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陽新
藝術源于生活,神像雕刻在莆田十分盛行,本文主要以莆田地區(qū)的神像雕刻為例,結合當地人文探索神像雕刻藝術的風格、審美和藝術價值。在凝視、欣賞神像的同時,我們不僅要讀出歷代雕刻藝術家們、該時期社會的文化理念、審美情趣,也應當讀出民眾崇尚真善美、崇尚和平、幸福的生命意識。
宗教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現象,它隨著人類社會生存、演變、發(fā)展至今。中國宗教是隨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發(fā)展、延續(xù)的。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民間信仰的影響,導致中國宗教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的現象。自唐代后,中國文化明顯走勢是儒、釋、道三教合流。在宗教信仰方面逐漸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泛神化的天人體系。在中國古代,宗教可說是來源于圖騰崇拜,而雕塑便是圖騰圖像最好的載體之一,宗教神像雕塑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表現形態(tài),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合部分之一。從古代開始至今,宗教神像雕塑的創(chuàng)造都展現出時代的文化精神,是人們主動創(chuàng)造的一種藝術、精神寄托的行為。
人們的一些雕塑藝術成果,和宗教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藝術與宗教,兩者相互滲透,互為作用,甚至在某些特定時期內會融為一體。這是由于藝術與宗教有著某些共同的特點。人的幻想在藝術活動與宗教活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喬托開始,雕塑藝術家便努力探索如何將現實生活中人的形象融入宗教神像中,從而使得雕塑藝術作品成為具有靈魂的人物形象。而在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一邊批判中世紀神學,一邊不斷地學習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傳統(tǒng),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新思想的文化。而在中國的龍門石窟雕塑造像中,中期的佛教藝術當中較為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也變得較為淡薄。神像的衣著、神態(tài)和雕塑的雕刻手法均煥然一新,并且增加其寫實性。由此可見,宗教在其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必然會受到當地特定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的宗教均具有其獨立的特性。宗教神像雕塑,其本身便是一種象征、暗示,是人們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的映射。
福建莆田,古稱“興化”,地處福建中東部沿海地區(qū),是福建開發(fā)比較早的古邑。宋黃公度《學記》云:“莆文物之邦,自常袞入閩之后,延禮英俊,儒風大振,僻在南隅而習俗好尚,有東周齊魯遺風。”曾名譽莆田。在當地民俗中,祭奉道教的活動是最常見的。如媽祖信仰,至今流傳千年,在莆田當地,幾乎村村鎮(zhèn)鎮(zhèn)均建有媽祖廟,這是莆田最具有典型性的道教信仰,輻射港澳臺、東南亞等地區(qū),旨在祈求農事豐收,六畜興旺。
宗教雕塑與地區(qū)人文地理、信仰息息相關
莆田地區(qū)雖有天上圣母、關帝圣君、城隍神等道教為題材的神像雕塑,但是卻以“天上圣母”的神像最為常見,也是最受當地居民崇拜的道教神像。這是由于從宋朝開始,莆田的海上貿易便較為發(fā)達,莆田人們常年需要與海為伴,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討生活。因此,人們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祈求神靈庇佑、戰(zhàn)勝災難的心愿。而拯救海難,救人于危難之中的媽祖,正式適應了當地人們的這種需求應運而生。媽祖信仰已經構成了莆田民眾社會心理的一大組成部分,對莆田民眾的日常生活、思維方式均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在莆田地區(qū),村村鎮(zhèn)鎮(zhèn)均建有媽祖廟,據不完全統(tǒng)計,莆田地區(qū)共有媽祖廟300余座。虔誠的信徒們不滿足于媽祖只活在他們的想象中,因此制造出許多的媽祖神像以便供奉,這些媽祖神像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的雕塑藝術,并融入莆田地區(qū)的雕刻技術,成為莆田媽祖信仰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像雕刻的藝術審美
