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喜愛
江西鷹潭市二中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經(jīng)常閱讀古詩詞,不但可以認識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冻踔姓Z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賞析的能力要求是: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依此,初中生鑒賞古詩詞可以概括為下列幾點:
一、讀懂
1.讀懂題目。
審視詩詞的題目,可以大體把握詩詞的內(nèi)容。許多詩詞的題目不僅可以揭示內(nèi)容,還可以體現(xiàn)主旨。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尋”而“不遇”,詩人遺憾的心情已有所顯露。而有些詩詞題目中諸如“怨”“恨”“哀”“喜”“憶”“別”等字眼,更有明顯的點題作用。如,《春夜喜雨》中的“喜”。
2.讀懂字意。
就是對每一首古詩詞,要明了每個字的含義,達到字字落實的地步。如,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逼渲械谌洹巴\囎鴲蹢髁滞怼钡摹白弊纸忉尀椤耙驗椤?,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一個“坐”字道出了前因后果。
3.讀懂典故。
詩人用典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借古諷今,或詠史言志,因此深入理解典故的含意可以揣摩出詩人的情感。如,李白的《行路難》中有 這樣兩句:“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边@里暗含了兩個典故:一個是傳說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時,在渭水邊垂釣,后被重用;另一個是伊尹受商湯重用之前,曾夢見自己乘船經(jīng)歷過日月旁邊。那么,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有什么含意呢?先看看詩的前兩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用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仕途的艱難,接著,詩人運用兩個典故,告訴人們,現(xiàn)實之路雖然坎坷險阻,但夢還在,理想還在。
二、讀透
1.讀透作者。
讀透作者即知人論世,知人論世用于古典詩詞的鑒賞,指要了解詩詞的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道路、藝術風格等;了解寫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及同時代其他作者的同類作品等。會知人論世,才有可能讀透具體作品。比如,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就有助于讀透它。會知人論世,就是要求鑒賞者盡可能地多讀一些史書、筆記、詩話、詞話等。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論世”而讀透作品。
2.讀透意象。
意象,即被賦予了特定意義的事物。如,杜鵑,往往代表著思鄉(xiāng);柳與留諧音,與留戀有關;月亮,與思鄉(xiāng)念家、思念親人、盼望團圓有關;雁,與鄉(xiāng)愁有關;等等。了解通過這些意象所創(chuàng)設的生活圖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相融合的,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是明快高亢還是陰暗低沉,是喜悅歡愉還是凄苦悲涼,是豪邁壯觀還是閑適淡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人正是通過“折柳”,來表達惜別懷遠之意,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的。
3.讀透意境。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chuàng)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chuàng)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qū)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意象,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
三、讀化
對一首詩詞的解讀,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與其意境的挖掘等層面上,而是要把作品爛熟于心,將作品的意境化為鑒賞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獨特的角度、別具一格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作文寫作對古詩詞的運用中,古詩詞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巧妙化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fā)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中考作文“出彩”“創(chuàng)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以詩句為題目,畫龍點睛;以詩句作題記,導引全文;以詩句開篇,先聲奪人;用詩句寫景,境界優(yōu)美;用詩句議論,觀點鮮明;用詩句抒情,情感豐富。
總而言之,初中生完成了對古詩詞鑒賞“讀懂→讀透→讀化” 的三步曲,也就完成了對具體詩詞作品的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