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熟語是語言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沉淀,同時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從中德與“狗”有關(guān)的熟語出發(fā),通過比較兩種語言相關(guān)熟語中的“狗”的文化形象異同,旨在促進兩種文化和語言的交流。
關(guān)鍵詞:熟語;狗;文化形象;中德文化差異
語言被看成文化的載體,而熟語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反映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熟語中,有很大一部分與動物有關(guān)。這些熟語的出現(xiàn),繁榮了人類的語言,而且還豐富了人類文明的內(nèi)涵。在日常生活中,狗被人類馴化,其歷史悠久,因此,在中文和德語中,都存在著大量相關(guān)熟語。本文從中德有關(guān)“狗”的動物詞匯中挑出一些代表性的熟語進行分析,一方面希望為德語學習者呈現(xiàn)兩國文化的異同,另一方面也能為德語熟語學習提供一些幫助。
一、熟語以及其文化形象
熟語,作為人類語言發(fā)展的產(chǎn)物,它反映了人類對自然以及對自身的觀察和思考,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表達。在中文里“熟語”的定義是“語言中固定的詞組或句子,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慣用語、歇后語等”。在德語中,表示“熟語”的單詞為“Redensart”,它主要包括慣用語,諺語和格言等。簡要來說,熟語在意義上相對固定意義,在形式上可以是詞,可以是詞組,也可以是句子。
熟語的文化形象,是指該熟語在讀者心中所產(chǎn)生的反應和聯(lián)想,它受讀者自身經(jīng)歷和其所處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的影響,帶有鮮明的名族特色。
二、中德熟語有關(guān)“狗”的文化形象對比
狗作為在中國和德國都非常常見的動物,在兩國人們的心中都有其相似或者不同的文化形象。本文通過對兩國有關(guān)“狗”的熟語的分析,發(fā)現(xiàn)狗給人的文化形象,可以分為三種——貶義,中性和褒義。
(一)貶義的詞匯形象
在中文里,有關(guān)狗的熟語往往都是貶義的,在其形象上,給人的大多是卑賤低下的印象。這是因為在中國漫長農(nóng)耕的文化中,狗作為看護庭院的物件,并沒有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勞動工具,而其“哮貧不哮富”,對主人討好諂媚的行為深為中國人所不恥。在這種貶義的詞匯形象中,如果從“狗”所指代的角度看,對應熟語又可以劃分為兩類——用“狗”來比喻人,用“狗”單純地指動物狗本身。
以“狗”來比喻人的熟語,基本上是用來貶低人的,如表示一個人不高明,可以說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形容一個人狼狽不堪,可以用“落水狗”,“喪家之犬”;要是一個人仗勢欺人,勢利諂媚,我們則罵他“狗奴才”,說他是“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品行低劣的,可以用 “狗男女”;陋習難改的,人們罵“狗改不了吃屎”;嘲弄之意,形容人不知好歹,可以用“狗膽包天”……
同樣,用“狗”指動物狗本身的熟語,多是取其狗的地位卑微低下之意,拿狗的某些本性跟人相類比,表達一種諷刺和貶低。如“豬狗不如”,一個人的地位甚至比不上豬和狗,足見他的卑賤;又如“狗肉上不了正席”,取的是狗的低微,連作為的吃食都不能出現(xiàn)在宴席上,以暗喻某些人不能擔當大任。
在德語里,“狗”相對應的詞是“Hund”,因為德國文化受宗教影響很大,而《圣經(jīng)》中狗的形象又不好,所以在德語熟語中狗的形象大多具有強烈的負面色彩。比如從由名詞“Hund”演化而來的形容詞“hundisch”竟是“卑躬屈膝的”之意。
(二)褒義的詞匯形象
現(xiàn)今德語中,我們雖然能看到“Hunde ist unsere Freunde.”(狗是我們的朋友)這樣的句子,但是在德語熟語中,基本沒有表示褒義的詞匯。由于馬丁路德把《圣經(jīng)》翻譯成德語,其作品為德語書面語奠定了規(guī)范,被后人廣泛采用,因此《圣經(jīng)》對德語熟語有著深刻的影響。然而在《圣經(jīng)》中,狗被描述為邋遢而又墮落的形象。所以,熟語中幾乎難以找到褒揚狗的詞匯。
與之不同的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文里帶“狗”的熟語是有褒義形象的。比如十二生肖中,就有狗年的存在,因為其狗的忠誠和勤勞,傳統(tǒng)文化賦予狗一種吉祥的寓意,如“金狗旺財”和民間熟語“狗年生富,豬年生窮”,其中“狗”就是招財吉祥的形象。而“藏弓烹狗”,其中的“狗”,更指代的是“功臣”。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一些地區(qū),人們習慣給自己的孩子取帶有“狗”字的名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狗一樣成長,如“狗蛋”,“二狗”,“狗娃”等。在這里,狗的形象并不是用來對孩子地位的貶低,而是由于人們看到了狗生命力頑強,所以希望孩子也擁有像狗一樣強盛的生命力。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德兩種語言中有關(guān)“狗”的熟語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中德兩種不同的文化中,“狗”在熟語中的詞匯形象,有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差異。如都有表示卑賤的意思,但德語中的“狗”有“窮困潦倒”這樣一種形象,這在中文中鮮少能找到;而在中文里面,“狗”有表示吉祥的褒義形象,但在德語中卻沒有。
而在這些形象異同的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下人們對動物的共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不同文化在宗教信仰,民族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各自的特點。因此,在外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只有深層地了解了熟語的文化內(nèi)涵, 才能夠更好的掌握熟語和順利進行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唐未平,梁歡著.漢語熟語中“狗”的文化闡釋[J].語文學刊,2006(8)第68頁.
[2]陳忱,朱建華著.中德熟語中動物象征意義的比較[J].德國研究,2004(4)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