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腐敗成因:一種社會文化心理的視角

        2015-05-30 10:48:04周圍
        廉政文化研究 2015年5期

        周圍

        摘 要:社會文化心理是腐敗形成的重要心理氣候條件和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是現(xiàn)階段我國腐敗現(xiàn)象屢禁不止的深層社會心理根基和思想文化溫床。與腐敗形成關聯(lián)密切的社會文化心理主要有封建思想遺毒、社會文化失范、腐敗社會認同和人情裙帶觀念等。因此,反腐倡廉需要從社會文化心理入手,開展文化建設和心理建設,尤其是開展深入的文化反思和深層的心理分析,才能從源頭上消除腐敗滋生的土壤與溫床。

        關鍵詞:腐敗成因;社會文化心理;封建思想遺毒;社會文化失范;腐敗社會認同;人情裙帶觀念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5)05-0009-07

        在腐敗的產生過程中,社會文化心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它是腐敗現(xiàn)象滋長蔓延的社會心理、觀念意識、文化心態(tài)的總和,是腐敗形成的心理氣候條件和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是現(xiàn)階段我國腐敗現(xiàn)象屢禁不止的深層社會心理根基和思想文化溫床。因此,深入研究腐敗形成的社會文化心理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科學有效的反腐、防腐策略,才能真正做到標本兼治、打防并舉。

        與腐敗形成關聯(lián)密切的社會文化心理主要有封建思想遺毒、社會文化失范、腐敗社會認同和人情裙帶觀念等等。

        一、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遺毒

        腐敗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xiàn)象,就其思想實質來說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階級思想的反映。我國已經在60多年前消滅了剝削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社會意識、思想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各種剝削階級的腐朽思想不會隨著剝削制度的滅亡而自動退出歷史舞臺。我國數千年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和腐朽思想殘余,不僅成為腐敗滋生和蔓延的溫床,而且還成為當前中國反腐斗爭的頑固抵制力量和潛在心理障礙。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嚴重的等級特權觀念。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建立了系統(tǒng)完備的以等級、世襲、分封為主要內容,以血緣為基礎、按血統(tǒng)遠近來區(qū)分親疏貴賤的宗法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秩序。這種社會治理模式,必然要求保證封建家長在家族內的絕對統(tǒng)治和封建君主權力的至高無上,因此也就產生了嚴重的等級劃分以及統(tǒng)治階層的特權存在。在政治上,法律嚴格保護封建特權等級的特殊地位,確認“蔭襲”、“恩蔭”①等制度,保證貴族官僚特權等級能牢固地掌握著國家政權;在司法上,特權等級享有減刑或免刑等種種特權。自魏以后我國就有所謂的“八議之制”②,凡列入八議之內的人犯法,除犯有“十惡”大罪者外,都可依律減免。歷史上所謂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情況鳳毛麟角,能公平斷案的包公式法官也極為罕見。封建社會等級特權的長期存在,使得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思想觀念、社會心理等逐漸地視等級特權的存在為當然,視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人物的存在為當然,視以官抵罪的存在為當然。

        鄧小平曾說,“搞特權,這是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尚未肅清的表現(xiàn)”[1]。封建特權思想滋生官員和權力擁有者高高在上的傲恃心理和“以權謀私”的腐敗現(xiàn)象。在中國私有制的封建社會里,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擁有一定的“合法”特權,而特權又滋生了眾多的貪官污吏和腐敗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的存在。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封建社會官員享有特權和嚴重腐敗現(xiàn)象的形象寫照。當腐朽的封建社會被社會主義社會取代以后,封建特權思想和等級觀念并沒有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而消失,它以另一種形式,即以潛在的社會意識和文化心理的方式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并時隱時現(xiàn)地在我們的一些思想意志薄弱、政治立場不堅定的少數黨員領導干部身上,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其主要特征是以公權謀私利,利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尋租”,實現(xiàn)權錢交易,將權力私有化、商品化,甚至貪贓枉法。