中國的雕塑藝術,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各個方面,都體現出同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特點。比如莆田地區(qū)盛行的道教神像雕刻,便是同大自然相互融合而展現出的審美情趣。這是由于,莆田幾千年來便是一個自然經濟的農業(yè)地區(qū),人們的生存對自然的依賴性比較重,這使得人民從內心祈望大自然能夠提供給他們良好的耕種環(huán)境,因此該地區(qū)人們便對大自然具有一種特別的親近感,產生了媽祖、關帝圣君、城隍神等雕塑藝術;另一方面,由于該地區(qū)沿海而生,因此天文方面的知識較為盛行,這里的人們善于觀察天象,逐漸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主張“人道”同“天道”的合一。這正是道家主張的思想,因此莆田地區(qū)道教盛行,其神像雕塑藝術中也集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人作為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美和自然美有著極其重要的內在聯系。中國人的審美觀是由自然生命形象的觀察與認識當中得到啟發(fā),并作為對人體的審美標準。比如,從黃石華東村的天后宮中媽祖神像雕塑看,該神像五官清秀,臉白里透紅,黛眉紅唇,這種造型是按照媽祖升天的形象進行創(chuàng)作??梢?,當地民眾對人體形象美的審美標準,并非從人體自身的特點出發(fā),而是把人體引向自然形象,從而在自然的形象當中挖掘人體美,繼而將自然生命美,轉化成為人體形象的審美標準。當然,隨著雕塑技術的發(fā)展,媽祖神像雕塑形象也多樣化發(fā)展。比如,2001年由莆田籍畫家王琛設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余國平創(chuàng)作的湄洲祖廟南軸線媽祖大殿媽祖神像,雕工細膩、彩繪絢麗,其造型明顯是受到西方寫實技法的影響,其身軀修長俊秀,頭微微低垂,面帶微笑,溫柔地俯視子民,莊嚴當中還透露著優(yōu)雅。這不僅符合嚴格規(guī)范的現代人體比例審美,而且加入了主觀的詮釋、適當的藝術夸張表現,展現出這個時代的審美趣味。
神像雕塑的藝術風格
神像的形象,必須體現出人們的供奉心理、信仰觀念以及審美觀念。比如莆田地區(qū)的媽祖神像,便是媽祖真人同各種神跡的綜合體。所以,創(chuàng)作出的媽祖形象必須讓人們覺得既親昵又敬愛。如清朝趙翼的《陔余叢考》中記載:“相傳大海中,當風浪危急時,號呼求救,往往有紅燈或神鳥來,輒得免,皆妃之靈也......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批發(fā)而來,其效立應。若喚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庇纱丝梢?,民眾心中對媽祖的親昵、敬愛程度。盡管后來,隨著媽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她的冊封也日漸提升,稱她是“天妃”、“天后”,但是莆田地區(qū)的民眾還是習慣稱她為“媽祖”這一親昵的稱謂。但是在神像的雕塑創(chuàng)作當中,媽祖神像不可只體現其“親昵”的一面,也必須體現出其“可敬”的一面。因為,神像如果全部按照活生生的人形象出現在民眾生活中,便難以達到尊崇的效果。所以,雕塑藝術家們,在創(chuàng)作媽祖神像中,通常會加入莊嚴、中性的特色,以顯示媽祖的端莊優(yōu)雅氣質。
神像雕塑的藝術價值
神像雕塑是在特有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影響下,藝術角門融合傳統(tǒng)和本土工藝的產物。比如,莆田的媽祖神像,便清晰地體現出莆田民眾的審美觀、人生觀、宗教觀以及藝術觀等。除了具備豐富的宗教文化內涵外,還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現存300多座媽祖神像,比較完整地反映出各個時期神像的審美觀。宋代的美學思想重理輕文,重道輕器,追求的是溫潤、含蓄的美學趣味。
因此,宋代的媽祖神像,較為接近現實生活當中的民間女子,典雅、樸實;元朝的審美觀多事游牧民族對運動認識的審美觀,因此元朝的媽祖形象多是渾厚的體積感、酣暢的運動感;明朝的藝術審美較為注重自然、注重自我。因此,明朝的媽祖形象造型較為夸張、傳神;清朝的藝術審美較為注重貴族化,藝術缺少創(chuàng)新。因此,媽祖形象千篇一律,缺乏藝術的情趣;近現代的審美多樣化,雕刻師們在保持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也加入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從而增添了莆田媽祖神像雕刻藝術的表現力。除此之外,300多座媽祖神像也記錄了莆田神像雕刻藝術的發(fā)展。早在唐朝時期,莆田雕刻已經得到極大的發(fā)展,涌現出了大批優(yōu)秀的雕刻藝術家。隨著媽祖影響力逐漸國際化,媽祖神像逐漸出現在世界各地,莆田的雕刻藝術家的影響力也慢慢地走向世界各地。所以,在凝視、欣賞神像的同時,我們不僅要讀出歷代雕刻藝術家們、該時期社會的文化理念、審美情趣,也應當讀出民眾崇尚真善美、崇尚和平、幸福的生命意識。
(作者單位:仙游縣榜頭鎮(zhèn)知音木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