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是世界上最早設立國家榮譽制度的國家之一,其榮譽稱號與爵位制度和勛位制度密切相關。文章簡略地介紹了英國的歷史、行政區(qū)劃、海外領地、人文特色、政治體制、司法體系、宗教體系、高等教育和世界遺產(chǎn)等,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其爵位制度和勛位制度。與其他勛章相比,英國功績勛章因不傾心于權貴和授勛領域寬廣而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聲譽,文章重點從多個視角對192位功績勛章得主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歸類分析和研究。功勛榮譽制度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英國家榮譽制度的法制化和規(guī)范化建設對構建和完善中國的國家榮譽制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國家榮譽制度;爵位制度;宗教貴族;世俗貴族;世襲貴族;終身貴族;司法貴族;從男爵;爵士(騎士);下級勛位爵士;勛位制度;騎士勛章;嘉德勛章(KG/LG);功績勛章(OM);諾貝爾獎得主(諾獎得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PRS);英國國家學術院院長(PBA);桂冠詩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0.192
1 英國概況
1.1 英國簡略歷史圖1 英格蘭國父: 阿爾弗雷德大帝
公元43—409年英格蘭東南部被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建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于330年建立,1453年滅亡]所統(tǒng)治。羅馬人撤走后,北歐日德蘭半島日耳曼部落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相繼入侵并定居,開始了英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Anglo-Saxon,410?—1066年),“英格蘭”(England)意即“盎格魯人的土地”。后來這些地方逐步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最終合并為7個王國:①肯特(Kent):5世紀中葉由朱特人建立,871年被并入韋塞克斯;②薩塞克斯(Sussex,即南撒克遜):477年由撒克遜人建立,825年被并入韋塞克斯;③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5世紀末由盎格魯人建立,918年被并入韋塞克斯;④韋塞克斯(Wessex,即西撒克遜):519年由撒克遜人建立,1066年被諾曼王朝所征服,其中1016—1042年被丹麥維京人(即丹麥海盜帝國)所統(tǒng)治;⑤埃塞克斯(Essex,即東撒克遜):527年由撒克遜人建立,825年被并入韋塞克斯;⑥默西亞(Mercia):527年由盎格魯人建立,918年被并入韋塞克斯;⑦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653年由盎格魯人建立,954年被并入韋塞克斯。七國時代是英格蘭王國(927—1649年和1660—1707年,1649—1660年為英格蘭共和國時期)的前身,它們彼此角逐爭雄達數(shù)百年之久。829年韋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Egbert,769/771—839,802年起在位)征服其余6國,結束七國時代,基本上統(tǒng)一了英格蘭,建立英格蘭王國,是為英國歷史上的首次統(tǒng)一。9世紀中葉,英格蘭持續(xù)受到丹麥維京人的入侵,尤以865年維京雄獅的入侵最為猛烈。韋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899.10.26,愛格伯特之孫,871年起在位,見圖1)即位時,7個王國中僅韋塞克斯維持獨立狀態(tài),他因統(tǒng)帥臣民英勇地對抗維京海盜的入侵和創(chuàng)建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頭銜而被尊稱為“英格蘭國父”或“英國國父”,他也是英格蘭歷史上唯一被授予“大帝”名號的君主。
光榮者埃塞斯坦(Athelstan the Glorious,893/895—939.10.27,阿爾弗雷德大帝之孫)于924—927年任韋塞克斯王國國王,927—939年任英格蘭王國國王。927年埃塞斯坦成功地征服了斯堪的納維亞約克王國的維京人,創(chuàng)建英格蘭國王頭銜,從而成為事實上(并非法律上)的首位英格蘭國王。同年蘇格蘭和威爾士國王投降,他便成為“不列顛國王”。韋塞克斯王朝復辟時期的國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1003~1005—1066.01.05,1042年起在位)死后無嗣,法蘭西諾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軍渡海入侵,征服了英格蘭,建立起諾曼王朝(House of Norman,1066—1154年),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09.09,1066年起在位)。1215年英格蘭金雀花王朝國王無地王約翰(King John Lackland,1166—1216,1199年起在位,亨利三世是其長子)被迫簽署《大憲章》(又稱《自由大憲章》,日后成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石,因其效能的長久性而被視為西方憲政的源頭),王權遭到抑制。1337—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zhàn)爭”,英國先勝后敗。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652—1674年通過3次英荷戰(zhàn)爭打敗荷蘭艦隊),進行了一系列殖民擴張。1640年英國爆發(fā)資產(chǎn)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建立共和國,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復辟。1688年發(fā)生“光榮革命”(即沒有流血的非暴力宮廷政變)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tǒng)治,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翌年頒布實施的《權利法案》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在英國正式建立。
1284年威爾士王國被英格蘭所征服,1536年被正式納入英格蘭王國的版圖。1603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843—1707年)形成共主邦聯(lián),時任國王是詹姆斯一世(蘇格蘭人則稱詹姆斯六世),1707年5月1日根據(jù)《聯(lián)合法案》兩國正式合并為大不列顛王國[1]。英格蘭征服愛爾蘭是從1169年開始的,1542年兩國形成共主邦聯(lián)此取代1171年以來愛爾蘭領地(Lordship of Ireland)的建制,時任國王是亨利八世,1801年1月1日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1542—1707年)正式合并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國家代碼:GBR)。英國于1760—18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yè)革命(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以1814年英國工程師和鐵路機車之父斯蒂芬森發(fā)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為標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重要標志則是1888年美國籍塞爾維亞裔電工發(fā)明家、物理學家和交流電之父特斯拉發(fā)明了交流多相電力傳輸系統(tǒng))的國家,其國力迅速壯大。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它占有的殖民地面積約是本土面積的108倍,是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開始衰落,其世界霸主地位逐漸被美國所取代。1922年12月6日愛爾蘭正式獨立,其北部(即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1931年英國被迫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Statute of Westminster),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和外交上獨立自主,殖民體系開始動搖。
1.2 英國本土的行政區(qū)劃
歐洲共有4個島國(英國、愛爾蘭、冰島和馬耳他),英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是西歐島國。英國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英格蘭的奔寧山脈和蘇格蘭的格蘭扁山脈,格蘭扁山脈主峰本尼維斯山(Ben Nevis,海拔1344 m)是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英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長年多雨霧,秋冬尤甚。
