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曼
【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研究中的重要論題。它最初由英國哲學家奧斯汀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而后,在其理論基礎上,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塞爾于1975年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在人們?nèi)粘=浑H中使用頻繁。那么,人們使用間接言語行為目的何在?本文在論述了間接言語行為定義和分類基礎上簡要分析了人們使用間接言語行為的動機。
【關鍵詞】間接言語行為 日常交際 使用動機
一、 間接言語行為的定義
約翰·塞爾將間接言語行為定義為“通過實施另一種施事行為的方式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施事行為”。傳統(tǒng)語法根據(jù)句子的形式把句子分為三大類,即陳述句,疑問句和祈使句。它們各自對應的語言功能分別為:陳述事實,提出問題,發(fā)出命令或請求。但當句子的功能和結(jié)構(gòu)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時,我們就在行使一個間接言語行為。
二、間接言語行為的分類
塞爾認為在間接言語行為中,發(fā)話人和聽話人之間成功地溝通是有條件的。這一條件就是發(fā)話人和聽話人享有共知的背景信息。于是,塞爾將間接言語行為進行了分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和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
1.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指對“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斷而得出的間接言語行為。也就是根據(jù)句子的句法形式,按習慣可以立即推導出間接的“言外之力”。這類行為就是那些已經(jīng)被約定俗成地表達了的間接言語行為,而且已經(jīng)形成一種習慣用法或語言形式。這類言語行為我們?nèi)粘=涣髦袘脧V泛,所以聽話人會很容易理解,一般不會造成交際失敗。
2.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要依靠語境和說話雙方的共知語言信息來推導,它更多地取決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處的語境。在這種言語行為中,人們所使用的間接言語行為句并不是間接言語行為的習慣表達方式,因而說話者的用意與其所使用的語句的字面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較不固定。如:
Teacher: Johnny,there is some chalk on the floor.
Johnny: Yes,there is,sir.
Teacher: well,can you pick it up ?
Johnny: Okay,sir.
在這個例子中,教師首先用一個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句子來暗示讓學生把地上的粉筆撿起來,但是學生并沒有領會老師的真正意圖。于是教師又用了一個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句子來更直接地表明意圖,這次學生理解了教師的目的。由此可見,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比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間接程度要大,聽話人必須作出正確的推理才能理解。
三、間接言語行為在日常交際中的使用動機
1.出于禮貌。塞爾認為在日常交流中人們使用間接言語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禮貌。無論是說話人提出的命令、要求,還是請求或者希望,都會對聽者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要求和限制。即說話者是為了使自己受益而使聽話人受損。故當說話人向聽話人提出請求時,語氣應當盡量委婉,要盡量遵守禮貌原則中的得體準則,即盡量少讓別人受損。
2.表示委婉拒絕時的面子需求。當說話人向聽話人提出的請求遭到拒絕時,為了顧全說話人的面子,聽話人往往會采用間接言語行為來進行委婉拒絕。例如說話人向聽話人借錢,聽話人由于種種原因不想借,此時他如果直接回答“不想借”或者“我沒錢”會顯得自己很小氣,不夠朋友,同時也會讓對方因為斷然遭到拒絕感到十分尷尬,所以此時說話人應當使用間接言語行為表達方式來保全雙方的面子,所以說話人可以選擇以下回答:A.我剛買了車,正在還貸款。B.閑錢都被親戚占用著。C.我的工資已經(jīng)壓了好幾個月。
雖然這些回答同樣表示拒絕,但相較于直接拒絕,這些間接言語行為以更加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聽話人的意圖。聽話人在這個過程中既做了有禮貌的拒絕又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雙方的面子。
3.日常用語的靈活性需要。間接言語行為,尤其是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使用已經(jīng)成為日常用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間接言外之力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固定在語言形式之中。在日常一些表達中采用間接言語行為要比采用直接言語行為更自然。例如:跟陌生人借用鋼筆時,我們很自然地會說:“請問能把筆借我用一下嗎?”我們很少會選擇說“我請求用一下你的鋼筆”。日常交際中的用語是十分靈活的,為了交際目的和交際情景需要,我們要很據(jù)實際選擇使用間接言語行為和直接言語行為。
4.表達說話人的感情或表示強調(diào)。間接言語行為的使用還可以引起說話人的警醒和思考。有時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是表達情感和引起他人注意的最好方法,所以有時說話人就會采用間接言語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見。“你有沒有想過這么做會給別人帶來多大麻煩?”這是一個反問句,可說話者并非在索要答案,而是在責問聽話人。這里間接言語行為的使用一方面表達了說話人的氣憤,另一方面也更能強調(diào)說話人對聽話人的否定態(tài)度。
四、結(jié)論
間接言語行為在日常交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為解釋語言形式和功能之間的不一致現(xiàn)象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jù)。而對間接言語行為使用動機的有效分析對于理解間接言語行為、使用間接言語行為進行成功交際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Britai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1983.
[2]彭增安.語用·修辭·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張韌堅.形式語用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