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貞
內容摘要: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如何?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哪些發(fā)展?目前,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評價仍然以紙筆考試為主。雖然這種評價方式存在著種種弊病,但是現在確實也沒有一種完美的替代方案。我們教學一線的語文老師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呢?那就是對紙筆考試不回避,不抱怨,而是順勢而行,不斷地改進紙筆檢測內涵。
關鍵詞:語文 教學 心得
一.“破”形“立”趣
建構主義思想認為:教學決不是教師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課堂教學如此,學習評價也是如此。通過學習評價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讓他們在評價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對于下一階段的學習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我們需要打破這一張僵化的臉,為他涂抹一些色彩,就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點燃他們的熱情,化“被檢測”為躍躍欲試,引起對成功的渴望。
比如我設計了一張檢測卷,開頭是一張入關門票的形式,“智闖語文關”的主題,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充滿著新奇與誘惑。導語部分“時代需要勇士,時代呼喚英雄,讓我們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吧!來吧,勇士們,簽下你獨一無二的大名,挑戰(zhàn)開始!”充滿激勵性的語言,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挑戰(zhàn)的欲望。整個檢測卷包括入關、字詞關、句子關、口語關、閱讀關、作文關到最后的收關,同氣連枝,渾然一體,能極大地激發(fā)孩子“醉里挑燈看劍”的壯志情懷。未成曲調先有情,大概便是如此。
二.“破”僵“立”活
我們語文老師在批改練習時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嘆:唉,太難改了!如果像數學那樣答案是唯一的就好了。但是事實上,在很多的語文檢測中,一道試題的答案也許五花八門,但其核心的內容卻常常是僵化的。僵化的試題,含有很高的運氣成分在里頭,極大地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后現代主義給我們課堂教學評價提供的新視野是:每個學習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學不能以絕對統(tǒng)一的尺度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fā)展程度,要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一定的空間。我們的教學不能把學習者視為單純的知識熱愛者,而更應看作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發(fā)現者。因此,在試題的規(guī)劃上,多一些“活性因子”,使學生能夠自由發(fā)揮,才有可能真正地檢測出他的語文素養(yǎng)。
在練習中,我也設置了很多的“活態(tài)”題,比如字詞關中的“我發(fā)現第二行的每組詞都是 ?,我也會寫一個這樣的詞語: ”,“闖到這一關,對自己的表現還滿意嗎?請用一個成語來概括一下自己的表現(或勉勵自己): ?”等等。這樣的習題,沒有固定的標準,孩子有更為自由廣闊的答題空間,從而真實地體現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三.“破”距“立”情
語文是什么?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這是因為語文與孩子們之間是有縫隙,有距離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如何會走近語文,愛上語文呢?
語文是什么?我個人認為:語文就是生活。與人聊天交流,是語文;我們上網瀏覽新聞,搜集信息也是語文;走過大街小巷,那些大小形態(tài)各異的招牌是語文。所以,語文習題的設置應該從孩子們的生活需要出發(fā)。
我設計的測試卷在“入關”處設置了這樣的題目:
我們已經快走完了六年的小學生涯?!傲痹谖覈膫鹘y(tǒng)文化中意義非凡,比如平時上課要“眼觀六路, ? ?”;在做題時,希望你能“ ? ?,斬六將”,讀完例題,“ ? 六問”,碰到難題千萬不要“六神 ?”;當然也不可“
六耗”,現在,我們開始吧!
這樣把測試與提醒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富有濃濃的人情味。
“五水共治”是最近各屆媒體都在宣傳的話題。這一道題融入了時事的元素,讓語文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再如在閱讀題的選擇上,《凡卡》和《明天我們畢業(yè)》兩個片段雖然內容不同,但同樣都在無聲地傳遞著珍惜現在,好好努力的思想。這與六年級的孩子即將畢業(yè)是相匹配的。這樣的試題,把語文的檢測和孩子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更容易激發(fā)孩子們對語文的熱愛之情。
以上就是我對于小學語文學習評價的一點粗淺認識。
在一次次破中,求得一次次語文檢測的安身立命,是我所追尋的目標。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語文檢測是無壓力而有趣的,是無呆板而有活力的,同時,它也是無間距而飽含情意的,這就是我的語文夢。
(作者單位:浙江金華市婺城區(qū)東市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