英國本土現(xiàn)由英格蘭(13.040萬km2)、蘇格蘭(7.859萬km2)、威爾士(2.078萬km2)和北愛爾蘭(1.384萬km2)4個部分組成,總面積是24.361萬km2,它們各自采用獨立的行政區(qū)劃體系。英國的行政區(qū)劃經(jīng)常變化,層次多、相互重疊且不統(tǒng)一,顯得十分復雜(尤其是英格蘭地區(qū))。
英格蘭(England)的郡級行政區(qū)劃現(xiàn)主要有以下4種:①政府級大區(qū)(government office region):創(chuàng)設于1994年,2010年時有9個:大倫敦、英格蘭東北、英格蘭西北、約克郡—亨伯、西米德蘭茲、東米德蘭茲、英格蘭東部、英格蘭西南和英格蘭東南。②名譽郡(ceremonial county):有一個代表英國王室但沒有實權的郡尉LL(Lord Lieutenant)常駐,全境現(xiàn)由48個名譽郡組成,其中6個人口密集的地方又稱為都市郡(metropolitan county,1974年設立,1986年改為郡,1995年復設),即大曼徹斯特(Greater Manchester)、默西塞德(Merseyside)、南約克郡(South Yorkshire)、西約克郡(West Midlands)、泰恩—威爾(Tyne and Wear)、西米德蘭茲(West Midlands)。③非都市郡(non-metropolitan county,又稱shire county):在1974年4月1日設立的39個郡的基礎上改設,2009年4月1日時已達77個,其中單區(qū)類(single district)49個,多區(qū)類(multiple district)28個。非都市郡的范圍不包括6個都市郡和大倫敦地區(qū)。④單一管理區(qū)(Unitary authority):根據(jù)《地方政府法案》(Local Government Act 1992)而創(chuàng)設,地位比郡低一級,但大多擁有自己的議會。初設于1995年,2009年時已達55個(不含原本就獨立的康沃爾郡錫利群島,它設立于1890年),它在英格蘭境內處于離散狀態(tài),只覆蓋英格蘭面積的很小一部分[2]。
倫敦(London)是英國首都。大倫敦地區(qū)擁有與英格蘭其他地區(qū)完全不同的行政區(qū)劃方式,它設有2種郡級行政區(qū):倫敦市(City of London)和32個倫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s)。這些郡級行政區(qū)在行政特色上可被視為是一種單一管理區(qū)模式。
蘇格蘭(Scotland)分為東蘇格蘭、西南蘇格蘭、東北蘇格蘭、高地和島嶼4個部分,1996年4月1日起劃分為32個單一管理區(qū)(unitary authority region,又稱議會區(qū)council area),以取代舊有的33個區(qū)(region),盡管數(shù)量上只是略有變化,但名稱變動卻很大。不少蘇格蘭人現(xiàn)在仍然習慣原來的舊區(qū)劃法。其首府(Capital)是愛丁堡(Edinburgh,低地蘇格蘭語:Edinburgh,蘇格蘭蓋爾語:Dùn ideann)。蘇格蘭已實現(xiàn)高度自治,具有獨立的司法體系、宗教體系、教育體系、行政系統(tǒng)和獨特的歷史文化。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進行是否獨立公投,投票結果是繼續(xù)留在英國。
威爾士(Wales)自1996年4月1日起劃分為22個單一層級主要行政區(qū)(single-tier principal area),以取代1974年重組的8個郡縣(county),其首府是加的夫(Cardiff,威爾士語:Caerdydd)?,F(xiàn)任王儲查爾斯王子(即威爾士親王)是威爾士名義上的君主。
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自1973年起劃分為26個行政區(qū)(district/city/borough council,俗稱郡),以取代1898年設立的6個郡,其首府是貝爾法斯特(Belfast,愛爾蘭語:Béal Feirste)。
1.3 英國的海外領地
英國現(xiàn)有的14處海外領地是[3~4]:①安圭拉(Anguilla):位于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西印度群島三大群島: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的背風群島北端;②英屬南極領地(British Antarctic Territory):位于南極洲;③百慕大(Bermuda):位于北大西洋西部;④英屬印度洋領地(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包括查戈斯群島(其南端的迪戈加西亞島面積最大)等,位于印度洋;⑤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位于背風群島北端;⑥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屬大安的列斯群島);⑦??颂m群島(Falkland Islands):英阿存在領土主權爭議,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西班牙文:Islas Malvinas),位于南大西洋;⑧直布羅陀(Gibraltar):西班牙的固有領土,1704年起被英國占領,位于伊比利亞半島南端;⑨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位于背風群島南端;⑩圣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Saint Helena,Ascension and Tristan da Cunha):位于南大西洋;B11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Turks and Caicos Islands):位于巴哈馬群島東南端;B12皮特凱恩群島(Pitcairn Islands):位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東南部;B13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位于南大西洋;B14阿克羅蒂里和德凱利亞英屬基地區(qū)(Sovereign Base Areas of Akrotiri and Dhekelia):位于地中海的塞浦路斯。1959年12月1日簽署的《南極條約》(The Antarctic Treaty,1961年6月23日起正式生效)原則上凍結各國領土所有權的主張,故英屬南極領地不被其他國家所承認。
1.4 英國的人文特色
根據(jù)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2013年6月完成的人口評估報告《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訂版)》,英國總人口為63136265人,其中英格蘭人占83.6%,蘇格蘭人占8.6%,威爾士人占4.9%,北愛爾蘭人占2.9%。英國傳統(tǒng)的紳士教育源遠流長。截至2014年年底,人口超過1億的12個國家依次是:①中國(13.9378億);②印度(12.6740億);③美國(3.2258億);④印度尼西亞(2.5281億);⑤巴西(2.0203億);⑥巴基斯坦(1.8513億);⑦尼日利亞(1.7852億);⑧孟加拉國(1.5851億);⑨俄羅斯(1.4247億);⑩日本(1.2700億);B11墨西哥(1.2380億);B12菲律賓(1.0010億)。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言(國語),實際上以英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德語、尼德蘭語(中文習稱荷蘭語)、南非語、意第緒語、弗里西語和佛萊芒語屬于該語支,共有26個字母。法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高盧—羅曼語支,在拉丁語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法語和從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發(fā)展起來的英語彼此間有遠親關系,在詞匯、語音和語法結構方面保留有其共同的成分,但英語和德語在語言譜系上的親緣關系較英語和法語以及德語和法語更為密切。英語的前身是古德語,即德語的條頓化。英語受法語的影響也較深,通俗地說,在語法上英語和德語比較像,在詞匯上英語和法語比較像]為主要語言,英語是最普遍的世界語言。蘇格蘭地區(qū)還使用低地蘇格蘭語和蓋爾語(其正式名稱是高地蓋爾語,以區(qū)別于已滅失的低地蓋爾語。適用于蘇格蘭西北高地和北愛爾蘭部分地區(qū)),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北愛爾蘭地區(qū)還使用愛爾蘭語(系愛爾蘭共和國官方語言,又稱愛爾蘭蓋爾語,屬于印歐語系凱爾特語族蓋爾亞支,與蘇格蘭蓋爾語關系密切)。英國是印度以外印地語使用者最多的地方(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官方語言分別是印地語和英語、烏爾都語和英語以及孟加拉語)。
