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靈鳳
【摘 要】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培養(yǎng)朗讀的興趣?!弊寣W生在讀中真正把握文章意蘊,領悟作家的寫作目的,帶領學生自主領悟話題。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熟讀 精思 培養(yǎng)能力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是廣大語文教師極為重視的一項教學內容。而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作者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掌握文章的語言,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 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從中理會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旨,達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并讓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產生悟性,在悟性的層面上開發(fā)靈性,得到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從一定意義上講,語文教學是知識、各種技能的傳授,更是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形成了幾點想法。
首先,我們以學習文本的言語為本體,選擇文本獨特的言語形象、言語蘊含、言語情感、言語音韻、言語規(guī)律等有價值的、易展開的話題作為對話的主題。
古往今來的啟蒙教學,朗讀是主要手段,它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之中,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的重要性。通過讀,表情達意地再現(xiàn)作品的內容,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話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墩Z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要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語文老師要把教學立足點放在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落實到每個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多元感悟地讀、神采飛揚地讀、融會貫通地讀。
1.掃除障礙,讀通文本。
一篇好的文章拿來,對于喜歡讀書的學生當然是先睹為快,然而由于小學生識字量的限制,對一些好詞好句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就讀的很流利,更不可能理解詞義和句意了,所以我們得讓學生先掃除文字障礙。而要解決文字障礙,可以求教于老師、同學,也可以借助于工具書。待每一個生字都已經被克服了,這時再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去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對文章也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如,在教學《父親和鳥》時,我讓學生先通讀課文,不會的,不懂的生字詞先做上記號,然后再小組討論,逐一掃除,在讀通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你覺得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問,學生馬上細細品讀起來,在讀中探索,在讀中感悟,不一會兒就找了很多表現(xiàn)父親愛鳥的地方。接著我們再通過交流、想象、感悟、朗讀,讓學生深深地體會了父親對鳥的喜愛。從而引領學生走向情感的深度、廣度和寬度。
2.多種形式,因材施讀。
在讀通文本,感悟內容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考慮到朗讀形式的多樣化。比如:范讀時,老師可范讀全文以渲染氣氛,讓學生在你的引領下入情入境。也可先范讀難度較大的句子、段落,幫助學生掃除一些語言障礙,為學生的朗讀做好鋪墊。在感悟文本內容后,學生可采用自讀,分組輪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如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當學生體會到“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后,我主要采用情境朗誦導入,讓學生聽聲音,看畫面,整體感受這一情感。教學大娘為志愿軍送打糕,救傷員時,引導學生聽讀,跟讀,自由讀,齊讀,這樣多讀,讀中抓住重點詞句,從中感受到中朝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體會到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懷。這樣多種形式的朗讀,才不會讓學生對朗讀產生厭惡的感覺。
其次,我們要通過對文體中的言語進行熟讀精思,潛思體會,自主領悟話題的外延和內涵,產生個性化的感悟。
1.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學習語文不僅要學好語文的基本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讓學生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激活思,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要會有自己的感悟,感受到人文的陶冶。如在教學《匆匆》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兩個教學大步驟即:“用心靈誦讀”“用心靈傾訴”。其中第二個步驟我讓學生在讀懂課文之后,把自己的感悟用簡短的句子表達出來,要求他們“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格言或警句。讓他們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寫出立意或語言獨特的句子,以表達自己對課文,對時間和生命的個性化的感悟。因為學生讀懂了課文,理解了課文,領悟了課文,于是有了很多出彩的句子:“時間在嬉戲中飛速流逝,在勤奮中定格于一瞬間?!薄安缓煤谜湎r間,只能留下一片悔恨?!薄笆澜缟献盍钊撕蠡诘木褪菚r間?!痹诮涣髦袑W生從悟到思,真正闡述了自己對時間與生命的感言。
2.研讀品讀,深層體悟。
只有充分閱讀和理解文本之后,才會產生疑惑,疑惑解決的過程就是跟作者、跟文本的又一次親密的接觸。如一學生在學習《威尼斯的小艇》之后產生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課文介紹威尼斯是很有名的水城,小艇是威尼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人們出行靠的就是小艇,為什么課文最后還要描寫那殘破的橋?那不是多余的嗎?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對文本有了深刻的了解才會注意到這么細節(jié)的問題,這個問題老師馬上撥還給學生,讓他們去潛心默讀文本,小組討論去尋找答案。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又一次得到了碰撞,得到的答案是對課文更深一層的了解,找到的答案也非常精彩:這殘缺的橋可以看出威尼斯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橋殘破而不修建是因為在水城里船才是交通的主角,更突出了小艇的重要性。
總之,對文本的感悟首先是由熟讀來完成的。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教師只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個性,才能把握文章的脈絡,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文章的主要句段,感受文本思想境界的核心。才能讓學生對課文有深刻的、獨特的感悟。才能滿懷深情地踏上語言之路的橋梁,才能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對話于文本:教學規(guī)范的轉型.教育研究
【2】劉慶昌.對話教學初論.教育研究
【3】孫建鋒.經典課堂與創(chuàng)新設計
【4】小學語文教師
【5】語文教學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