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峰
有位媽媽發(fā)郵件問小編:孩子今年9歲,前幾天他放學回家跟奶奶要了100塊錢,說是同學讓他幫忙保管了100塊錢,他弄丟了。跟奶奶要錢這事,孩子還不讓告訴我和他爸爸。奶奶擔心孩子出事,還是說了。現(xiàn)在我很糾結,跟奶奶要錢的理由是不是編的?不會拿這錢不學好吧?現(xiàn)在又不好直接去問孩子,怕孩子會因此失去對奶奶的信任。不問,又怕孩子真的走上歧途。這,到底該咋辦?
人會糾結,是因為思路亂了,理出頭緒來就好了。
我?guī)湍戕坜郏哼@件事問題的關鍵在于,孩子遇到難事了,為什么不來找爸媽,而且還要跟奶奶強調不要告訴爸媽?
孩子遇到難事,當自己解決不了時,他肯定先想到最親的人,而且這個人不會因為孩子來求助而嫌麻煩,責備他,孩子最希望聽到一句話是:“別擔心,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p>
我小時候,最親的人是爸媽,但遇到難事我很怕去找他們,因為我能預想得到,他們哪怕幫我解決問題了,還是會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很差勁的孩子,感覺很糟糕。所以,那時候我都是報喜不報憂。這不是好事。
這個孩子還是很幸運的,有了難事,還可以找奶奶。
先不要懷疑孩子是不是在撒謊,因為孩子只有知道說了實話肯定被訓被罰時,才會撒謊。我孩子現(xiàn)在兩歲,不管闖了什么禍(比如摔碎了碗),只要問她誰干的,她都會說是她干的,因為我問她時不是帶著怒氣,而是很平和,跟問她吃飽了沒有一個口氣,而且知道是她干的后,我也不責備她,只是說我們一起打掃一下,再看看怎樣才能拿穩(wěn),下次不摔。
媽媽擔心孩子拿了錢去干不好的事,可以隨時關注孩子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不正常時再跟孩子溝通。比如孩子反復要錢,比如孩子曠課逃學,比如孩子經(jīng)常不在正常時間回家等等。
“別擔心,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句話多跟孩子說說。啥?說不出口?我理解,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習慣,但所有習慣都是從第一步開始的,第一步都是不習慣的。舉個例子,結婚之前我管我女朋友的爸媽叫叔叔阿姨,結婚了要改口,第一句“爸媽”說得面紅耳赤,好像都不是從自己嘴里說出來的,但說第二句時就稍稍容易些了,逐漸地,就連想都不想就脫口而出了。
孩子剛開始聽也不習慣吧?三回兩回之后,大家就都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