世界三大百科全書(英語世界俗稱為“ABC百科全書”):①《美國百科全書》EA(又譯為《大美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Americana):原由美國Scholastic出版發(fā)行,2000年起被Grolier收購。1829—1833年出版第1版13卷(1912年增補修訂為22卷),1918—1920年重編改版為30卷,在此基礎上后采取連續(xù)修訂制,每年修訂約10%的內容。1923年起每年出版1卷《美國百科年鑒》(Americana Annual)作為全書的補編。②《不列顛百科全書》EB(又譯為《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世界上最知名和最具權威性的百科全書,現(xiàn)存仍在發(fā)行的最古老的英語百科全書。1768—1771年第1版(3卷)在英國愛丁堡面世,1941年起其版權歸美國芝加哥大學所有,1985—2010年出版了第15版(32卷)。2012年3月13日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宣布停止發(fā)行紙質印刷版,全面轉向電子數(shù)字版。③《科利爾百科全書》EC(Colliers Encyclopedia,全稱Colliers Encyclopedia with Bibliography and Index):科利爾父子(Peter Fenelon Collier,1849.12.12—1909.04.23,出生于愛爾蘭,1866年移居美國;Robert Joseph Collier,1876.06.17—1918.11.09)是美國著名出版家,1902—1929年由科利爾父子公司(P.F.Collier & Son Company,后成為Crowell-Collier Publishing Company的一部分,1961年被并入紐約Macmillan Publishers)出版《科利爾新百科全書》(Colliers New Encyclopedia,最初16卷,后縮為10卷),1932—1950年更名為11卷本《國家百科全書》(National Encyclopedia)出版。1949年開始重編,1950—1951年以全新的20卷本《科利爾百科全書》問世,1962年擴充為24卷,后每年出版1卷《科利爾年鑒》(Colliers Year Book)作為更新和補充。1998年微軟(Microsoft)買下其電子版權,并將其內容合并在自家旗下的Encarta在線百科。亞特拉斯出版公司(Atlas Editions,原名Collier Newfield Inc.)雖然保留了其紙質版權,但已停止刊印。
1603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形成共主邦聯(lián),1606年4月12日英格蘭國旗圣喬治十字(白底正紅十字)和蘇格蘭國旗圣安德魯十字(藍底白交叉十字)合并成為最初的米字旗。1801年1月1日該旗與愛爾蘭國旗圣帕特里克十字(白底紅交叉十字)合并而成為現(xiàn)在的英國國旗——米字旗(藍底、正紅十字加紅白交叉十字)。
英國國徽即英國皇家徽章(英王徽,最新版啟用于1837年),其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兩組三只紅底金獅象征英格蘭,金底紅獅象征蘇格蘭,豎琴象征北愛爾蘭,左右兩側是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蘇格蘭的獨角獸。盾徽周圍的圈飾上寫有“心懷邪念者蒙羞”(古法語: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英文:Shame up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即嘉德勛章格言),下端飾帶上寫有國家格言(箴言)“我權天授”(法語:Dieu et mon droit,又譯為“天有上帝,我有權利?!保6芑丈隙俗韵峦弦来问氰傆兄閷毜慕疸y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底部綠地中有玫瑰花(英格蘭)、薊花(蘇格蘭)、韭菜花(威爾士)和三葉草(愛爾蘭)。
英國國歌是一首愛國歌曲《天佑女王/吾王》(God Save the Queen/King,無官方版本),它也是新西蘭的國歌、英國皇室和英聯(lián)邦的頌歌,其作者不詳。英國國花、國樹、國獸、國鳥、國石和國球(英國是享有“世界第一運動”之美譽的現(xiàn)代足球和“中國國球”乒乓球的發(fā)源地)分別是玫瑰花(薔薇、玫瑰和月季是同屬薔薇科薔薇屬的姊妹花)、英國櫟(又稱夏櫟)、獅子、紅胸鴝(初名紅襟鳥,又稱知更鳥、知更雀,1960年確定,被譽為“上帝之鳥”)[5]、鉆石(即金剛石)和板球(又稱木球)。
英國是聯(lián)合國和北約的創(chuàng)始成員國。1972年1月22日英國加入歐共體(歐盟的前身),但尚未加入歐元區(qū),其官方貨幣單位是英鎊(代號:GBP=Great British Pound,符號:£),1821年英國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鎊開始成為英國的標準貨幣單位。蘇格蘭有3家銀行有權發(fā)行蘇格蘭紙幣,幣值與英鎊等同。英國的時區(qū)采用Z區(qū)UTC±0(夏時制則是A區(qū)UTC+1)。主要報紙有《泰晤士報》[The Times,中文直譯為《時報》,現(xiàn)名是根據(jù)讀音相近但毫無關聯(lián)的流經(jīng)倫敦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的誤譯,因約定俗成的關系,此譯名一直沿用至今。創(chuàng)刊于1785年1月1日,初名《每日天下記聞》(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起改用現(xiàn)名,英語使用者現(xiàn)常稱之為《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1855年6月29日創(chuàng)刊)、《衛(wèi)報》(The Guardian,1821年5月5日創(chuàng)刊)和《金融時報》FT(Financial Times,1888年1月9日創(chuàng)刊)等,主要視頻和廣播媒體有英國廣播公司BBC(1922年10月18日成立,11月14日開播)、獨立電視臺ITV(即第3頻道,1955年9月22日開播)、第4頻道Channel 4(1982年11月2日開播)和第5頻道Channel 5(1997年3月30日開播)等。主要通訊社有路透社(1851年)、新聞聯(lián)合社(1868年)和AFX新聞有限公司(1991年2月16日由法新社、金融時報集團和AFX新聞等合辦)等。
1.5 英國君主[PSA22.EPS;Z,Y〗圖2 現(xiàn)任英國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君主(國王或女王)是世襲的國家元首(兼任部分英聯(lián)邦國家元首)、武裝力量總司令(實際上的軍事指揮權在內閣,首相是第一大臣)、英國國教圣公會最高領袖(世俗領袖)、最高司法長官和立法機構的組成部分,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等法官、高級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大主教和主教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zhàn)與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首相是其代表)。英國王宮稱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1703年開建,1705年竣工)。自1901年起的5位英國君主(喬治五世跨越薩克森—科堡—哥達和溫莎2個王朝)見表1。
表1 1901年起的5位英國君主[6~7]
序號[]頭銜全稱[]生卒日期
結婚日期及后裔[]在位時間[]加冕日期及登基原因
1[]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House of Saxe-Coburg and Gotha)
1.1[]聯(lián)合王國及其海外治領的國王、印度皇帝愛德華七世陛下
His Majesty Edward VII[]1841.11.09—1910.05.06
1863.03.10,育3子3女[]1901.01.22—1910.05.06[]1902.08.09,前任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1819.05.24—1901.01.22)長子
1.2[]聯(lián)合王國及其海外治領的國王、印度皇帝喬治五世陛下
His Majesty George V[]1865.06.03—1936.01.20
1893.07.06,育5子1女[]1910.05.06—1917.07.17[]1911.06.21,愛德華七世次子,其胞兄維克托王子(Prince Albert Victor,1864.01.08—1892.01.14)死于肺炎
2[]溫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注12.1[]聯(lián)合王國及其海外治領的國王、印度皇帝喬治五世陛下
愛爾蘭國王喬治五世陛下注2[][]1917.07.17—1936.01.20[]
2.2[]聯(lián)合王國、愛爾蘭及其海外治領的國王、印度皇帝愛德華八世陛下注3
His Majesty Edward VIII[]1894.06.23—1972.05.28
1937.06.03,無后裔[]1936.01.20—1936.12.11[]未加冕,喬治五世長子
2.3[]聯(lián)合王國及其海外治領的國王、愛爾蘭國王注4、印度皇帝注5喬治六世陛下
His Majesty George VI[]1895.12.14—1952.02.06
1923.04.26,育2女[]1936.12.11—1952.02.06[]1937.05.12,愛德華八世胞弟(喬治五世次子)
2.4[]聯(lián)合王國及其治領和屬土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見圖2)注6
Her Majesty Elizabeth II[]1926.04.21—
1947.11.20,育3子1女[]1952.02.06—注7[]1953.06.02,喬治六世長女[BG)F][HT6”SS]
注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王喬治五世為了安撫民心,舍棄自己的德國姓氏,于1917年7月17日下詔將王朝改名為溫莎。
注2:1927年4月12日英國將正式國名從“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修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即日起喬治五世兼任愛爾蘭國王。
