導及心理講座。學校充分利用廣播、黑板報、講座等形式廣泛宣傳心理學知識,針對學生中較普遍、突出的問題,開辦專題心理講座;針對個別有較為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
5. 豐富學生業(yè)余生活,重視心理實踐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活動,把學生從書本里、課堂上及自我封閉的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使學生盡可能進行各種心理體驗,以增強其心理感受的耐壓性。如歌詠比賽、運動會、美術繪畫、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磨礪意志、了解社會,增強心理承受力。
6. 學校做好學生就業(yè)安排工作及就業(yè)政策宣傳工作,解除殘疾學生的后顧之憂。學校定時向殘疾學生宣傳國家有關殘疾人就業(yè)政策及社會用人單位對殘疾人需求情況和用人標準,宣傳往屆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等,使他們做到心中有數(shù),減輕就業(yè)壓力,也從而激發(fā)殘疾人對生活、學習的信心和熱情,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中專殘疾生存在著較多的心理問題,這與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自身殘疾、學習、就業(yè)壓力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針對實際做大量細致的工作。我們的任務是艱巨的、長期的,還需要不斷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