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當中國A股市場因為隔周新一輪IPO洪峰來襲而大幅震蕩近百點,最終以下挫69.62點報收,指數向關鍵的30天線逼近,上海的B股卻以一根光頭光腳的長陽,急升5.55%至455.44點,又一次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
這一天,幾乎所有的主板A股持有者市值都不同程度縮水,但如果同時持有B股,其市值的大幅飆升,多少可以對沖一些損失。我持有多時的4只B股均大漲5%以上,其中兩只一字封停。一直看好B股市場,可如此強勁的走勢還是出乎我意料。
說起來,我也算是中國證券市場第一代股民之一,家里最早用的那臺IBM電腦,便是股票開戶后券商無償贈送的。1992年B股鳴鑼開市,那時還僅限境外投資者開戶,我因與券商熟悉,也毫無懸念地開了B股賬戶。
當時,開戶的第一筆也是至今唯一一筆轉入的資金不過區(qū)區(qū)三四千美元,拿這些錢買過什么股票已記不清。印象較深的是,曾經在0.10美元買過當時的二紡B(現已重組改名為市北B),后來該股漲到1.10美元,不知為什么沒拋,直到回落至六毛多才走的。
作為人民幣特種股票市場,B股的畸形制度設計,導致其從一開始就以怪胎面目現身。明明是境內股票,卻以境外貨幣計價;明明在境內發(fā)行上市,卻只許境外人士買賣交易。后來雖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可由于市場容量太小,交易長期不活躍,大資金無法騰挪,小資金食之無味,更由于融資功能衰退,B股終究難逃邊緣化的下場。
去年以來,滬深A股風云突變,當許多人還沒從熊市思維中走出來時,市場已以狂飆突進的方式連創(chuàng)新高,到了今年,成交更屢創(chuàng)全球證券市場從未有過的天量。一場以中國資本市場革故鼎新為動因的牛市大潮風起云涌,背負經濟下行重壓的政府,急需一個長牛的股市來化解金融困局和信貸危機,為產業(yè)轉型升級,托底經濟回落,提振民心士氣,為龐大產能的最終國際融通轉移,為人民幣國際化打開無障礙通道。
A股快速凌厲的急劇飆升,使得B股的嚴重折價顯得愈加不合理。以中毅達B為例,在這次B股大幅上漲前,股價長期在0.30美元徘徊,其A股在重組后,股價直奔15元,本應享受同股同權的A、B股,兩市價差達五六倍之多,經過長途奔襲的中毅達B,如今股價已突破1美元,與A股相比依然打了5折還多。這種情況幾乎所有B股都不同程度存在。B股的整體性嚴重低估,使之成為中國證券市場最后一塊價值洼地。
另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的徹底變革,正在順理成章地把B股推向歷史的風口。時至今日,曾經困擾證券市場的內部職工股、法人股、股權分置等老大難問題都早已解決,更大手筆的滬港通、港股通、深港通乃至滬臺通,以及注冊制、新三板、信貸證券化、利率市場化等已經或正在實施和醞釀中,人民幣在資本項下的自由兌換也呼之欲出。
這樣一種局面,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于盡快解決B股歷史遺留問題的預期。中國股市既然可以一掃七年熊市頹勢,也應該以壯士斷腕的魄力和長袖善舞的智慧,從容清除資本市場前行中的最后一塊路障。
B股變局迫近,難題破解在即。鼙鼓聲聲之下,各路專家高手紛紛出招解盤。建言AB股合并有之;呼吁B股整體退市有之;獻計對境內機構投資者開放B股市場,發(fā)行B股基金,吸引藍籌股公司到B股市場融資有之。重要的不是方案迭出暗流涌動,而是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活力四射,正在倒逼B股遺留問題的徹底解決。不管最終出路如何,結束B股長期懸而未決的尷尬窘境已進入倒計時。
與A股的龐大體量相比,B股僅是一個迷你袖珍市場,B股的進退存廢,對全局的擾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民間思想越活躍,進入B股市場的資金越踴躍,就越為管理層順利解決B股問題提供可能。此前東電B股轉A之后,并沒有出現人們擔心的那些破事,相反所有B股股東都獲利,形成了皆大歡喜的局面,表明當下抓緊解決B股確已水到渠成,時機成熟。關鍵在于該出手時要出手,不要讓煮熟的鴨子再飛了。
經過4月中旬B股集體封板后的短暫調整,從5月8日到我寫此文時的5月20日,B股已拉9連陽,K線呈現多頭發(fā)散的上攻形態(tài),并伴隨成交量漸次放大,指數從391.81漲到最高時的493.79,漲幅高達26%,完全可以媲美創(chuàng)業(yè)板的走勢。
顯然,市場正以其精彩紛呈的上揚,回應著投資者對B股改革的強烈訴求。B股的此番躁動能否以一個圓滿的結局收場?說實話,現在尚難下判斷。但可以相信,隨著中國A股的不斷向好,久經浮沉興衰歷練的B股,一定會給人們帶來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