注3:愛德華八世為了迎娶已兩度結婚(1916年和1928年)且當時尚未離婚的平民辛普森夫人(Wallis Simpson,原名Bessie Wallis Warfield,1896.06.19—1986.04.24)而遜位,將王位禪讓予其胞弟,留下了一段“愛美人不愛江山”的佳話。退位后他于1937年3月8日獲得溫莎公爵頭銜,同年6月3日結婚。
注4:1919年1月21日愛爾蘭單方面以“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宣布獨立。英愛戰(zhàn)爭(又稱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1919.01.21—1921.07.11)后,英愛雙方代表于1921年12月6日簽署《英愛條約》(Anglo-Irish Treaty,次年12月6日起生效),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的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權,北部6郡(即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1937年12月29日起生效的愛爾蘭現(xiàn)行憲法將國名正式定為“ire”(愛爾蘭),但仍留在英聯(lián)邦內。1948年12月21日愛爾蘭議會通過法律,宣布脫離英聯(lián)邦,1949年4月18日愛爾蘭放棄君主制而正式成立共和國,即日起英國君主不再兼任其國家元首。
注5:印巴實現(xiàn)分治后,巴基斯坦(1971年3月26日東巴基斯坦宣布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同年12月16日正式獨立)和印度分別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宣布獨立,但兩國仍留在英聯(lián)邦內,大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喬治六世直至1948年6月22日才正式放棄“印度皇帝”(1877年1月1日維多利亞女王始任印度女皇)這一稱號。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國,但仍是英聯(lián)邦成員國(當時英聯(lián)邦修改規(guī)則,允許共和制國家繼續(xù)留在英聯(lián)邦內)。
注6:1946年6月9日登基(1950年5月5日加冕)的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1927.12.05—)是目前世界上仍在任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其次就是伊麗莎白二世。自2015年9月9日英國夏令時18:30分起,伊麗莎白二世已打破其高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1837.06.20—1901.01.22在位)所創(chuàng)下的“63年216天”(即23226天16小時23分鐘)的最長統(tǒng)治紀錄。隨著沙特國王阿卜杜拉(Abdullah bin Abdulaziz Al Saud,1924.08.01—2015.01.23)的逝世,伊麗莎白二世已成為當今在世最年長的君主。英聯(lián)邦國家(Commonwealth of Nations,簡稱The Commonwealth,舊稱British Commonwealth)成立于1949年4月28日,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是其創(chuàng)始成員國,現(xiàn)由53個主權國家組成[8]。最新(2009.11.29)加入英聯(lián)邦的國家是盧旺達,最新(2013.10.02宣布)退出英聯(lián)邦的國家是岡比亞。伊麗莎白二世現(xiàn)是16個君主立憲制(非共和制)英聯(lián)邦國家(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牙買加、巴巴多斯、巴哈馬、格林納達、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圖瓦盧、圣盧西亞、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伯利茲、安提瓜和巴布達、圣基茨和尼維斯)的國家元首。
注7:和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不同,英國的國慶日是君主的“官方生日”,現(xiàn)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官方生日”定在每年6月的第1、第2或第3個星期六。英國現(xiàn)任王儲是伊麗莎白二世和夫君菲利普親王的長子查爾斯王子。
1.6 英國首相
英國的政治體制(政體)是內閣君主立憲制。英國首相是代表英國王室和英國公民執(zhí)掌政府權力的最高官員,即政府首腦。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shù)黨黨魁或者執(zhí)政聯(lián)盟的領袖自動成為首相人選,由英國君主任命,通常首相還兼任第一財政大臣,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10 Downing Street,1732年開建,1735年竣工)傳統(tǒng)上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宅邸,自1905年首相一職正式出現(xiàn)并兼任第一財政大臣以后,人們普遍將它看作是首相官邸。母語是德語的喬治一世國王(1660—1727)英語不夠流利,1721年他敕命下議院的多數(shù)黨(輝格黨)黨魁、財政大臣沃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1676.08.26—1745.03.18)為內閣首領(任期:1721.04.04—1742.02.11,迄今任期最長的英國首相),是為“英國首相”一職之始,但職位正式名稱并非首相,而是“第一財政大臣”。1905年自由黨黨魁坎貝爾—班納文爵士(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1836.09.07—1908.04.22)被任命為第34位第50任首相(任期:1905.12.05—1908.04.07),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詞首次出現(xiàn),此后首相就成為英國的一個正式官銜。1937年《國王大臣法》頒布時,“首相”一詞始為法律所確認。迄今英國共產(chǎn)生了53位74任首相(1位看守政府首相未計),其任期無明確限制。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英國第41位第60任和第62任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曾任保守黨黨魁的撒切爾夫人是英國歷史上唯一的女首相,若只計單一連續(xù)的任期,她是自第18位第22任首相(任期:1812.06.08—1827.04.09)、托利黨(1833年改名為保守黨)黨魁利物浦伯爵(Robert Banks Jenkinson=2nd Earl of Liverpool,1770.06.07—1828.12.04)以后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在所有英國首相中,撒切爾夫人的連續(xù)任期位居第5,總任期位居第7。現(xiàn)任首相(任期始于2010年5月11日)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10.09—)是保守黨黨魁,現(xiàn)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1988年3月3日由前自由黨和由工黨分裂出來、短暫存在的社會民主黨合并而成)組成聯(lián)合內閣,這是自1940.05.10—1945.05.23保守黨(其黨魁由下議院議員中的保守黨黨員投票選舉產(chǎn)生)和工黨(其黨魁由全體工黨黨員投票選舉產(chǎn)生)組成戰(zhàn)時聯(lián)合內閣(時任首相是溫斯頓·丘吉爾)以來英國的首個多黨聯(lián)合政府。
1.7 英國憲法
英國以歷來涉及國家根本問題的政治體制方面的成文法、基本規(guī)范、習慣法和慣例等作為行憲準則,主要包括《大憲章》(1215年6月15日)、《人身保護法》(1679年5月27日)、《權利法案》(1689年12月16日)、《議會法》(1660/1782/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和郡議會法等。
英國政體是內閣君主立憲制,其憲政實行“議會至上”原則。世界上仍無成文憲法的4個國家是英國、新西蘭、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
1.8 英國國會(議會)
