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鬃右驯环钌仙駢?,因此,王陽明與曾國藩常常被拿來比較。王陽明為心學之祖,四家合一,乃是無爭議的入世圣人;曾國藩晚清屏藩,書生出身卻憑一己之力延長晚清殘壽幾十年,其自制又自省,立業(yè)也曾立論,堪稱名儒名將名仕。
如果歷史有假如,你投誰一票?
王陽明天資異于常人,是百年難出一個的奇才。曾國藩則以中等之資,憑著吃得苦、耐得煩,開出一片夾縫中的天地。后人對兩位巨人的評價都很高,都說是真三不朽。但是相對來說,王陽明是公認的真三不朽,而曾國藩是兩個半完人中的半個。與曾國藩相比,王陽明很有自己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曾國藩的思想是為其做官服務的,“怎樣做官”“怎樣做大官”“怎樣做穩(wěn)官”始終是其考慮的核心問題,他的為民、忠君等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
而王陽明不同,王陽明有自己的社會理想,對個人、國家、歷史、社會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為實現(xiàn)自己理想服務的。當做官與這個理想有沖突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所以,從本質(zhì)上講,王陽明是個讀書人,曾國藩是個官員。曾國藩和王陽明都曾鎮(zhèn)壓過農(nóng)民起義,兩者都屬于忠君行為。但王陽明的舉動,更多地是為安定社會秩序,而不是讓皇帝老兒安心做皇帝。這與曾國藩死抱著清朝皇帝大腿有很大不同。
王陽明與曾國藩都是聰明人,但兩人有很大不同。
曾國藩做官堪稱老謀深算,不到關鍵時刻絕不出手。但是,這僅僅是官場上的老謀深算,而不是日常所說的聰明機智。
王陽明在處理公務方面是個聰明人,在待人處事上是個機智人。他擔任贛南巡撫后,首先找到當?shù)氐摹袄侠簟绷私馇闆r。他用兵也講究出奇制勝,一生用兵從無敗績。在發(fā)現(xiàn)有人盯梢后,他機智地用“自沉”的辦法予以擺脫。這些謀略,都不是曾國藩所具備的。
但是,王陽明做官上也不那么老謀深算。因為他從來就沒有把當大官當成人生目標,也不會為了做官舍棄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所以,當嘉靖皇帝上臺后,對他表示充分肯定,只要他在嘉靖抬高父親問題上表示臣子的起碼忠誠后,他就可以當大學士。而向嘉靖皇帝效忠,既是臣子之責,也與他的心血理論相一致??墒?,他沒有這樣做,表現(xiàn)出了書果子知識分子的“傻氣”而使自己保持了知識分子的個性和獨立人格。這一個性和獨立人格使他得以名揚千古。這就是王陽明的“聰明”。比較王陽明與曾國藩,可以說,一個人想追求什么,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為。
王陽明是個有自己理論體系的人,而曾國藩沒有。
王陽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他對世間萬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曾有學生問他,為什么圣人那么聰明,好像什么都知道。他回答,是因為圣人掌握了理。王陽明能夠解答那么多世間難題,也是因為他掌握了理。就是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由心而不動。心不動,則一切都不存在,也對心之主無意義。所以,沒有必要去追求遠方的東西,也沒有去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名利之類,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讓心為之累呢?得到了名利,改變了內(nèi)心,未必能有快樂。這就使得王陽明始終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對待任何屈辱都處置坦然。王陽明還提出,圣人之道,內(nèi)心自足。這就要求人要獲得圣人的境界,不需要去讀四書,也不要去抄襲古人,更不要盲目照抄上級,而要根據(jù)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實踐去回答,去探求。良知藏于內(nèi)心,只要自己愿意找,就能越找越多。既然只要愿意找,都能找到,那就人人都可以為圣人。這就高度重視了實踐的作用。所以,王陽明的學問是重視實踐的學問。按照王陽明的理論,人人都會充滿自信(因為人人都能成為圣人),人人都會高度重視行動。這就使得王陽明的學問有了根基,有了行動力??v觀王陽明一生的行為,可以說,構建完整的思想體系,始終是他的目標。這很有些知識分子的癡勁。
相比較王陽明,曾國藩卻沒有什么自己的學問。他的一切都來自前人和當世圣人。比如,他的“靜”字功夫來自倭仁。曾國藩的“謙退”,則來自道家思想。知道官場上,只有知道“退”的人,才會有好結果。曾國藩初連團練時,他也是秉承儒家思想,曾國藩在家書中表達的勤儉節(jié)約思想,也來自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v觀曾國藩一生的思想,獨創(chuàng)處很少。曾國藩的成功之處,在于將各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也是難能可貴的,是當時其他人所做不到的。
為什么曾國藩不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而王陽明能有?
這是王陽明與曾國藩的出發(fā)點不一樣。
曾國藩總想著光宗耀祖。是為做官而為賢,有一點異端想法也會自覺摒除的。怕給自己家族帶來災禍,這就是官的作用。因為“官”,使其不敢思考,不能思考。因此曾國藩能在攻陷天京(南京)后對五十多萬無辜之民大開殺戒,以至“……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凈盡……尸骸堆積,流水腥紅”。不能不說這是他的一大缺憾,所以只能算半個圣人。
而王陽明從小就有做圣賢的抱負,以天下為己任,他是為實現(xiàn)自己獨立的人格、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為官,他首先是為民,而后才是忠君。在軍事上也比曾國藩自信多了,有“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豪言,他平叛時舉重若輕,以安撫為主,只懲首惡,屬從不究,軍事之后重視建設生產(chǎn)、興辦教育、減稅減賦、休養(yǎng)生息。因此后世評價他是:心學之祖,四家合一,完人型全才,無爭議的入世圣人。
摘自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