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背景的時代性
這篇童話創(chuàng)作于1982年,寫得極具時代感,作者巧妙的運用童話的形勢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此時的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國內(nèi)計劃經(jīng)濟體制松動,特區(qū)窗口打開,新鮮事物大量涌入,在這大變革洪流的沖擊下,人們的心理開始浮躁,固有的道德觀、價值觀開始陷落,許許多多的人走上了一夜暴富的夢想之路。
人物形象的時代性
1.改革大潮中的尋寶者群像。
陳伯吹先生在這篇童話的創(chuàng)作上采用了一個極其大膽的方式,我姑且將其稱之為“喧賓奪主”。本文題目為“駱駝尋寶記”,然而文章開篇并沒有直接對駱駝進行敘寫,而是將筆鋒轉(zhuǎn)向了其他尋寶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躍躍欲試,火燒火燎”的充滿急切心情的尋寶者的群像。每一個角色雖著墨不多,但卻生動形象,不管是加入還是退出尋寶,都能鮮明的體現(xiàn)其個性。諸多動物形象恰好展現(xiàn)了現(xiàn)實社會中那些為追求物質(zhì)與金錢而近乎癲狂的人們,自私、盲從、目光短淺、遇難及退是他們的共性。作者用將近一半的篇幅對他們進行敘寫,恰恰說明當時社會上這樣的人不占少數(shù),越是這樣,越是需要理性的回歸。
2.孤獨的尋寶者。
駱駝便是這理性的典范。他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信念是自己認為正確并堅信不移的觀點。信念是成功的“興奮劑”,讓人面對理想心馳神往,無法按捺。駱駝心中正是有著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念,才可能拖著自己的殘病之軀踏上這條尋寶之路,不屈不撓,艱難前行,而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半途而廢。他是軀體上的殘疾者,精神上的勝利者。
當然任何信念與理想的實現(xiàn)都絕非一帆風順,更何況還是所謂寶藏級別的,艱難險阻在所難免。想要得到寶藏就必須做好面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準備。那么是什么支撐了駱駝這堅定不移的信念呢?
是他特殊的身體條件與先天性格。他身姿雄偉,即便背著堆積如山的重物仍能忍饑耐渴的行走于沙漠之中,“沙漠之舟”是對這一特征的最好詮釋;他謙虛,從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地走著,這是成大事者的一個重要標志:腳踏實地,堅定執(zhí)著。
但這在尋寶的動物群體中是最好的先天條件么?顯然不是,何況他還是一頭瘸了一條腿的駱駝。所以更為重要的是他在以往的生活中所積淀下的勇氣和毅力。勇氣是成功的“催化劑”。駱駝的勇氣不是匹夫之勇,不是一時沖動。常年穿梭于沙漠的駱駝一定多次面對過困難,最嚴重的一次是去年送一位旅客過大沙漠時遇到大雪凍壞了一條腿。這些經(jīng)歷讓他有面對困的準備,有戰(zhàn)勝困難的經(jīng)驗,這是勇氣的基礎(chǔ)。然而這一次所要面對的困難要比之前遇到的難上千萬倍,所以就需要用毅力去堅持。毅力是成功的“鎮(zhèn)定劑”,毅力是堅定持久,毫不動搖的意志。冷水灘、冰凌湖、熱風洞、夾扁谷一道道關(guān)隘擺在面前,如果說邁出的第一步靠的是勇氣,那么堅持到最后憑借的就是毅力。愛迪生曾經(jīng)說過:“無論什么時候,不管遇到什么情況,我絕不允許自己有一點點灰心喪氣?!瘪橊劶葲]灰心,也沒喪氣,而是異常鎮(zhèn)定,毫不動搖,憑著堅強的意志,一步一步的邁向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地。而恰恰在歷經(jīng)這種種磨難的過程中,駱駝的瘸腿竟然康復了,正可謂“自助者天助之”。
在改革大潮洶涌澎湃的時候,有幾人能如駱駝一樣充分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與百折不撓毅力,默默地堅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主題的時代性
駱駝的信念是什么?
從表象上看,駱駝尋到的寶藏是可以讓沙漠變綠洲的植物,本質(zhì)上作者想要彰顯的是駱駝那種毫不利己,一心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駱駝無疑是“高大上”的,是值得我推崇與學習的。但反映到現(xiàn)實社會當中,世上的所有人都能如駱駝一樣境界高遠么?答案不言而喻,當然不能,更多人所追求的應該是駱駝剛到珍寶關(guān)時仙女給他的那些奇珍異寶。如果真的是別人也來到了珍寶關(guān),想帶走這些寶物,仙女會給嗎?或者說,這樣的理想與追求值得肯定嗎?我認為,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一個人真的像駱駝一樣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擁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腳踏實地,默默前行,戰(zhàn)勝諸多困難來到珍寶關(guān),他就是一個強者,就應該得到他所希望的收獲。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我們要建設(shè)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zhì)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蹦酥连F(xiàn)在我們?nèi)栽诓粩嗫隙ㄅc強調(diào)??梢姡覀儾⒉慌懦鈱ξ镔|(zhì)的追求,只不過前提是要符合我們所遵循的道德標準與法律要求。
文中的寶藏是什么?
駱駝尋到的珍貴植被是;一般人所追求的奇珍異寶,物質(zhì)財富也是。如此的因人而異,難道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一致的共性嗎?有,就是他們共有的在尋寶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堅定不移的信念、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有了這些精神,什么樣理想不能實現(xiàn)呢?因此,寶藏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陳伯吹先生恰到好處的運用了象征的手法,為我們鮮活的呈現(xiàn)了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浮躁心態(tài),諷刺了那些沒有長遠眼光,頭腦發(fā)熱,準備不足而急于跳入改革浪潮的人。同時,老先生也在大聲疾呼,為時代召喚腳踏實地、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精神及崇高理想的回歸。不僅在那個時代,在任何時代,這些都是我們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