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圖案是伴隨楚文化的發(fā)展衍生出來的圖案,具有浪漫熱烈、自由輕快的造型特點。用曲線構造出來的幾何圖案十分生動浪漫,能給人以絕佳的視覺享受。本文對楚圖案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淺析了它對于當代藝術設計的影響,并對其設計應用方法做出了探究。
概述楚圖案的內涵
皮道堅曾夸贊楚藝術具有瑰麗流暢、情感外露的特色,其獨具的抽象形式美感,充分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它展現(xiàn)出的獨特藝術魅力令人著迷,不但體現(xiàn)出楚民族強大的藝術美感,還展現(xiàn)了他們豁達的生活觀,楚圖案的設計靈感或許就生發(fā)于他們旺盛的生命力中。楚民族從古至今都孜孜不倦地在文化藝術領域探索,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自由境界的向往,對宇宙意識的體會,都集中反映在了傳統(tǒng)楚圖案當中。
正是因為楚民族蘊含并發(fā)展了這樣的藝術審美意識,使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也將這樣的思想融匯在了圖案造型中,采用巧妙的布局和色彩,應用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和諧美好的圖案。楚圖案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建立在楚民族自由浪漫的情懷上,因為荊楚人在歷史長河中表現(xiàn)出極其浪漫主義特質的人文特性,也就奠定了楚圖案獨具一格的藝術美感。
楚團還通過紋飾展現(xiàn)出楚民族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不同的人看了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說它是怪異的、恢弘的,有的說它是自由的、和諧的;有的人說它是浪漫的、驚艷的……種種體驗都能在它身上找到,折射出楚民族的精神特質。用今天的審美眼光來看,楚圖案也極其靈動,能賦予人想象的空間,體現(xiàn)出民族氣質與生命的激情。那些蘊含有楚圖案元素的裝飾圖案,為漆器和絲綢這類藝術品增添了濃郁的楚文化藝術魅力。
楚圖案對當代藝術設計的具體影響
由于楚圖案蘊涵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體現(xiàn)了楚民族的文化精髓,展現(xiàn)了荊楚之地的人文特征,一旦將它應用在藝術設計中,能給人以充分的視覺藝術享受。不過,目前我國當代藝術設計當中,利用楚圖案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的情況還不多,至多能夠見到將傳統(tǒng)楚團運用在商品的特色包裝設計上。
第一,楚圖案強化了文化象征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天津津酒集團曾推出過一款“至尊扁鳳”酒,在這種酒的包裝設計當中借鑒了傳統(tǒng)楚圖案,使得“至尊扁鳳”的酒瓶設計不但融合了中國古瓷文化中扁鳳壺的造型,還選擇用黃色、紅色美化酒盒,選擇鳳鳥紋樣作為瓶身的裝飾圖案,賦予了這瓶酒獨特的楚文化風韻。
黃色和紅色原本就鮮亮醒目,又因為這兩種顏色是楚圖案的特征色彩,使其展現(xiàn)出獨特的楚地藝術特色,小范圍的使用金黃色襯托瓶身圖案的雍容華貴,使得我們熟知的鳳鳥形象更加突出奪目。鳳鳥采用昂首姿態(tài),自然流露出高貴之氣,展現(xiàn)出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獨特的圖案設計美感。這款酒的包裝設計如此與眾不同又極具辨識度,令顧客難以忘懷。
第二,獨特的紋飾圖案將民族風格融入到現(xiàn)代建筑中,彰顯出明確的建筑風格。在建筑裝飾工藝中,獨特的紋樣能展現(xiàn)建筑物的主要設計風格,只要能將裝飾紋樣應用的恰當,使其融入到整體建筑裝飾中,不但能體現(xiàn)出獨特的建筑風格,還能體現(xiàn)出民族地域特色。
例如荊州長江大橋就在建筑裝飾設計中應用到了傳統(tǒng)楚圖案的元素。這座大橋的橋頭堡頂設計有一對火紅的鳳凰,這一楚式紋樣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藝術設計對于楚圖案元素的合理利用,采用雕塑形式讓火鳳凰出現(xiàn)在大橋上,不但彰顯了荊州人民奮發(fā)向上的時代精神,也明確地強調了鳳鳥在楚地文化中的地位。事實上,楚式紋樣的應用不止如此,在某些空間設計和室內裝飾設計中,也可利用楚圖案的各種元素,展現(xiàn)其象征性,凸顯其文化特征。
第三,將時代特色與民族特色融合在一起,引領時代潮流。
在藝術設計中,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中心結合時代特色,能夠將兩種藝術元素融合在一起發(fā)揮出更大的藝術魅力,引領時代潮流。例如,2008年長城集團為了迎接奧運會推出了一款筆記本電腦,其外觀設計中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諸多藝術元素,使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黑色的外觀增加了這款筆記本電腦的神秘感,中央部分的裝飾帶上則繪制有抽象的金色的龍圖騰看,使其整體設計都富有中華古韻,紋飾的變化得益于在楚圖案元素中得到的靈感,構圖豐滿又極為靈動,讓產(chǎn)品的格調和品質立刻上升了一個層次。
結束語
楚圖案具有鮮明的楚民族文化特征,其豐富的圖形語言和構圖特征讓它被應用在現(xiàn)代藝術設計中變得可能。本文提出了研究方向和粗淺建議,希望能夠對當代藝術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tǒng)圖案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有關楚圖案的應用,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積累更多的經(jīng)驗,為藝術設計領域作出更多的貢獻。
(作者單位: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
作者簡介:劉曉曼(1986-),女,籍貫:遼寧沈陽,本科,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