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晨
【摘要】本研究以2名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為對象,采用對比的方式,研究了英語善學者和不善學者學習策略使用的差異,并分析了造成了這種差異的原因。結(jié)果顯示,英語善學者比不善學者使用了更豐富的學習策略,造成這種策略使用情況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學習動機、學習的信念這幾個因素導(dǎo)致。本研究結(jié)果旨在對大學階段英語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起到指導(dǎo)作用。
【關(guān)鍵詞】學習策略 動機 學習信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外語學習策略逐步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guān)注,一方面完善了二語習得領(lǐng)域關(guān)于學習者本身的理論,另一方面也為學習者提供了學習策略指導(dǎo)。在不同的學習策略指導(dǎo)下,即使是在相同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成果也會截然不同?;谶@種現(xiàn)象,本文對比研究了英語善學者和不善學者策略使用的差異,并分析了可能導(dǎo)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旨在幫助英語不善學者提高策略使用的能力。
一、研究基礎(chǔ)
國內(nèi)外對于外語學習策略的定義和分類各有不同,未能統(tǒng)一。例如:Weinstein & Mayer提到學習策略是“能夠影響學習中編碼過程的行為和思想”。 Chamot卻認為學習策略是“能夠促進語言學習和回憶的技巧,行為或方法”。 雖然各個學者對于學習策略的定義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學些策略能夠促進學習者更加有效地學習。此外,不同的研究者還對學習策略進行了分類,比較著名的分類有OMally 和Chamot,Oxford,Cohen,文秋芳。本研究以O(shè)xford英語學習策略量表為理論基礎(chǔ),通過問卷調(diào)查,訪談等形式探究了學習者不同的策略使用情況和可能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本研究旨在以O(shè)xford對于學習策略的分類為框架對兩位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進行宏觀的描述和對比。其次,本研究還從微觀的角度,對于具體學習策略的使用進行對比研究,如聽說讀寫的策略。最終,本研究探究了學習策略使用差異的原因。具體來說,本研究試圖回答下述問題: (1)英語善學者和不善學者英語學習策略有何不同?(2)導(dǎo)致這種策略使用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2.研究對象。本研究調(diào)查了兩名大二學生(Eva 和Selina),這兩名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均為130分左右,但是經(jīng)過了一年的英語學習,兩名學習者的英語水平發(fā)生了很大的差異,例如:四級成績相差150分。
3.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使用了以下研究工具:調(diào)查問卷、半結(jié)構(gòu)訪談。
4.數(shù)據(jù)的收集。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一共進行了四次訪談和一次問卷調(diào)查。在第一次訪談中,研究者初步了解了兩名研究對象的背景,如英語水平,對于英語的學習態(tài)度等。這次訪談為進一步確定研究視角奠定了基礎(chǔ)。第二次訪談中,兩位研究對象分別完成了以O(shè)xford英語學習策略量表為基礎(chǔ)的問卷調(diào)查。該問卷從記憶,認知,補償?shù)攘鶄€方面對學習者的策略進行測量。第三次訪談中,研究者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進一步探究了兩位研究對象的策略使用情況。第四次訪談中,研究者從性格、學習動機等方面探究了兩位研究對象策略使用差異的原因。
5.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討論。首先,從宏觀的角度,研究者從記憶、認知、補償?shù)攘鶄€方面對兩位研究對象的策略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Eva使用的策略總分高于Selina,但是Eva的補償策略卻比Selina低,為了探明原因,研究者對補償策略中的每一個條目都進行了分析(見表2),值得注意的是,Eva在第二個策略上只得了 “1”分,正是這個分數(shù)拉低了Eva補償策略的總分。這說明,Eva在用英語交談時,從不借助手勢,在進一步的訪談中,Eva解釋道:“我覺得很多單詞是不能靠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的,因此當我遇到不會說的英語單詞時,我會試著用其它的詞匯代替,而不是靠肢體語言?!绷硗?,從策略百分比來看(見表1),雖然,在記憶、補償?shù)炔呗缘氖褂冒俜直壬?,Eva比Selina低,但是,Eva使用的元認知策略百分比要比Selina高。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原本英語水平相當?shù)膬蓚€學生,四級成績相差如此之大。 因為與補償、記憶等策略相比,元認知策略是更加高級的策略。
其次,研究者從聽、說、讀、寫四個微觀角度進行分析,結(jié)果如下:在聽力方面,Eva每周都會利用課外時間練習聽力3到4次,而且每次練習都會做筆記并且核對聽力材料,聽力材料由VOA special逐步過渡到VOA standard。但是Selina卻很少利用課下的時間練習聽力,即使是偶爾練習也很少做筆記并且核對聽力原文。
在口語方面,Eva會積極主動地練習口語,比如課上發(fā)言,課下參加英語角,看英文電影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等,Selina卻對口語練習積極性欠佳,只是偶爾在課堂上發(fā)言,課下看美劇,并且看劇的時候只是追逐故事情節(jié)。
在閱讀方面,Eva喜歡閱讀英文報紙,在閱讀中努力猜測生詞的意思,在閱讀后查字典確認詞義。在精讀課本時,Eva從來不參考中文意思。另外,Eva還喜歡在閱讀之后寫讀書報告,及時總結(jié)。與之相反,Eva很少進行課外閱讀,即使是課本文章,她也總是先參考中文意思,再進行閱讀。
在寫作方面,Eva除了作業(yè)之外每個月都會主動寫一篇英文文章,并且在寫作之后先自己修改,再請老師或者同學修改。此外,她還堅持每天寫英語日記。而Selina除了在考試和作業(yè)中進行英文寫作之外,很少進行自主寫作。她雖然也會在寫作之后修改作文,但是幾乎沒有請同學或者老師幫助修改。
最后,研究者分析了造成以上策略使用差異的可能原因,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學習動機、學習信念都是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從動機上講,Eva高中時期曾經(jīng)以交換生的身份到英國學習,非常喜歡英國文化,希望自己能像英國人那樣有著熟練的聽說讀寫的技能。但是Selina卻非常喜歡中文,她學習英語只是為了順利畢業(yè)。對于學習信念來講,Eva認為地道的英語表達是十分重要的,而Selina認為英語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Eva認為自己天資不高,因而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更加有效地學習,而Selina卻認為自己比較聰明,因而總是固守自己原來的學習方法,不求改變。
本研究以兩名研究對象為例揭示了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尤其是元認知策略的使用能夠幫助學習者有效地監(jiān)控并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行為,讓學習變得更加有效率。因此,外語學習者應(yīng)該更加注重訓(xùn)練學習策略,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動機和積極的學習信念等,以便更加有效地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1]Chamot,A.U.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A].In A.Wenden & J.Rubin(Eds.).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Hemel Hempstead: Prentice-Hall.1987.
[2]文秋芳.英語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