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改變生活》是由美國三位資深心理學家合著的心理學普及作品,聚焦科技、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區(qū)轉型帶給人極大的各方面心理沖擊,探究分析人的脆弱、壓力和障礙,并給出了翔實具體的應對策略。
[作者簡介] 鄭渝川,書評,時評作家。
《心理學改變生活》是由美國三位資深心理學家合著的心理學普及作品,聚焦科技、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區(qū)轉型帶給人極大的各方面心理沖擊,探究分析人的脆弱、壓力和障礙,并給出了翔實具體的應對策略。這本書迄今已修訂出版了11版,最新一版近期由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引進出版。三位作者分別是紐約州立大學杰納西奧分校心理學教授史蒂文·J.基爾希、紐約州立大學杰納西奧分校榮譽退休教授卡倫·格羅弗·達菲、蒙哥馬利郡社區(qū)學院心理學教授伊斯特伍德·阿特沃特。
全書開篇就談到了變化世界中的自我管理。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化的世界,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引發(fā)劇烈的社會變化,為社會帶來福祉,讓人的力量變得更為強大,活動空間更大,這增加了彼此關系聯(lián)結的可能,但也因此帶來了自我管理的挑戰(zhàn)。以信息過載為例,更多人實際上很難約束自己專注于獲取信息,大量時間耗費在碎片化的閑聊和娛樂之中;我們都可能有了更多的溝通對象,卻會因此產(chǎn)生更多的誤解乃至沖突。并且,我們面臨各方面新舊價值和規(guī)范的挑戰(zhàn),需要小心應對各種沖突和不確定性。書中援引積極心理學和人本主義的觀點指出,人們需要掌握現(xiàn)象自我、自我實現(xiàn)等概念,要懂得對自己的自由和生活負責。
接下來,作者探討了人生的起步和落幕階段,即孩童和老年人在當下遭遇新時代的心理狀態(tài)。兒童是一個現(xiàn)代概念,之前的近代和古代,兒童都被認為是沒有長大的成年人,各項特征與成年人相同。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會因循傳統(tǒng)觀念,將孩子學習成績較差的結果一概解釋為未能努力學習,甚至主觀上的不肯刻苦學習。其實,兒童發(fā)展的生物學觀點、生態(tài)系統(tǒng)觀點、心理動力學觀點都證明兒童與成年人有著很大差別,各階段都會迎來不同的壓力和心理成長過程。
人在進入老年過程中,同樣會迎來很大的生理和心理轉變。如今社會已經(jīng)更為重視對老年人的關愛,注重對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盡管如此,老年歧視仍然相當普遍。此外,很多老年人在喪失對生活的控制后,低落的心理狀態(tài)成為常態(tài)。這就需要子女親屬和社會層面提供更為耐心的疏導。
書中第4章、第6章、第13章分別談到了尋找自我、控制感、壓力,這三個詞聯(lián)系起來,實際上就可以概括當下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
首先是自我概念的模糊。自我概念是自己的整體意象或意識,發(fā)揮著保護自我的重要作用,但在社會變動和社會壓力面前,理想自我、社會自我、多重自我常?;煜?,讓人很難保持自我一致性,因而出現(xiàn)異化的人格及行為反應。書中指出,懂得自我概念才能推動個人成長,要確立更強的自我導向。
其次是喪失控制感??刂聘械膶α⒃~匯是無力感,控制感分別來自內(nèi)源和外源,可以讓人更好地掌控行為、產(chǎn)生心理適應、保持身體健康。反過來,就會讓人陷入習得性無助、控制錯覺等不良狀態(tài)。因為缺乏控制感,人們還常常在決策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認知失調(diào)。
最后是被壓力擊潰。壓力對健康的影響十分明顯。當代人的壓力源主要包括生活變動、日常困擾、災難性事件、社會和經(jīng)濟條件、生理壓力、角色沖突等。在壓力面前,人們會做出相應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包括一般適應綜合征、應變穩(wěn)態(tài)負荷、防御機制等,很難避免反應過激。壓力管理的關鍵在于堅定、隔離、妥協(xié),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還應努力提高自己的壓力容忍度,適度放慢生活節(jié)奏,控制焦慮,體驗更多的幽默。
這本書還就健康與身心關系、動機與情緒的管理、社交和群體、工作和娛樂、心理障礙等心理領域,分析了問題,就人們?nèi)绾翁幚硐嚓P問題給出了必要的處置思路和方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