法國裔英國貴族西蒙·德·孟福爾(Simon de Montfort,6th Earl of Leicester,1208.05.23—1265.08.04,金雀花王朝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是現(xiàn)代議會制的創(chuàng)始人,1264年12月14日他根據(jù)《大憲章》以攝政的名義開始召集由貴族、僧侶(教士)、騎士(武士)和市民參加的會議,因選舉拖延和交通運輸延緩,首次直接選舉產(chǎn)生的會議于1265年1月20日至2月15日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宮(Westminster Hall,又稱議會大廈)舉行,這次會議后來被認為是英國議會(又稱威斯敏斯特議會,被譽為“議會之母”)的開端。英國國會(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又譯為英國議會,英國的最高立法機構)是資產(chǎn)階級議會的鼻祖,它實行兩院制,由君主、上議院[House of Lords,直譯為貴族院,簡稱上院,其成員仍由委任和世襲產(chǎn)生,現(xiàn)包括終身貴族、世襲貴族(含王室成員)和靈職議員(包括國教會大主教、主教、男修道院院長和女修道院院長)]和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直譯為平民院或庶民院,簡稱下院,其成員由普選產(chǎn)生,采取簡單多數(shù)選舉制度,每屆任期5年,但政府可建議提前大選)組成。英國人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tǒng)的性格是上院得以長期存在的社會基礎。出生于美國的英國貴族阿斯特子爵夫人(Nancy Witcher Langhorne,Viscountess Astor,CH,1879.05.19—1964.05.02)于1919年11月28日當選為英國歷史上首位任職了的下院女議員。
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分別擁有自己的地區(qū)議會:北愛爾蘭議會的首次選舉于1998年6月25日舉行,蘇格蘭議會和威爾士國民議會的首次選舉于1999年5月6日舉行。
1.9 英國的司法體系
英國的法律體系總體上屬于普通法法系(又稱英美法系、英語國家法系、海洋法系、判例法系,以判例作為判決依據(jù))中的英國支系。英國司法現(xiàn)采用3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采用普通法法系,蘇格蘭采用民法法系(又稱大陸法系、歐陸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系、羅馬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以法律條文作為判決依據(jù)),北愛爾蘭則采用與普通法法系相似的法律體系。
上院原是英國的最高司法機構。英國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Kingdom)根據(jù)2005年3月24日頒布的《憲制改革法案》(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第3章而設立,2009年10月1日起開始運作,其司法權力主要繼承自上院,這些權力以前由12位同時擁有上院議員身份的常任上訴法官(Lords of Appeal in Ordinary,又譯為上院高等法官)組成的上院司法委員會行使。英國最高法院的主要職責是審理來自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司法管轄地區(qū)的上訴案件,蘇格蘭司法管轄地區(qū)(自1975年起其境內共劃分為6大司法管轄區(qū))的上訴案件則由蘇格蘭最高法院負責審理。
1.10 英國國教會
英國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直譯為英格蘭國教會)又稱英國圣公會、英格蘭圣公會(Anglican Churches)或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安立甘”系英文“Anglican”(意即“英格蘭的”)的音譯。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英格蘭都鐸王朝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1509年起在位)因與羅馬教廷的矛盾而禁止英格蘭教會向教廷納歲貢,并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 1534),規(guī)定英格蘭教會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國王為其最高領袖(始于1535年),但在教義和教規(guī)上仍保持天主教傳統(tǒng),仍以《圣經(jīng)》為教義基礎,只是在崇拜習慣上有所改革,其信仰是承認普世神圣大公教會的三大信經(jīng)(加上《迦克墩信經(jīng)》則合稱基督教四大信經(jīng)):《尼西亞信經(jīng)》、《使徒信經(jīng)》和《阿塔拿修信經(jīng)》,信經(jīng)的重要性僅次于《圣經(jīng)》。安立甘宗與路德宗(又稱信義宗)、歸正宗(又稱長老宗、加爾文宗)合稱基督教(源于猶太教,最早只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教派,早期基督教骨干成員都是猶太人,包括耶穌十二門徒就都是猶太教徒,猶太教信奉彌賽亞為救世主。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唯一合法宗教,廢除一切其他宗教,關閉所有其他神廟,禁止所有異教活動,基督教遂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為了爭奪宗教領導權,基督教徒開始打擊迫害猶太教徒,他們把猶太教徒的《圣經(jīng)》稱為《舊約》,而把基督教徒后來新加上的那部分稱為《新約》,并由此在社會上逐漸取得統(tǒng)治地位)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它沒有世界性的統(tǒng)一組織或集權領導機構,習慣上尊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名義上的領袖(即普世圣公宗精神領袖、首席大主教和全英格蘭主教長),其副手是約克大主教(英格蘭大主教)。
清教徒(Puritan)16世紀中葉起源于英國。原為圣公會內謀求進一步實現(xiàn)加爾文主義的改革派,后又從中發(fā)展出一些脫離國教會的新宗派(如長老會和公理會等)。由于他們要求“清洗”國教會保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文,提倡“勤儉清潔”的簡樸生活,故名。17世紀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清教徒廣泛參加社會政治活動。主要分成兩大派:溫和派(長老派)擁護君主立憲,反對與國教會脫離關系,但主張取消主教和大主教等職,每個教區(qū)的教會由選出的長老管理;激進派(獨立派)主張共和政體,堅持政教分離,贊成信徒管理教會和地方教會有較大的獨立性。16世紀后期起,曾有一些清教徒在英國國內形勢動蕩不穩(wěn)的情況下移居荷蘭和北美等地。清教徒精神實際上超出了教會改革的范疇,在宗教、社會、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諸方面,對英語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英國國教會的轄區(qū)僅限于英格蘭地區(qū)(現(xiàn)共設有43個主教區(qū)),不包括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它們分屬于蘇格蘭圣公會[Scottish Episcopal Church,1592年蘇格蘭國教會(即蘇格蘭長老會)首先放棄主教制而成為長老宗教會,而保留主教制的教會即今蘇格蘭圣公會]、威爾士教會和愛爾蘭教會管轄。
1.11 英國的著名大學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創(chuàng)辦于1088年(1988年9月18日,“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舉辦建校900周年慶典),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和“世界大學的鼻祖”。博洛尼亞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1150—1160年成立)、意大利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Padua,1222年成立)并稱為歐洲四大文化教育中心。英國最古老的四所大學依次是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圣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1410—1413年成立,位于蘇格蘭法夫行政區(qū)的圣安德魯斯鎮(zhèn))和格拉斯哥大學。
英國最頂尖的五所高等學府合稱G5超級精英大學(G5 group或G5 super elite,又稱金磚五校,均是公立研究型大學),該集團成立于2004年初,其中前四名分別以文科、理科、工科和經(jīng)濟學見長,見表2。
表2 英國G5超級精英大學一覽表
序號[]中文名稱[]英文名稱[]創(chuàng)辦時間[]取得皇家特許狀[]所在地點
1[]牛津大學Oxford[]University of Oxford,俗稱Oxford University[]1096注1[]1248[]牛津郡牛津市
2[]劍橋大學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俗稱Cambridge University[]1209[]1231[]劍橋郡劍橋市
3[]倫敦帝國學院ICL(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全稱The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1907.07.08[]倫敦市
4[]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LS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簡稱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895.10.10注2[]不適用[]倫敦市
5[]倫敦大學學院UCL注3[]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1826.02.11[]1836.11.28[]倫敦市[BG)F][HT6”SS]
