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珊
作為戰(zhàn)后歐美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后現代主義對文學藝術乃至社會文化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它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繼承和反叛,同時它進一步發(fā)展了現代主義極端的反傳統(tǒng)傾向,它不僅反現代主義藝術傳統(tǒng),甚至還反藝術本身,極盡破壞人們公認的思維方式、經驗方式和審美慣性之能事,這就是后現代主義。其基本特征一般包括:不確定性、零散性、非原則性、無我性、無深度性、卑瑣性、不可表現性以及反諷、種類混雜、狂歡、構成主義、內在性等?!昂蟋F代主義如同一個巨大的泥塘,圍繞著它的每個人都在奮力填土,一旦那圖落入坑底便不再能分辨是何人的作為”【1】。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思潮迅速地蔓延到各種文藝形式的領域之中,電影作為一種文藝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于是便有了“后現代主義電影”的出現?!昂蟋F代主義電影”指帶有能反映后現代社會時代特征的藝術風格的電影類型,這種藝術風格上是無中心的、無根據的、拼貼的、戲仿的、模擬的、多元主義的【2】。在狹義上,對應尹鴻的 “后現代主義文化”概念,“后現代主義電影”指對后現代社會的時代特征進行反映和反思的電影類型,它具有知識分子精英的懷疑氣質,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類解放的宏大敘事,也不再相信主體人的偉大神話,它是對崇高感、悲劇感、使命感的疏離和拆解。在具體的電影攝制上,它往往把這種思想氣質融入到電影的表現內容、反映視角、框架結構和鏡像語言上,這使得電影往往能顯出一種強烈的實驗性質和前衛(wèi)立場【3】。
《猜火車》是一部1996年黑色幽默電影,影片以表現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生活現狀為主,講述了癮君子馬克·瑞頓等一群問題少年的生活狀態(tài)。常人會選擇生活,選擇穩(wěn)定的工作,選擇家庭,而他們卻選擇違背社會規(guī)則與傳統(tǒng),選擇在毒品和放縱中墮落。
作為一部后現代主義題材的電影,《猜火車》 很好的詮釋了后現代主義所具有的特色。
首先,反諷、黑色幽默、戲訪是后現代主義的顯著特點。在影片中,這些后現代主義手法都被廣泛運用以此來傳達電影的主題。在影片開頭,主人公馬克和斯帕德就被商店保安追的四處逃竄。馬克邊跑,有關他生活片段的旁白和鏡頭也隨之展現在觀眾眼前?!斑x擇健康的生活”的旁白與他沉溺于吸食毒品的場景形成強烈反差;“選擇一所大房子”對照的是破爛、骯臟、空曠的房間。所有這些鮮明的對比都辛辣地諷刺了這群問題少年墮落的生活和價值觀。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蘇格蘭最臟的馬桶”。為了尋找兩粒丟失了的藥片,馬克搜遍了整個又臟又惡心的馬桶。這一可悲又荒謬的場景無疑是對這群癮君子墮落困境的嚴厲嘲諷。
其次,影片中出現了在后現代主義作品中經常涉及的像毒品、暴力、嬰兒猝死、性和犯罪這些爭議性話題。作為反傳統(tǒng)和反理性的象征,所有這些元素的激烈碰撞挑戰(zhàn)著讀者的視覺和接受能力,比如關于吸毒和性愛場面的細節(jié)描寫。與此同時,犯罪給影片增加了真正的刺激元素。面對一大筆毒資,馬克和他的朋友們陷入了友情,道德和利益的沖突之中,走向了暴力和背叛的道路。作為人類非理智的沖動,所有這些禁忌話題都沖擊了現代人類的理性生活方式,引導觀眾走向自我真實性【4】。
然后,多變和跳躍的敘述角度是后現代主義作品的又一典型特征。影片中,每一個角色都在以一種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的方式在敘述。比如,影片中的斯帕德把人都叫做“貓”,貝吉比是只叢林貓,而他自己是只家貓;病男孩常常在心里與蘇格蘭電影演員肖恩·康納利對話;馬克和大衛(wèi)用蘇格蘭式的英語口音與拼寫方式來敘述。而其他的旁白則是從第三人稱的角度用標準的英語來敘述不同角色的行為和思想。這種多角度的敘事方法使得觀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影片。
另外,在后現代主義的作品中,常常用蒙太奇,時空扭曲這些技巧來表現時空的跳躍和一種無秩序的場景。在這部影片中,通過經常切換拍攝角度,即蒙太奇手法來展現不同的場景、角色、情感和環(huán)境。馬克把自己鎖在一間空曠的房間里,在門上釘滿了木板條,做了大量充分的準備工作,下決心戒毒。然而,在詳細描述馬克所做的準備工作后,導演并沒有選擇描敘整個戒毒的過程。而是將鏡頭直接轉向空曠、雜亂不堪、滿地木板的房間場景,這一鏡頭告訴我們馬克戒毒失敗了?!坝捌兴蟹蔷€性的訴說結構,打亂了所有鏡頭的連續(xù)性和接合轉承,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5】。
同時,與浪漫主義不同的是,后現代主義常常通過對反英雄式角色的刻畫來表現作品的主題,反映社會現實。影片中的這一群問題少年在失敗和墮落中成長,是典型的反英雄式角色;盡管他們整天游手好閑,無知自大,我們卻無比的同情他們。這些問題少年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與主流的生活方式相沖突,因此他們被邊緣化了,被迫在骯臟和污穢中求生。這些反英雄們的墮落也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墮落與冷漠,質疑著傳統(tǒng)的價值觀、理想和信仰。
最后,影片還運用了后現代主義的開放式結局給觀眾們留下了想像、思考和自我評判的空間;用一種間接含蓄又富有啟發(fā)的方法傳達主題思想。從頭到尾,導演都把自己隱藏在攝像機后面,觀眾們很難發(fā)現導演自身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只是把整個事件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影片的標題實際上是在站臺等火車的旅客猜下一輛火車到站的時間和目的地以此來消磨時間的一種游戲名稱。此標題同樣也暗示著影片中主人公們的未知命運。在影片結束時,馬克對朋友們得背叛完全是出乎意料。他獨自消失并發(fā)誓要過上穩(wěn)定傳統(tǒng)的生活。然而,沒有人知道最后馬克是否能真正改過自新。也許,他擺脫了毒品過上了自己想過的理想生活;也許他又與另一幫問題少年陷入了更深的深淵。這也正是影片留給我們的懸念。
綜上所述,影片《猜火車》無論是從敘事角度,表現手法和思想主題上都清楚表現了后現代主義作品的特點,是一部典型的后現代主義影片。
參考文獻:
[1]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宋江波.后現代主義給予我們哪些啟發(fā)[J].大西北電影,1988(4):38.
[3]錢海毅.后現代主義電影初窺[J].大西北電影,1988(3):17.
[4]張衛(wèi).后現代的電影理論和新時期的電影創(chuàng)作[J].大西北電影,1988(9):24.
[5]陳犀禾.論影視批評的方法和類型[J].當代電影,200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