        第二,消極的“貴至富隨”為官心態(tài)。在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因為等級特權和嚴重的官本位思想,社會廣泛存在著“富未必貴,但貴必至富”的現(xiàn)象。當官不僅意味著成為社會的權貴,享有普通人所沒有的特權,而且當官也常常意味著可以獲取更多的財富,甚至是不義之財,因而大貴大富。因此,做官成為謀富的最好途徑與渠道。為實現(xiàn)當官的目標,讀書人寒窗苦讀,甚至不惜熬白了頭,也要一次次地參加科考,為的是一朝考取功名,就可學而優(yōu)則仕,從此過上富貴的生活。有錢人也不惜花錢買官,為的是有個一官半職,從此成為地位顯赫的權貴,更重要的是還可通過當官來大肆斂財,不僅收回買官的成本,還會有今后更大的回報。因此,中國歷史的富貴合一,實質上是以貴統(tǒng)富,貴至富隨。

        在當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種落后觀念和消極心態(tài)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場經濟使一部分人富裕起來,成了有錢人,可以享有高檔的消費、享受奢侈的生活,而官員則成了相對貧困者,產生了“相對被剝奪感”[2],這與傳統(tǒng)的大貴即大富的邏輯相背離。官員(貴者)出現(xiàn)了心理失衡,他們期待自己也占有與社會地位、擁有權力相匹配的財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大富大貴,但通過正常途徑、陽光收入根本無法實現(xiàn)其暴富的欲望。而那些腰纏萬貫的大富們需要尋找政治靠山,并依靠官員手中的權力獲得超常的利潤與收益。大貴與大富在獲取不當利益上一拍即合,實現(xiàn)了雙方需求的相互滿足——官員將擁有的權力換取“大款”手里的財富,實現(xiàn)了貴至富隨;“大款”用擁有的財富獲得官員手中所掌握的特權,因富而貴。大貴與大富進行了權錢交易、官商結合,也實現(xiàn)了共同致富、富貴合一。

        第三,薄弱的權利主體意識。馬克思認為,“專制制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哪里君主制的原則占優(yōu)勢,哪里的人就占少數;哪里君主制的原則是天經地義的,哪里就根本沒有人了”[3]。中國君主制的原則正是從“占優(yōu)勢”發(fā)展到“天經地義”的。中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從“焚書坑儒”到“罷黜百家”,從特務政治到大興文字獄,專制制度不斷得到強化,中國人的自主精神和權利意識也被嚴重扼殺。歷史上雖也有勇于舍身求法、敢于為民請命的“中國脊梁”,但他們最終都逃脫不了悲慘的結局、悲劇的命運。

        在長期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中國人變得聰明了、溫順了,消磨了自己的棱角和銳氣,淡化了自身的權利意識和自主精神,對當權者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對侵犯自身利益的行為、損害公共利益的現(xiàn)象敢怒不敢言、一再忍讓,逐漸演變成放棄抗爭、明哲保身的奴性性格,害怕報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退縮心理。隨著現(xiàn)代民主法治社會的建設,民眾的自主精神和權利意識不斷加強,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明知自己權利受到侵犯而選擇沉默,面對官員胡作非為而不愿多管“閑事”,或知道貪污腐敗瀆職行為而不敢舉報作證等等現(xiàn)象仍廣泛存在,說明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還相當漫長,從臣民轉化為公民尚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普通民眾面對官員的奴性性格、面對腐敗的容忍心態(tài),無形之中助長了腐敗分子的囂張氣焰,也縱容了腐敗的產生和蔓延。

        第四,虔誠的清官意識。虔誠的清官意識來源于中國古代社會的人治文化傳統(tǒng)。早在奴隸社會的夏商時期,中國就開始形成一系列的法律制度。秦國統(tǒng)治者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tǒng)一的封建法制,使秦朝社會生活“莫不皆有法式”。但中國社會治理的基本模式仍然是人治而非法治。封建時代的法律條文雖然繁雜,但“法自君出”,皇帝在法律之上,法律由皇帝欽定。是皇帝編排法律,而不是法律約束皇帝。雖然古代法律對皇帝也有一定的約束,但是這種法律約束是以皇帝的是否圣明、是否自覺自愿遵從法律規(guī)定為前提和條件的。遇到開明的皇帝、有為的臣僚、清廉的官吏,法律尚能發(fā)揮作用;一旦遇到無道昏君、貪官污吏,再完備的律令也形同虛設,所謂“人存政存,人亡政息”。因此,法律無法發(fā)揮根本作用,只有圣人、賢者才是天下大治的關鍵,所謂“有治人而后有治法”。相信人的力量而不相信法的力量,注重德治而淡化法治,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期盼明君、渴望清官,成為中國老百姓一種類似宗教的文化情懷,由此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文化獨有的濃厚的清官意識。