注1:牛津大學被公認為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雖然其實際創(chuàng)立時間仍不清楚,但有記錄的授課歷史可追溯到1096年,1167年國王短斗篷王亨利二世(1133—1189,1154年起在位)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讀后開始興盛。1209年牛津學生和鎮(zhèn)民發(fā)生沖突,牛津部分師生遷至其東北方的劍橋鎮(zhèn)創(chuàng)辦了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常合稱為“牛劍”(Oxbridge,直譯則為“牛橋”)。
注2:1894年8月4日在英國南部薩里郡米爾福德附近伯勒農(nóng)場(Borough Farm)的一次早餐聚會中,4名傾向于社會主義的費邊社(Fabian Society,1884年1月4日成立)成員做出了創(chuàng)建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簡稱倫敦經(jīng)濟學院)的決定,他們是:①英國經(jīng)濟學家和改革家西德尼·韋伯(Sidney James Webb,1st Baron Passfield,PC,OM,1859.07.13—1947.10.13);②英國女社會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瑪莎·韋伯(Martha Beatrice Webb,Baroness Passfield,née Potter,1858.01.22—1943.04.30),西德尼之妻;③英國社會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沃拉斯(Graham Wallas,1858.05.31—1932.08.09);④英國文豪和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07.26—1950.11.02,1925LI*)。LSE建院之初的資金由私人慈善家捐贈。1895年10月10日LSE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市阿德菲區(qū)(Adelphi district)約翰街9號正式開學。
注3:藥學院(School of Pharmacy)成立于1842年,1952年4月9日取得皇家特許狀,1949年加盟倫敦大學。2011年5月13日藥學院正式公布與UCL的合并計劃,2012年1月1日起生效并更名為“UCL School of Pharmacy”。
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俗稱London University)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1836年11月28日由倫敦大學學院(原名London University,聯(lián)盟內規(guī)模最大的校區(qū))和倫敦國王學院合并而成并取得皇家特許狀。聯(lián)邦制的倫敦大學聯(lián)盟現(xiàn)由18所學院組成,見表3,其中前9所是倫敦大學的九大學院,UCL和LSE是倫敦大學的兩大旗艦學院。倫敦帝國學院剛成立時不是倫敦大學聯(lián)盟的成員,后來加入聯(lián)盟(具體年份不詳),2005年12月9日ICL宣布計劃退出倫敦大學聯(lián)盟,2007年7月9日正式退出而成為一所獨立大學。
表3 倫敦大學聯(lián)盟成員一覽表
注2:1849年貝德福德學院(Bedford College,1908年取得皇家特許狀)在倫敦成立,因建院時坐落于貝德福德廣場(Bedford Square)而得名,它是英國第一所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學院。1879年皇家霍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 College)在倫敦西郊薩里郡埃格姆鎮(zhèn)(Egham town)成立(1886年6月30日由維多利亞女王主持開校典禮),原本只招收女生,由英格蘭專利藥供應商和慈善家霍洛威(Thomas Holloway,1800.09.22—1883.12.26)捐資創(chuàng)辦。這兩所學院均于1900年加盟倫敦大學,1965年兩院開始招收男性本科生,1985年兩院合并。1992年學院委員會根據(jù)提議簽署一項決議,保留現(xiàn)名作為對外名稱,其正式注冊名稱仍是“Royal Holloway and Bedford New College”(縮寫為RHBNC)。
注3:英國金匠公司(Goldsmiths Company)于1327年5月13日取得皇家特許狀,1891年尊貴金匠公司(Worshipful Company of Goldsmiths)在倫敦創(chuàng)辦金匠工藝和娛樂學院(Goldsmiths Technical and Recreative Institute),1904年加盟倫敦大學并改名為金匠學院。盡管2006年起其正式英文名稱改為現(xiàn)名,但其正式注冊名稱仍是“Goldsmiths College”。
注4:1882年西菲爾德學院(Westfield College)在倫敦成立,1933年6月26日取得皇家特許狀;1885年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College)在倫敦成立,1934年11月9日取得皇家特許狀。兩所學院合并后的QMW(Queen Mary and Westfield College)于1989年取得皇家特許狀,2013年起其正式注冊名稱改為現(xiàn)名。1995年倫敦醫(yī)院醫(yī)學院(London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1785年成立)和圣巴塞洛繆醫(yī)院醫(yī)學院(Medical College of St Bartholomews Hospital,1843年成立,1921年7月14日取得皇家特許狀。圣巴塞洛繆醫(yī)院成立于1123年,1547年1月13日取得皇家特許狀)加入QMW。
注5:1823年英國醫(yī)生和慈善家伯貝克(George Birkbeck,1776.01.10—1841.12.01)創(chuàng)辦倫敦機械學院(London Mechanics Institute),1866年更名為伯貝克文學和科學學院(Birkbeck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1907年更名為伯貝克學院(Birkbeck College),2002年起定為現(xiàn)名。英國五所不參加商業(yè)綜合排名的大學是:伯貝克學院、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倫敦商學院、克蘭菲爾德管理學院(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1967年成立)和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1969年成立)。
注6: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MBS(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1965年成立)是英國成立最早的兩所商學院。倫敦商學院研究生院(Lond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Studies)于1986年7月8日取得皇家特許狀。
注7:1733年圣喬治醫(yī)院(St Georges Hospital)成立于倫敦海德公園角,1976年在新址(倫敦西南旺茲沃思自治市Tooting)開業(yè),1980年舊址關閉。醫(yī)學院成立于1834年,1836年倫敦大學成立后不久的當年加入聯(lián)盟,具體日期不詳,1868年醫(yī)學院被納入圣喬治醫(yī)院。圣喬治醫(yī)學院的正式注冊名稱現(xiàn)是“St George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注8:時稱倫敦日間培訓學院LDTC(London Day Training College),1909年(另有1932年,存疑)加盟倫敦大學并改為現(xiàn)名。IOE通常被認為是英國教育研究第一學府。
注9:為紀念主要捐贈者、實業(yè)家和藝術收藏家科陶德(Samuel Courtauld,1876.05.07—1947.12.01)而命名。
注10:海斯羅珀學院(香港圣公會譯為凱弗學院,倫敦大學哲學及神學??茖W院)于1614年由比利時魯汶的耶穌會創(chuàng)辦,1624年遷至列日。法國大革命戰(zhàn)爭(1792.04.20—1802.03.25)以后,它搬至英國蘭開夏郡和登比郡,1926年遷至牛津郡,1970年遷至倫敦,1993年起定居倫敦肯辛頓廣場現(xiàn)址。
注11:1851年英國外科醫(yī)生馬斯登(William Marsden,1796—1867)在倫敦西敏市創(chuàng)辦自由腫瘤醫(yī)院(Free Cancer Hospital),1910年4月22日取得皇家特許狀并更名為Cancer Hospital(Free),這是世界上第一所致力于癌癥研究和治療的醫(yī)院,1954年更名為皇家馬斯登醫(yī)院(Royal Marsden Hospital)。癌癥研究院ICR始創(chuàng)于1909年,當時它只是與腫瘤醫(yī)院(即后來的皇家馬斯登醫(yī)院)相毗鄰的一棟實驗室大樓。1911年由阿瑟王子(1850—1942)主持癌癥醫(yī)院研究院(Cancer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的開幕典禮,1927年它成為倫敦大學的一個研究生院,1939年搬至倫敦西南部富勒姆區(qū)切爾西的富勒姆路(Fulham Road)并更名為切爾西貝蒂研究院(Chester Beatty Research Institute)。癌癥研究基金成立于1902年,1904年更名為帝國癌癥研究基金ICRF(I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1939年7月25日取得皇家特許狀。大英帝國抗癌運動BECC(British Empire Cancer Campaign)成立于1923年,1970年更名為癌癥研究運動CRC(Cancer Research Campaign)。2002年2月4日兩個慈善機構ICRF和CRC合并為英國癌癥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
