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無論對芙蓉街還是劈柴院而言,匆匆而行的早已不只是歲月的腳步,
那老城市最具風(fēng)情的老街巷,在時代無形之手的推動下,
卻也不得不丟棄溫婉的性子、慵懶的步子、沉靜的日子,
開始『奔跑』,一如走過街巷的那些年輕的人們,吃喝玩樂,行色匆忙……
不管是一條老街,數(shù)條小巷,還是記憶中的市井大院,承載的都是幾代人的記憶與一個城市的變遷。或許它已“改頭換面”,或許它早已不復(fù)存在,但是留在人們心中的那份情是不會變的,我們懷念它們,不只是因為我們念舊,更多的是懷念那個單純的年代里記憶中的那條小巷,不曾“變味”的鄉(xiāng)情。
只是,匆匆而行的早已不只是歲月的腳步,那老城市最具風(fēng)情的老街巷,在時代無形之手的推動下,卻也不得不丟棄溫婉的性子、慵懶的步子、沉靜的日子,開始“奔跑”,一如走過街巷的那些年輕的人們,吃喝玩樂,行色匆忙,一路走過,除了鼓起來的肚子,不知這“新形態(tài)”下的老街還給他們留下了什么?
昔日繁華猶在耳畔
垂柳依依,泉水潺潺,青苔石板路,商販叫賣聲,連從地上撬起一塊石頭都能涌出泉水來。不是別的,這便是曾幾何時老濟(jì)南的芙蓉街。
老人們曾經(jīng)說過,當(dāng)年的芙蓉街是很美的,不足一華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鋪砌,大小字號、作坊分列道路兩旁。清晨,石板路上會飄著一層薄薄的霧氣,遠(yuǎn)遠(yuǎn)望去往來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過石板的縫隙就會看見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著的泉水。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走在濕漉漉的石板路上還能聽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聲。旺水期時,石板下面的泉水會涌出路面,倘若穿著布鞋,不一會兒鞋底就會被浸透,活脫脫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一到中午,路邊的買賣字號紛紛張起白布搭成的涼棚,芙蓉街上店鋪密集涼棚首尾相連,便形成了頗為壯觀的白色“涼棚陣”,陽光只能從涼棚的縫中偷偷地鉆進(jìn)少許。試想,在酷熱炎夏,穿行于上有涼棚遮陽、下有清涼泉水的芙蓉街中,這時在路邊的小店里來上一碗冰鎮(zhèn)酸梅湯那清涼的感覺真是難于言表。
清代詩人董蕓曾寓居“芙蓉館”,因而書聲瑯瑯,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意境優(yōu)雅而享譽四海。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等曾在芙蓉街創(chuàng)辦了濟(jì)南教育書社,畫家俞劍華也曾在這里居住并招攬學(xué)子。不僅如此芙蓉街還被稱為“埋金之街”,意為這是一塊招財聚寶的風(fēng)水寶地,地下埋金、街上淌銀。諸多老字號都曾在芙蓉街上開鋪興業(yè):如百年老店瑞蚨祥布店、濟(jì)南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曾經(jīng)最大的百貨店“文升祥”……文人商賈、風(fēng)流才俊都曾匯聚在這一條街巷。
雖然沒有芙蓉街的泉水叮咚,但青島人從來不會羨慕濟(jì)南人,因為他們有八大關(guān),有劈柴院。劈柴院也不單單是一個耳熟能詳?shù)牡孛?,而是一個承載了許多熱鬧記憶的市井大院。它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就如同北京的老天橋、上海的大世界、南京的夫子廟,當(dāng)然還有濟(jì)南的芙蓉街。