        清官意識本身無可厚非,甚至使用得當,還可以成為中國傳統(tǒng)廉政文化的重要遺產。但是作為封建專制制度下的產物,濃厚的清官意識也常常意味著封建專制制度下生活的民眾把過多的希望寄托在品德高尚的統(tǒng)治者和清正廉潔的官員身上,將他們視為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救世主”、“清官大老爺”,因而壓抑了自身參與政治、爭取權利的主體意識,使百姓只能成為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唯唯諾諾的區(qū)區(qū)臣民,需要依賴統(tǒng)治者的仁慈與廉潔才能生存。

        當今中國社會已由臣民社會發(fā)展到公民社會,人治社會也逐步讓位于法治社會,但對清官的熱切期盼和樸素感情依然深深扎根于中國民眾的心中,幾千年來形成的濃厚的清官意識依然根深蒂固。清官意識反映的是民眾對公正清廉的政治環(huán)境的期盼、對日益嚴重的腐敗現(xiàn)象的不滿,但清官意識畢竟屬于落后的封建意識,反映的是公民民主素質的低下、法治觀念的淡薄,民眾尚不懂得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更不懂得依靠法律進行有效的反腐敗斗爭,相反,他們將反腐倡廉的希望寄托在某個人或者某些人身上,而不是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因此它與我們所追求的法治建設、民主精神是格格不入的。當前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依法治國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反腐防腐從根本上來說,需要依靠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大眾傳媒的有效監(jiān)督,因而離不開每個公民的積極參與與自覺行動。封建制度遺留下來的清官意識不僅不利于有效反腐,反而客觀上為腐敗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環(huán)境和條件。

        二、轉型時期文化的失范

        “社會轉型是指人類社會由一種存在類型向另一種存在類型的轉變,它意味著社會系統(tǒng)內在結構的變遷,意指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心理結構、價值觀念等發(fā)生全面而深刻的變革”[4]。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于生活世界的變遷和新文化要素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激烈的社會文化對立、價值觀念沖突,使得曾經在人們精神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文化模式不再有效地規(guī)范個體的行為、維護社會的運行,人們開始從思想上懷疑批判、在行動上背離拋棄原有的主導性文化,進而造成整個社會文化秩序的混亂,這種“在轉型時期,社會因主導性文化價值的缺失而造成的文化秩序的紊亂與無序狀態(tài)”[5]就是所謂的“文化失范”。造成社會轉型時期文化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變遷的速度滯后于生活世界的變化速度,兩者之間形成巨大的“落差”,使得曾經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文化模式逐漸喪失其合法性基礎。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論述發(fā)展中國家腐敗起因時指出,腐敗與迅速發(fā)展的社會經濟現(xiàn)代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原因之一就是“就心理層次而言,現(xiàn)代化涉及價值觀、態(tài)度和期望的根本轉變”[6]。這種根本轉變就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的文化失范,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這些都給發(fā)展中國家的腐敗泛濫提供了機會。

        社會轉型期各種文化的廣泛交流與激烈碰撞,為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與此同時,各種文化失范現(xiàn)象也隨之而來、裹挾而至。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是原有的主導價值觀念、社會道德體系、傳統(tǒng)文化操守面臨的潰敗與失守,直接導致人們在社會價值取向上的困惑、迷惘,價值觀念的扭曲、變異。舊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道德體系、行為方式遭到普遍的質疑、否定甚至拋棄,而新的價值道德體系還尚未形成或被普遍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力和整合力弱化、淡化,導致人們的精神文化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真空、無序、失范,社會頻現(xiàn)政治立場動搖、人生信仰匱乏、道德底線缺失等不良現(xiàn)象,一些信念不堅定、意志薄弱者就容易被各種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念所腐蝕,被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落后思想所蠱惑,最終墮落而成為腐敗分子。

        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利益變動、觀念繁雜的特殊時期,面臨社會心理的劇烈震蕩和價值觀念的深刻改變,民眾需要接受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黨員干部更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他們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守黨性原則和職業(yè)操守。但是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卻流于形式、方法陳舊,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無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鄧小平對此曾沉痛地指出,“十年來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講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的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7]相當一部分基層黨組織治黨不嚴,對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疏于教育、缺乏管理、缺失監(jiān)督,導致一些黨員干部在腐敗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三、腐敗社會認同的存在