注12: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是皇家阿爾伯特藝術和科學大廳(Royal Albert Hall of Arts and Sciences)的簡稱,它是倫敦西敏市騎士橋的藝術地標,原名藝術和科學中央大廳(Central Hall of Arts and Sciences),后被維多利亞女王改為現(xiàn)名,以紀念其亡夫阿爾伯特親王(1819—1861)。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的萬國工業(yè)博覽會獲得空前成功,阿爾伯特親王倡議興建一個永久的展覽設施,但該計劃進展緩慢,該工程于1866年12月28日取得皇家特許狀,1867年動工,1871年3月29日舉行落成典禮。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首場音樂會于1871年5月1日舉行,該音樂廳最著名的活動是自1941年以來一年一度的夏季逍遙音樂會。1906年英國語音和戲劇女教師福格蒂(Elsie Fogerty,1865.12.16—1945.07.04)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創(chuàng)辦了RCSSD的前身——語音訓練和戲劇藝術中心學校(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Training and Dramatic Art)。
英國羅素大學集團(The Russell Group)成立于1994年,由24所英國一流的公立研究型大學組成,包含了著名的金三角名校,被稱為“英國常春藤聯(lián)盟”,是英國著名大學的代表。羅素大學集團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其前身大學校長和副校長委員會CVCP(Committee of Vice-Chancellors and Principals)曾每年春季固定在倫敦羅素廣場旁的羅素飯店舉行研究經(jīng)費大會而得名。與美國常春藤盟校的目的有所不同,它關心的焦點是提高研究經(jīng)費、增加學校收入、招聘到最優(yōu)秀的教職員工與學生、降低政府干預和提倡大學合作等,見表4。
表4 英國羅素大學集團24所著名大學一覽表
序號[]中文名稱[]英文名稱[]創(chuàng)辦時間[]取得皇家特許狀[]加入集團[]所在地點
1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1825.12.011900.03.03
2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1876.10.101909.05.17
3劍橋大學見表2第2項12091231
4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1582注1
5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1451.01.076倫敦帝國學院見表2第3項1907.07.08
7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1831.10.25注21904.04.21
8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1881.10.18注31903.07.09
9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見表2第4項1895.10.10
10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注4
11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1834.10.01注5
12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1881.06.301948.07.09
13牛津大學見表2第1項10961248
14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1828注61905.05.29
15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1862.10.15注71952.03.24
16倫敦大學學院見表2第5項1826.02.111836.11.28
17華威大學(又譯為沃里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1965.01.29
注1:愛丁堡大學于1583年在一名年輕的圣安德魯斯大學畢業(yè)生羅利克(Robert Rollock,1555?—1599)的管理下開始授課,羅利克是愛丁堡大學首任校長。
注2:利茲大學的前身是1831年成立的利茲醫(yī)學院(Leeds School of Medicine),1874年約克郡理學院(Yorkshire College of Science)仿照歐文斯學院在利茲成立,1884年前者被后者所吸納,1887年11月3日加入維多利亞大學而獲得大學資格。
注3:利物浦大學的前身是1881年成立(1882年首批學生入學)的利物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iverpool),1884年11月5日加入維多利亞大學而獲得大學資格。
注4:曼徹斯特大學的前身是1824年4月7日成立的曼徹斯特機械學院(Manchester Mechanics Institute),1883年更名為曼徹斯特市立技術學校(Manchester Municipal School of Technology=The Tech),1918年更名為曼徹斯特市立技術學院(Manchester Municipal College of Technology),1955年7月29日以曼徹斯特理工學院(Manchester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名稱取得皇家特許狀并獲得獨立大學資格,1993年更名為曼徹斯特理工大學UMIST(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由英國紡織商人歐文捐資興建的歐文斯學院(Owens College)于1851年3月12日成立,1873年遷至牛津路新址,1880年3月18日取得皇家特許狀而成為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的首個成員,1884年和1887年利物浦大學學院和約克郡理學院分別加入維多利亞大學并于1903年和1904年再分別獨立為利物浦大學和利茲大學,隨后曼徹斯特部分被稱作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亦簡稱為曼徹斯特大學,1903年7月9日取得皇家特許狀)。2004年10月1日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和曼徹斯特理工大學合并為今曼徹斯特大學。
注5:紐卡斯爾大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834年10月1日開學的醫(yī)學與外科學院(School of Medicine and Surgery),1851年6月該院分裂為兩所對立的學院:紐卡斯爾醫(yī)學院(Newcastle College of Medicine)以及泰恩河畔紐卡斯爾醫(yī)學和實用科學學院(Newcastle upon Tyne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Practical Science)。1852年前者與達勒姆大學結合,1857年兩所學院再度合并,1870年重新命名為達勒姆大學醫(yī)學院(University of Durham College of Medicine)。1963年8月1日國會通過法案,紐卡斯爾大學從達勒姆大學獨立,其官方正式名稱是泰恩河畔紐卡斯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注6:謝菲爾德大學的前身是1828年成立的謝菲爾德醫(yī)學院(Sheffield School of Medicine),1897年更名為謝菲爾德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Sheffield)。
注7:南安普敦大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哈特利學會(Hartley Institution),1902—1952年南安普敦大學在取得皇家特許狀升格為獨立大學之前,以哈特利大學學院(Hartley University College)作為倫敦大學一個學院的名義頒發(fā)學位證書。
注8: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810年成立的貝爾法斯特學術院(Belfast Academical Institution),1845年12月30日以貝爾法斯特女王學院(Queens College of Belfast)的名稱取得皇家特許狀,1849年10月30日開學,時為愛爾蘭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of Ireland,1850年9月3日取得皇家特許狀,1882年2月3日正式解散)的一部分。1879年通過創(chuàng)建皇家愛爾蘭大學(Royal University of Ireland)的法案,1880年4月27日取得皇家特許狀,它承繼了愛爾蘭女王大學。根據(jù)1908年通過的《愛爾蘭大學法案》,1909年10月31日正式解散皇家愛爾蘭大學而創(chuàng)建2所獨立的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
