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
【摘要】目的探討腦卒中患者逆向靜脈穿刺的臨床應用效果,提高腦卒中患者淺靜脈穿刺輸液的成功率,做到計劃性使用血管,減少病人痛苦。方法隨機選擇靜脈輸液腦卒中患者104例, 通過運用手背遠端靜脈逆向穿刺方法與傳統(tǒng)順向穿刺方法,比較兩者穿刺成功率、液體滲漏發(fā)生率、局部疼痛情況。結果逆向穿刺法的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順向穿刺法;液體外滲率及穿刺時局部疼痛感明顯少于順向穿刺法。結論:采用逆向靜脈穿刺能提高腦卒中患者淺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減少液體外滲、減輕病人的痛苦。
【關鍵詞】腦卒中患者;淺靜脈;逆向穿刺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5-0051-02
靜脈輸液臨床一般采用向心性(順向)穿刺(即針頭指向和血流方向致)[1] ,但對于腦卒中患者因病程較長、年齡偏大,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長期選擇健側肢體靜脈輸液,手背、足背容易穿刺的淺靜脈變硬、變細甚至堵塞,給輸液造成極大困難。為了更好地利用遠端靜脈,避免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腦卒中患者采用逆向靜脈穿刺方法后,效果較好,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5年.5月腦卒中住院患者104例,年齡均在52—86歲之間,其中男性68例;女性36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2例采用順向穿刺;觀察組52例采用逆向穿刺,兩組患者在年齡、疾病方面,無顯著差異性,均為因反復靜脈穿刺淺靜脈破壞嚴重, 手足背遠
1.2 方法
兩組患者由同一個技術熟練的護士進行操作,均使用同一品牌的6號針頭輸液器,及輸液敷貼固定。所選患者靜脈輸液的藥物、劑量,輸液滴數(shù)基本相同。
順向穿刺法:嚴格按照靜脈穿刺輸液法操作:逆向穿刺法:按順向穿刺法備齊用物, 患者取舒適體位,操作者站在患者頭部,扎止血帶于腕部, 常規(guī)消毒, 患者手放松,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手腕, 大拇指用力將患者手背皮膚向近心端方向牽拉, 使皮膚繃緊, 靜脈充盈良好, 右手持針柄, 在選擇好的血管旁進針, 將針頭沿指(趾)離心方向刺入, 針尖與皮膚呈5°, 見回血后松開止血帶, 打開調節(jié)器,輸液敷貼固定。
1.3 觀察指標
一次穿刺成功率、液體外滲率及穿刺時患者疼痛的感覺。疼痛判定標準為穿刺時患者面部表情變化[2]。0 級為無疼痛, 1 級為有點痛感, 2 級為輕微疼痛, 3 級為明顯疼痛, 4 級為較嚴重疼痛, 5級為劇烈疼痛。
2 結果
3 討論
3.1 解剖學依據(jù)
手背靜脈是由沿指背兩側靜脈上升的指背靜脈彼此吻合形成指背靜脈, 并在手背中部相互連接組成手背靜脈網(wǎng), 含有深淺兩套靜脈系統(tǒng),兩者借交通支相互連接。由于手背靜脈由指背靜脈的三級靜脈弓向上延伸而來, 其外徑>1.5 mm, 普通輸液針頭外徑為0.6~0.7 mm ,加之手背淺靜脈之間、淺靜脈與深靜脈之間存在著豐富的交通支, 因此采用逆向靜脈穿刺不影響血液回流, 下段靜脈血流代償性通過交通支建立起豐富的側支循環(huán)。手、足背靜脈含有深淺兩套靜脈系統(tǒng), 深淺靜脈之間有廣泛的交通
3.2 腦卒中患者的血管特點
腦卒中患者大多存在肢體偏癱,通常僅選擇健側肢體輸液,血管利用率低。且大多數(shù)患者年齡偏大,病程較長,長期反復輸液導致血管壁增厚、彈性降低、脆性增加,手(足)背容易穿刺的淺靜脈變硬、變細甚至堵塞,給輸液造成極大困難。
3.3 逆向淺靜脈穿刺的優(yōu)點
3.3.1 逆向穿刺成功率高
掌指關節(jié)處的靜脈采用順向靜脈穿刺時被穿刺者握掌后,關節(jié)突出,血管高于皮膚水平面, 穿刺時操作者持針的手懸空,與手背沒有接觸面而失去支撐點, 進針時持針不穩(wěn)角度不易掌握, 而且, 順向穿刺為負壓穿刺, 回血緩慢,甚至不回血, 操作者因此而誤進針,易刺破血管。而逆向穿刺采用松拳狀,手指遠端靜脈暴露于皮膚表面,操作者持針的手位于患者近心端手背, 有充足的接觸面、支撐點, 持針穩(wěn), 穿刺點、角度、方向容易調整和把握,而且逆向穿刺屬正壓穿刺, 針尖斜面迎著血流方向易見到回血,穿破血管的幾率低,穿刺成功率高。
3.3.2 逆向穿刺液體滲漏率低
手(足)背部血管短小,順向穿刺輸液時, 針梗在皮膚外存留長, 且由于進針角度大, 針尾上翹, 針尖活動度大, 針柄與手(足)指不易固定, 患者稍活動即可導致針頭移位, 脫出血管而滲漏。而逆向靜脈穿刺輸液, 因進針部位較長, 針柄固定于手(足)背, 支撐面積大, 輕度活動一般不受影響;穿刺時取自然位, 進針后不需松拳, 可避免血管輕微回張而出現(xiàn)滲漏,針柄可避開掌指關節(jié), 在手背的平面上易于固定, 不易脫出,不影響手指的運動,保證了液體的順利進行。
3.3.3 逆向穿刺患者疼痛度低
疼痛度與外在刺激強度、作用時間、心理因素有關。順向靜脈穿刺時持針無支撐點、手懸空、加上血管短小, 關節(jié)突出, 穿刺動作猶豫不決, 延長了針頭對皮膚的刺激, 患者疼痛感增加, 并且護士操作時與患者面對面, 操作的過程在患者的視線范圍內, 易使患者關注操作, 心理緊張而使疼痛加劇。而逆向靜脈穿刺時無突出關節(jié)的影響,穿刺角度、力度易根據(jù)血管情況調節(jié),回血快,針刃對組織、血管、神經(jīng)末梢的刺激和損傷時間短, 患者疼痛感輕。
實踐證明, 腦卒中患者逆向靜脈穿刺比順向靜脈穿刺成功率高,減少了液體外滲、減輕了病人痛苦,同時也增加了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和滿意度,提高了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殷磊, 于艷秋.護理學基礎[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85-105 .
[2]申萍.用面部表情量表評估疼痛[J] .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8 , 17(3):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