        除了體制機制、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原因,當前腐敗現(xiàn)象所呈現(xiàn)的普遍化、流行化、社會化趨勢,還在于它獲得了一種社會文化心理上的更有力、更穩(wěn)定的支持,即對腐敗的社會認同。所謂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所共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xiàn),它在本質上是一種集體意識和觀念。腐敗社會認同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不再視腐敗為違反黨紀國法的不良行為、可恥行徑,相反,認為腐敗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令人羨慕”甚至“值得效仿”,此種觀念逐漸根植于人們的內心深處,成為“集體潛意識”。腐敗的社會認同在一定程度上為腐敗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社會文化心理土壤,使腐敗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生活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形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社會效應。

        對腐敗的社會認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腐敗不可避免,習以為常。由于社會腐敗現(xiàn)象趨于普遍化、常態(tài)化,一些人由原來對腐敗的不以為然、引以為恥,發(fā)展到麻木不仁、見怪不怪,認為現(xiàn)實就是如此,改變已不太可能,不如順其自然,隨波逐流,人們潛意識開始對腐敗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認同甚至接受。所謂潛意識是指人的內心中不易被意識或無法被意識到的深層心理部分,根據精神分析的觀點,潛意識部分在個體心理上占據優(yōu)勢,它是影響人們行為的深層原因和強大動力。潛意識常常良莠不齊、是非不分,積極消極、好的壞的統(tǒng)統(tǒng)吸收,并且能越過意識的監(jiān)督而直接影響和支配人們的行為,形成人們的習慣反應和心態(tài)情結。腐敗認同潛意識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會在不知不覺中控制著人們的內心世界和言語行動,導致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被大眾接受的不良社會心理的形成。

        第二,腐敗情有可原,無可厚非。在對待腐敗問題,一些人信念缺失、價值觀錯位,產生混淆是非的非理性思維。如認為以權謀私如果沒有導致?lián)p害公共利益的嚴重后果,可以不必追究計較;清廉者是沒有能力、權力和機會腐敗,相反腐敗分子有本事、有權力,是工作能力強、會為人處世的表現(xiàn);貪官得以查處、受到刑罰,不是罪有應得,而是運氣不佳,是“隔著墻砸磚頭,砸到自認倒霉”。部分官員甚至認為廉潔奉公雖然是為官從政必須嚴格遵守的顯規(guī)則,但走后門、拉關系、講人情、懂變通等潛規(guī)則才是真正的為官之道、升遷之法,因而沆瀣一氣、貪贓受賄,并在獲取非法利益的基礎上窮奢極欲、腐化墮落,認為這才是理應達到的人生境界。而那些清正廉潔的行政官員,頭腦不靈活,官場不得意,領導也不喜歡,因此只能過普通人的生活,沒有前途,也無法獲得真正的人生享受。

        有兩個調查數據引人注目。一個是黑龍江省某區(qū)的調查,“假如你發(fā)現(xiàn)有人在搞腐敗,而他的行為又不會損害你的利益,你怎么做?”結果有超過8成的人選擇了沉默。另一個是廣州市的調查,在“市民對政府最不滿意的10件事情”中,腐敗排在了第1位;而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在“最不能容忍朋友的10大缺點”中,腐敗卻排在了最后一位。

        兩個調查反映了當代一些中國人的特殊心理和精明心態(tài)。一方面,公眾對公職人員的貪腐行為極為不滿,對中國政府反腐倡廉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另一方面,公眾對“不損害自己利益”甚至“可能有利于自己”的腐敗行為,卻具有極高的容忍度。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社會現(xiàn)象,意味著腐敗在當今社會并未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意味著腐敗在當今中國尚有適宜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和心理溫床。事實上,許多人在對待腐敗問題上采取的是典型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即對妨害自己利益的腐敗行為堅決反對,對事不關己的腐敗行為保持沉默,對有利于自己的腐敗行為則充分利用。這是與腐敗的同流合污,對腐敗的縱容利用。寬容腐敗不是美德,而是民族的慢性集體自殺。

