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配就好像分蛋糕,如果分配機制不合理,那么長此以往,誰還有積極性去做大這塊蛋糕?所以,改革對部分群體造成的局部陣痛,相比不改革所造成的社會整體停滯,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什么力量在阻撓改革
當前,一種很流行的觀點,就是認為改革遇到了“腸梗阻”。這種觀點認為,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改革取得顯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充分調動了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中央有改革的決心和宏觀改革理念,各地區(qū)、各部門到處試點、彼此競爭,就形成了相互促進的局面。而本輪改革在提高中央決策層改革意愿的同時卻出現(xiàn)了“中間層不作為”的局面。“在今天中國的問題就是中間層不作為,使得頂層的政策理念不能有效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制度,把理念轉化為現(xiàn)實”。由于政府有關部門的缺位,改革過程出現(xiàn)了把市場化改革等同于簡單放低市場準入門檻的誤區(qū)。由此進一步得出結論:中國改革能否成功,就取決于能否動員中間層,發(fā)揮中間層的改革動力。
改革是一個“有破有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決策層是改革的發(fā)起者、策劃者和推動者。因此,必要的集權、較強的執(zhí)行能力,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之一。但問題在于,作為改革重要依托的行政體系有時恰恰也是改革的對象,各級行政官員在改革中是利益受損方。這就使推進改革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聯(lián)產承包制改革,一方面,它是帕累托改進式改革(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在這場改革中,所有社會群體的利益都得到了改進。另一方面,它是增量式改革。農業(yè)是傳統(tǒng)產業(yè),在農業(yè)領域引入市場機制,既不會與原有計劃經濟產生嚴重沖突,也不會迫切提出建立市場經濟管理體系的政策要求。所以,其改革顯得比較容易。
隨著改革的深入,這樣的改革“肥肉”很快就被吃光了。改革本身所蘊含的利益調整、“有破有立”的內涵日漸突出。在短期內,人們可以忽略這一點,但其“副作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現(xiàn)出來。例如:放棄政府投入責任,推動醫(yī)院負債經營,為“看病難”、“看病貴”埋下了伏筆;持續(xù)壓縮政府規(guī)模阻礙了政府職能轉變,為假冒偽劣產品泛濫、消費者對國產商品和服務的質量缺乏信心埋下了伏筆,等等。要改變上述局面,就必須有序推進各項改革。
繞不開的改革“硬骨頭”
剛剛結束的中央深改組第十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改革的“實效性”,并強調解決改革中的利益調整阻力。他強調,改革要更加精準地對接發(fā)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眾。為此,要著力解決好改革方案同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利益調整中的阻力問題、推動改革落實的責任擔當問題,把改革落準落細落實。
不久前的深改組第十五次會議,亦明確要求提升改革精確發(fā)力、精準落地能力,并且要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當“發(fā)力”、“定力”、“破除阻力”這些成為高頻詞,中央的意思十分明顯:全面深化改革行船至此,已經由不得任何退縮搖擺,更由不得抵抗阻撓。
如果要從這些會議上提煉出一些最核心的關鍵詞,大概首當其沖的就是“利益調整”?!袄嬲{整”為什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位置如此重要呢?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其一,改革的本質就是利益調整,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利益格局調整到有利于國家發(fā)展、有利于人民福祉、有利于長治久安的局面上來。其二,十八大以來的改革,是進入深水區(qū)的改革,啃的都是硬骨頭,觸動的也是最難觸動的利益,因而也最有可能引發(fā)反彈。如果對“利益調整”的結果預估不足,很可能導致改革停滯乃至開倒車。在深改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就提出,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對利益關系的觸及將越來越深,對此要有“足夠思想準備”。這說明,從深化改革啟動伊始,中央就對“利益調整”的嚴峻性做了充分評估,后來的歷次深改組會議上也多次提及。
有學者總結,中國的改革,之前是“帕累托改進”:一定會給某個群體帶來好處,同時不傷害其他任何群體。如今,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則變成了“卡爾多改進”:即用總的改革收益,補償一部分可能在改革中受損的群體。這是改革繞不過去的進程。利益分配就好像分蛋糕,如果分配機制不合理,有的人干得多拿得少,有的人則“無功受祿”,那么長此以往,誰還有積極性去做大這塊蛋糕?所以,改革對部分群體造成的局部陣痛,相比不改革所造成的社會整體停滯,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而“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行利益分配機制的深刻調整,恰恰是改革的難點。
如何破除改革阻力
觸及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那該怎么辦呢?早在2013年7月,習近平就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當時看這番話,還很難咂摸出味道來。但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就不難意識到,習近平早就在思考和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課題,而一場比觸及靈魂還要深刻的利益大調整也已經箭在弦上。
關于突破利益藩籬的政治智慧,并沒有太多具體描述,但從領導人講話和一些具體做法上,仍可以看出某些端倪。
首先,必須注意到反腐敗斗爭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十八大以來的改革是從哪里開始的呢?很可能就是從反腐敗開始的。反腐和改革有一種內在的同質性,都是要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都是要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反腐敗能夠有效清除改革阻力,深化改革又能反過來推動反腐敗斗爭。觀察這兩年來的政經走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跡象,凡是利益固化嚴重的領域和地域,都是反腐敗的主戰(zhàn)場。讓反腐敗成為護航改革的尖兵,就體現(xiàn)出很高明的政治智慧。
此外,李克強提出用增量來帶動和理順利益關系,就是“利益調整”講究策略方法的表現(xiàn)。改革總會讓部分人利益受損,但如果改革能夠獲得更大紅利,就可以通過公平有效的機制對受損者加以彌補,從而減小改革阻力。尤其是,改革如果讓弱勢群體的利益受損,就更需要通過多次分配和社會保障來予以調節(jié)。
改革并不總是指向利益集團,也可能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利益。在這方面,習近平有個提法叫“獲得感”。他說,要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他還有另一個提法,叫“有事好商量”。就是說,只要是涉及到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要充分聽取人民意見,做到廣泛商量。用“商量”的方式推進改革,就可以避免因拋棄感、喪失感而導致社會焦慮。
在具體做法上,中央強調要通盤評估改革方案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的利益變化,對不同層面的利益進行統(tǒng)籌。通盤評估、統(tǒng)籌安排,實際上就是頂層設計,是有別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思路,是要探索效率與公平之間的新平衡,是要尋找不同社會群體的最大公約數(shù)。也只有立足于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基礎之上,改革才不至于走偏,“利益調整”才能得到擁護。
(《北京青年報》2015.8.29、《北京日報》2015.1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