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的媽媽在退休后不幸患上老年癡呆。本來和藹可親、勤勞善良的媽媽像換了一個人,隨著病情的加重逐漸出現(xiàn)了敏感多疑,甚至還出現(xiàn)了被害妄想。她經(jīng)常懷疑家里來了陌生人,有時還會拿起刀去殺“壞人”。小路一直盡力地照顧母親。一年兩年,小路覺得還能忍。但是,在母親患病5年之后,她突然感到特別無力,“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兒……”
北京安定醫(y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yī)師劉競說,其實“久病床前無孝子”也反映出患者家屬的狀態(tài)。
老人在患病初期,兒女也許能理解和接受,盡心盡力地照顧老人,付出多少人力、物力也在所不惜,老人也會感到被照顧的溫暖和支持。但如果老人不幸患上了慢性疾病,特別是像癡呆或重性精神疾病等治愈希望渺茫的疾病時,兒女們不論如何付出,也看不到病情的緩解,看不到患者的進(jìn)步。長此以往,兒女們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勞的。有的兒女甚至也出現(xiàn)了失眠、焦慮、抑郁情緒,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也明顯下降。
長時間照顧慢性疾病老人,子女也會處于長期的應(yīng)激狀態(tài),“3年、5年、10年……要讓他們始終保持熱情和耐心的確很難,再孝順的孩子可能也會有身心疲憊和倦怠的那一天,很多家屬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無奈地將老人送到養(yǎng)老院。而這一天一旦出現(xiàn),別人就會覺得這個孩子不孝順,卻沒有考慮到他所承受的巨大的身心壓力?!?/p>
所以,如果家庭條件允許,盡量讓家屬輪流來照顧老人。劉競建議,如果條件不允許,需要一個人長時間照顧老人,那最好給照顧者適當(dāng)放個假,調(diào)劑一下自己的心情。(《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