        第三,腐敗令人羨慕,值得效仿。一些人口頭上反腐倡廉,但內心深處不僅不反對腐敗,甚至還羨慕腐敗、嫉妒腐敗、期盼腐敗,只怨自己沒有權力腐敗、沒有機會腐??;一旦手中掌握了權力,具備了腐敗的條件,他們就會主動出擊、效仿腐敗,繼而大行腐敗之道。潛意識里對腐敗的這種羨慕效仿的認同心理,使得有些地區(qū)、有些部門的腐敗現(xiàn)象,像“春天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這表明在一些人的潛意識里,腐敗仍然是讓人“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

        2009年《人民論壇》雜志在人民網就“當今社會‘官念調查:‘羨腐心態(tài)究竟有多重?”展開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61%的被調查者認為存在“羨腐心態(tài)”。當個別人的腐敗認同心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傳播、感染、強化,腐敗認同感就會逐漸泛化,成為被社會接受的一種大眾心理、社會文化,人們對腐敗就不再深惡痛絕、同仇敵愾,而是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繼而相互效仿、趨之若鶩,甚至如魚得水,樂此不疲。正如國際著名反腐敗問題專家所指出的那樣,“公眾的態(tài)度能夠使法律條文變得不那么重要”[8]。

        美國的英格爾哈特(Neil A. Englehart)認為,“所有的文化都包含著多種傳統(tǒng)。盡管有時某種文化會居于主導地位,然而如果條件適宜,次級分枝也有可能逐漸轉變?yōu)橹鲗幕盵9]。對腐敗的社會認同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蔓延泛化,極有可能發(fā)展成腐敗文化。此時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遭到拋棄,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喪失約束力,腐敗群體流行的潛規(guī)則就會成為社會各個行業(yè)領域遵循的顯規(guī)則,腐敗現(xiàn)象呈現(xiàn)高發(fā)、頻發(fā)、群發(fā)的的態(tài)勢。

        四、人情裙帶觀念的盛行

        人情裙帶觀念指對血緣、地緣、業(yè)緣等社會關系在感情上和行為上的過度認同,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父尊子顯,夫榮妻貴”的門庭榮耀觀念、“拉關系、走后門”、“朝中有人好辦事、朝中無人莫做官”潛規(guī)則心態(tài),“大樹底下好乘涼”、“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拚爹”心理,以及“犧牲我一個、幸福全家人”、“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獻身”精神。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每個人身邊都圍繞著由親情友情鄉(xiāng)情等織成的人情網,人情關系充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和角落,維系著社會的正常運轉和人們的日常交往。中國人特別看重人情,不敢輕易傷害了親朋好友的情感和面子。不僅不能傷害,而且還要努力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加強與他人的情感建設,讓人感覺自己“講情面、重義氣”,否則就是無情無義、沒有“人情味”。講人情沒有問題,還是一個人重情感的表現(xiàn),但是當人情與法理發(fā)生矛盾與沖突時,到底是以人情為重,還是以法理為重,是每個權力擁有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許多違法亂紀、以權謀私的行為就是在人情左右之下發(fā)生的,許多官員也因人情大于法理而滑向了腐敗的深淵。因受賄罪被判無期徒刑的湖南省交通廳原副廳長馬其偉說:“親情至上、兒女情長的錯誤親情觀,害了親屬,害了家人,也徹底毀了我自己。”

        官員也是普通人,有親情友情等私情存在;但官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人,因為官員手里有公權,官員是集公權和私情于一身的人。官員是腐敗還是清廉,關鍵就在對公權與私情關系的把握上。清廉者是私情服從于公權的原則,腐敗者是公權服從于私情的需要。官員對私情的關照與放縱到了公私不分、以公謀私的程度,就是置自己于腐敗的高風險階段。有學者認為,“親情、人情是中國社會生活的典型特征,但親情、人情對公權領域的滲透必然導致公權力的扭曲”[10]。