德國占領(lǐng)青島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上世紀(jì)20年代始,劈柴院從一個院子的名稱逐漸成為青島商業(yè)、餐飲和娛樂場所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青島人最流連忘返的場所。在老一輩人的口中,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最興盛的時期,一進(jìn)劈柴院的大門洞,先拿幾吊銅錢買個竹制卡片,這竹片相當(dāng)于今天快餐廳里的“一卡通”。進(jìn)了劈柴院,小竹片是“萬能的”,男人們可以拿著它去聽書,院里光聽書場就有十七八家;女人們可以拿著它去看電影,只是那時的電影都還沒有配音,臺上有個劇情講解員,片子放到哪,就講到哪;小孩子可以拿著它直奔小人書租賃攤。中間餓了怎么辦?沒事,院里有叫飯服務(wù),一會兒工夫保證給你熱騰騰地送過來。這時,你可以一邊喝著啤酒、吃著烤肉、啃著肉包子,一邊接著聽書、看電影、看小人書?;丶視r,還可以順手買上一斤“劈柴院糖果”、“劈柴院甜點”,大院里集中了各式各樣的小作坊,盡是自產(chǎn)自銷的“劈柴院特產(chǎn)”,儼然一幅浮世繪。
今日熙攘徒留感嘆
當(dāng)年的青島人一說起“劈柴院”就兩個字“熱鬧”。這“熱鬧”絕不是單純“吃”出來的。劈柴院的門面房是各色酒肆和風(fēng)味小吃店,但大院“套”著的二十多個里院,都是書場、戲臺、雜耍攤、小商品集散地、小作坊……在上個世紀(jì)三四十年代,劈柴院的主要功能是各種演出,花鼓戲、相聲、魔術(shù)、京劇、茂腔,各種演出都有。它的次要功能才是吃飯。當(dāng)年人們把劈柴院比做“北京天橋”,民間藝人在此聚集,包括后來成為大師的馬三立,就曾在劈柴院“撂地”演出過。評劇大家新鳳霞,著名山東琴書演員李金山、高金鳳,著名山東快書演員楊立德、高元鈞,著名中國戲法演員王傻子(王鼎臣)以及說評書的葛兆鴻、唱太平歌詞的大鼻子等,都曾在這里表演并開始成名。正由于這里熱鬧非凡,許多南來北往的小客商都喜歡住在劈柴院,就連梁實秋、老舍、臧克家等大家,在寓居青島時也經(jīng)常光顧劈柴院,感受一下這里的文化氛圍。現(xiàn)在,劈柴院依然熱鬧,只是這種熱鬧,似乎只剩下了“吃”。各種小吃來自天南海北,可似乎唯獨少了青島味。
芙蓉街也依然熱鬧,熱鬧得與劈柴院十分相似,就連吃食都是相似的,臭豆腐賣家的吆喝聲是相似的,魷魚串在鐵板上燒出來的味道是相似的,各種燒烤攤上冒出的青煙都似曾相識。
對于濟(jì)南人來說,芙蓉街究竟經(jīng)歷了多少春秋已不那么重要。人們只知道,濟(jì)南的老城特色只剩下了芙蓉街,而芙蓉街的老濟(jì)南味兒卻也十去其八。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聽不到芙蓉街石板路下潺潺的流水聲,看不到石板路上玩耍的孩童,體會不到一條百年老巷的文化熏陶。而要想體味這條老街的溫厚與淳樸,只能在清晨,路兩旁的商家“醒來”之前,方能尋找到那么一絲幽靜與靈秀。
芙蓉街的荷葉小籠包已經(jīng)找不到蹤影,劈柴院的張家壇子肉、李家餛飩更無處尋找。而如今街上的小吃卻家家“老字號”,處處“百年身”,讓外來人吃的人云里霧里。他們與自己身在的城市一樣,行走在城市商業(yè)擴(kuò)張的快節(jié)奏中,與中國的太多老街巷一起,淪為商業(yè)改造的犧牲品,沿襲著生硬而千街一面的所謂特色,熙熙攘攘的人群證明著它們的光鮮,只是光鮮背后,是蒼白與無奈。僅余的老街余韻,日漸湮沒在路旁小吃攤升騰的油煙背后。這承載著城市記憶與特色的老街們,也只剩那“吃”出來的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