注9:埃克塞特大學的前身是成立于1900年的皇家阿爾伯特紀念學院(Royal Albert Memorial College)和成立于1922年的西南英格蘭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 South West of England)。1955年取得皇家特許狀而升格為大學。
狹義的金三角名校(Golden Triangle)是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以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為代表),廣義的金三角名校主要還包括帝國理工學院、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利茲大學、利物浦大學和瑪麗皇后大學等。
英國6所紅磚大學(Red Brick University)是指曼徹斯特大學、利物浦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利茲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和伯明翰大學,它們都是創(chuàng)立于19世紀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和大英帝國維多利亞時代,并于“一戰(zhàn)”前取得皇家特許狀。當時它們是位居英格蘭6個重要工業(yè)城市的私立研究和教育學院,屬英國老牌工科名校。
1997年約克郡的3所大學(利茲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和約克大學)組成白玫瑰大學聯(lián)盟(White Rose University Consortium),聯(lián)盟成員之間可跨校修習學分,并提供許多合辦的校際學位課程。
英國現(xiàn)有的3所私立大學是:①白金漢大學UB(University of Buckingham):1976年成立,1983年2月11日取得皇家特許狀和大學資格[9]。②法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aw):1962年成立,1975年11月12日取得皇家特許狀,2012年獲得大學資格。③BPP大學(BPP University):1992年成立,2013年獲得大學資格,屬于英博夏爾控股(BPP Holdings,1976年成立,其3位創(chuàng)始人是Alan Brierley,Richard Price和Charles Prior)旗下。
1.12 英國的世界遺產(chǎn)
1972年11月16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的第17屆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s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1975年12月17日起生效),簡稱《世界遺產(chǎn)公約》(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該公約現(xiàn)有191個締約國,其中包括新西蘭的2個自由聯(lián)合邦(庫克群島和紐埃),尚未加入該公約的6個國家是:列支敦士登、瑙魯、索馬里、南蘇丹、東帝汶和圖瓦盧。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大會和締約國大會是世界遺產(chǎn)管理的決策機關。1976年11月26日首屆《世界遺產(chǎn)公約》締約國大會在內羅畢舉行,并正式成立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執(zhí)行層由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主席團WHB(World Heritage Bureau)、世界遺產(chǎn)中心WHC(World Heritage Centre,即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秘書處)和締約國構成。
世界遺產(chǎn)現(xiàn)分為文化遺產(chǎn)(誕生于1992年12月14日的文化景觀遺產(chǎn)歸入此類)、自然遺產(chǎn)、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復合遺產(chǎn))三類,1978年首批12處世界遺產(chǎn)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截至2015年共遴選出世界遺產(chǎn)1031處(其中31處跨國界)[10]:文化遺產(chǎn)802處,自然遺產(chǎn)197處,雙重遺產(chǎn)32處,分屬于163個締約成員國(因耶路撒冷歸屬未定,耶路撒冷老城及其城墻由約旦代為申報加入)。世界遺產(chǎn)數(shù)量位列前10名的國家依次是[11]:①意大利:47+4+0=51,其中1處文化遺產(chǎn)(阿爾卑斯山周圍的史前湖岸木樁建筑)與奧地利、法國、德國、斯洛文尼亞和瑞士6國共有,另2處文化遺產(chǎn)分別與梵蒂岡和瑞士共有;1處自然遺產(chǎn)與瑞士共有。②中國:34+10+4[12](34+9+5之說是錯誤的)=48,其中1處文化遺產(chǎn)(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wǎng))與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3國共有。③西班牙:39+3+2=44,其中2處文化遺產(chǎn)分別與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亞共有,1處雙重遺產(chǎn)(比利牛斯—珀杜山)與法國共有。④法國:37+3+1=41,其中1處文化遺產(chǎn)6國共有,另1處文化遺產(chǎn)與比利時共有;1處雙重遺產(chǎn)與西班牙共有。⑤德國:37+3+0=40,其中1處文化遺產(chǎn)6國共有,另2處文化遺產(chǎn)分別與英國和波蘭共有;1處自然遺產(chǎn)(瓦登海)與荷蘭和丹麥3國共有,另1處自然遺產(chǎn)與烏克蘭和斯洛伐克3國共有。2004年7月7日被冠名文化遺產(chǎn)的“德累斯頓易北河谷”已于2009年6月25日被除名,另一被除名者是阿曼的自然遺產(chǎn)“阿拉伯羚羊保護區(qū)”(1994年12月14日被冠名,2007年6月28日被除名)。⑥墨西哥:27+5+1=33。⑦印度:25+7+0(26+6+0之說是錯誤的)=32。⑧英國:24+4+1(蘇格蘭的圣基爾達)=29,其中1處文化遺產(chǎn)(羅馬帝國邊界,包括1987年加入的英國哈德良長城、2005年加入的德國上日耳曼—雷蒂安邊墻和2008年加入的英國安東尼長城)與德國共有。⑨俄羅斯:16+10+0=26,其中1處文化遺產(chǎn)(斯特魯維測地弧=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瑞典和烏克蘭10國共有,另1處文化遺產(chǎn)與立陶宛共有;1處自然遺產(chǎn)與蒙古共有。⑩美國:10+12+1=23,其中2處自然遺產(chǎn)均與加拿大共有。
參考文獻:
[1]于艷茹.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議會合并事件初探[J].北大史學,2013(00):303-324.
[2]單一管理區(qū)[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單一管理區(qū),2015-08-19.
[3]英國海外領土[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英國海外領地,2015-08-19.
[4]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Overseas_Territories,2015-08-19.
[5]李蕾,李鑒蹤.世界民俗文化系列:國花·國樹·國鳥·國獸——千姿百態(tài)的國家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6]英國君主列表[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英國君主列表,2015-08-19.
[7]List of British monarchs[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ritish_monarchs,2015-08-19.
[8]Member states of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Member_states_of_the_Commonwealth_of_Nations,2015-08-19.
[9]朱安遠,朱婧姝.享年次高的諾貝爾獎得主——新制度經(jīng)濟學大師羅納德·科斯[J].中國市場(營銷版),2014,21(34):159-167,178.
[10]World Heritage List[EB/OL].http://whc.unesco.org/en/list,2015-08-19.
[11]Table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by country[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ble_of_World_Heritage_Sites_by_country,2015-08-19.
[12]List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World_Heritage_Sites_in_China,201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