        中國是禮儀之邦、人倫之鄉(xiāng),重人情、講究“禮尚往來”是人際交往的基本規(guī)則。禮尚往來作為正常的交往方式無可厚非,而且在合理的范圍內可以增進關系、加深情誼。但是,當“禮”由傳統(tǒng)人情交往工具向權力交易工具轉變時,送禮和收禮的功能和性質就發(fā)生了改變?!霸诙Y文化下,人與人交往變成了一種施惠和受惠的關系,禮成了一種潤滑劑、黏合劑,一種謀生、求官和發(fā)財的手段?!盵11]如逢年過節(jié)時向當權者送錢送物,婚喪嫁娶時官員大肆收受禮金,“幫忙辦事”后給予通關者重金酬謝等等。在中國人的日常交往中,人們一旦認為欠下他人的人情,就應以一定的方式予以回報,因此很容易陷入情感性回報的循環(huán),將“人情”蛻變?yōu)椤叭饲閭??!岸Y尚往來”的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和增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這種人情負債感,使這種負債感成為制造和推動腐敗行為的重要誘因。在許多腐敗案件中,接近政府官員的“老板”、“同鄉(xiāng)”、“朋友”、“兄弟”等,會在交往初期投入大量金錢、時間、精力,培養(yǎng)與擁有權力的官員的情感,并發(fā)展出較為親密的人際關系,使政府官員產生強烈的“欠人情債”的心理,這種負債心理為日后以權謀私的腐敗行為埋下了隱患。因此,中國的許多腐敗行為隱藏在表面正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隱藏在看似普通的“禮尚往來”之中,成為權錢交易的擋箭牌。

        人情裙帶觀念還表現(xiàn)在日常交往中人們過于注重人情、面子,認為拒禮、拒賄有悖民風,不符合人際交往的常規(guī),因而不愿或不會拒絕他人。有不少受賄者甚至認為拒絕收禮、不接受賄賂會傷害、得罪行賄者的情面。受賄77萬元的河北某市腈綸廠原副廠長安靜東說,“中國人都講面子,怕得罪行賄人”。這種觀念是與中國人際交往的文化理念和行為方式有密切關聯(lián)的。這些看似正常合理的禮尚往來恰恰成為犯罪的起點,構成“權錢交易有理論”的重要認知誤區(qū)。

        綜上所述,封建思想遺毒、社會文化失范、腐敗社會認同和人情裙帶觀念等,成為腐敗形成的重要社會文化心理根源。因此,反腐倡廉除了需要加強政治建設、制度建設、思想建設,還需要從社會文化心理入手,開展文化建設和心理建設,尤其是開展深入的文化反思和深層的心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營造良好的廉政文化心理環(huán)境,才能從源頭上消除腐敗滋生的土壤與溫床。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2.

        [2] 羅桂芬.腐敗行為與“相對剝奪感”——官員腐敗的社會心理機制透視[J].中國行政管理,1997(5):17-18.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1.

        [4] 陳晏清.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8.

        [5] 周德清.社會轉型期文化失范之意涵探析[J].三峽論壇,2010(3):130-133.

        [6] (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32.

        [7]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8] (加)里克·斯塔斯赫斯特,(美)薩爾·T·龐德.反腐敗——國家廉政建設的模式[M].楊之剛,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5.

        [9] Neil A. Englehart,Rights and Culture in the Asian Values Argument : The Rise and Fall of Confucian Ethics in Singapore[J].Human Rights Quarterly,issue,2000(22):566.

        [10] 陳國權,毛益民.腐敗裂變式擴散:一種社會交換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3.

        [11] 費英秋.中國式腐敗:國民生存方式的陰影[J].中國社會導刊,2006(24):48-50.

        責任編校 王學青

        Causes of Corru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ZHOU Wei (School of Politics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Abstract: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provides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climate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formation of corruption, and deep social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ural cradle of unpreventable cases of corruption.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consists of legacy of feudal thoughts, loss of social cultural regulations, societal identifications of corruption, concepts of interpersonal nepotism and so 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mba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we should start from rectifying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to rebuild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norms, and especially to carry out deep cultural reflections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es so that the soil of corruption can be removed from its source.

        Key words:causes of corrup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legacy of feudal thoughts; loss of social cultural regulations; societal identifications of corruption; concept of interpersonal nepotism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五月天久久国产你懂的| 久久久精品456亚洲影院| 国产精品高清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女优av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97|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精品国产爱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天堂在线www中文| 国产成人丝袜在线无码|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 免费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无码啪啪熟妇人妻区| 五月激情在线视频观看| 无码人妻人妻经典| 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男女羞羞的视频免费网站| 成年人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99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 | 美女露内裤扒开腿让男人桶无遮挡|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男女高潮免费观看无遮挡| 黄色影院不卡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免费超爽大片黄|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偷拍|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口述|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国产99精品精品久久免费| 老熟女老女人国产老太|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亚洲日韩区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性无码专区无码|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