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一、今宵剩把銀釭照
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80頁注釋(8)“剩(jin)把”:盡管拿著?!笆!蓖氨M”,盡管。今按:把“?!庇枮椤氨M”,肇始于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其曰:勝,甚辭,猶真也;盡也;頗也;多也。勝字亦作剩。司空圖《白菊》詩“黃鸝囀后誰同聽,白菊開時且勝過?!眲龠^,猶云盡過也。歐陽修《蝶戀花》詞:“老去風情應不到,憑君剩把芳尊倒?!笔0?,盡把也。晏幾道《鷓鴣天》詞:“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绷x同上。以上三例中的“?!弊郑瑥埾嗑枮椤氨M”,這似乎也講得通,但是,如果把這三處的“剩”(勝)解釋為“多”、“頻”,上下文語意呼應更緊湊?!笆!睘椤岸唷?、“頻”義的例子在唐宋詩文中不勝枚舉,我利用網(wǎng)上的電腦檢索系統(tǒng)檢索“?!弊?,在《全唐詩》中得例111處,在《全宋詩》中得620例,在《全宋詞》中得230例,茲舉這三種書中義項為“多”、“頻”的語例如下:
不少語例為對文結構,“剩”與“多”對舉,其義亦為“多”,如《全唐詩》卷二十九“剩結茱萸枝,多擘秋蓮的。獨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全唐詩》卷四百四十一“戀水多臨坐,辭花剩繞行。最憐新岸柳,手種未全成。”《全宋詞》卷二方岳“君莫笑、閑忙棋得勢。也莫笑、浮湛魚得計。胸次老,雪崔嵬。付老夫、小小鸕鶿杓,盡諸公、袞袞鳳凰臺。且容儂,多種竹,剩栽梅?!?/p>
其次,與“多”意思相近的詞對舉,也是“多”、“頻”、“全”、“都”、“盡”等義。如:《全唐詩》卷二百“晚歲宦情薄,行軍歡宴疏。相逢剩取醉,身外盡空虛。”《全宋詞》卷二辛棄疾“壽酒同斟喜有余。朱顏卻對白髭須。兩人百歲恰乘除。婚嫁剩添兒女拜,平安頻拆外家書。年年堂上壽星圖?!?/p>
再次,是與“多”相反的詞對舉,也是“多”、“頻”義,如:《全宋詞》卷一柳永“慣憐惜。饒心性,鎮(zhèn)厭厭多病,柳腰花態(tài)嬌無力。早是乍清減,別后忍教愁寂。記取盟言,少孜煎、剩好將息。遇佳景、臨風對月,事須時恁相憶?!薄度卧~》卷六陳造“空想像,剩驚嗟。夢云從此漫天涯。二年得趁花前約,潘鬢緣愁恐更華?!?/p>
“?!敝畣斡?,其義“多”、“頻”等義者,唐宋詩詞中其例甚多:
《全唐詩》卷一百九十九“為君取醉酒剩沽。醉爭酒盞相喧呼,忽憶咸陽舊酒徒?!本矶倭惆恕皠e恨雙溪急,留歡五馬遲?;刂塾成硯Z,未遠剩相思。”
《全宋詞》有:《全宋詞》卷一柳永“閻羅大伯曾教來,道人生、但不須煩惱。遇良辰,當美景,追歡買笑。?;钊“偈辏豁P好。若限滿、鬼使來追,待倩個、掩通著到?!标淌狻皹非锾?。晚荷花綴露珠圓。風日好,數(shù)行新雁貼寒煙。銀簧調脆管,瓊柱撥清弦。捧觥船。一聲聲、齊唱太平年。人生百歲,離別易,會逢難。無事日,剩呼賓友啟芳筵。星霜催綠鬢,風露損朱顏。惜清歡。又何妨、沈醉玉尊前”。
排比用例是訓詁常用的方法,從眾多的用例中提取意義,是邏輯上的歸納法。有了充足的材料,采用正確的方法加以歸納,這樣提取出的義項,就可以相對準確些。《全宋詞》卷二郭應祥有“剩把燭花高照,頻教舞袖輕翻。笛聲幽咽鼓聲喧,卻恨更籌苦短?!薄笆0褷T花高照”句式和意象與“今宵剩把銀釭照”一句幾乎如出一轍,“?!薄邦l”對舉,意思也相同,可謂鐵證。
其實,“?!钡摹岸唷薄邦l”等義不僅可以通過排比語例歸納得出,而且也可通過探求語源找到確切的解釋?!稄V韻·證韻》:“剩,剩長也。”東西有了“多余”,當然也就有了“多”的意思。本來,張相把“今宵剩把銀釭照”的“?!庇枮椤氨M”并無大錯,但是《唐詩宋詞選讀》的編者們說“剩”同“盡(jin)”,把“?!弊x作“jin”,講成是“盡”的通假字或古今字,那就大錯特錯了。
二、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教材80頁注5“舞低楊柳樓心月”:舞腰越彎越低,使她感到掛在柳梢、照到樓中的的月兒也隨著下沉。注6“歌盡桃花扇底風”:歌喉越來越高而急促,使她覺得拿在手中的桃花扇也跟不上那快速的節(jié)拍。這樣的注釋驢頭不對馬嘴,讓人啼笑皆非。其實,“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兩句緊承上面的宴會描寫,以工整精巧的對句描繪歌舞盛況?!拔璧蜅盍鴺切脑隆保庵^掛在柳梢、照亮樓心的明月在酣舞中漸漸沉落;“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吳世昌先生認為,桃花扇,是歌舞所用團扇,一面畫有桃花,另一面即書曲牌名目,征歌者就目點唱,歌女依點倚聲。善歌或美色者客所競賞,歌盡扇上曲名矣。風,既指自然界的風,也雙關《國風》之“風”。因此,這句的意思是:歌女已經(jīng)唱完扇上所列的歌曲。這樣的說法,很有道理。這兩句巧妙地寫出了縱歌狂舞,通宵達旦,整個宴會熱烈而歡樂的氛圍。
三、除非問取黃鸝
教材80頁注3“喚取”:呼喚。取,語助詞,猶“著”。下闋“問取”的“取”與此相同。注4“問取黃鸝”:向黃鸝打聽。黃鸝隨春而來,應知其去向,故要向黃鸝打聽。問取,詢問、打聽。這樣的注釋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既然說“取”是語助詞,猶“著”,那“喚取”、“問取”就該譯作“喚著”、“問著”,而不能譯成“呼喚”、“詢問”和“打聽”了。按:這條注釋的前半段話,其實是抄自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但是沒有抄完整?!对娫~曲語辭匯釋》“取”字條目下說:“取,語助詞,猶著也;得也。”張相的《詩詞曲語辭匯釋》初版于50年代初,對于俗語詞的研究,有著篳路藍縷之功。但是囿于種種局限,這本書未能達到盡善盡美。僅就“取”字來說,顧學頡、王學奇在《元曲釋詞》里認為,“取”,隨文見義,這就比張相的結論更合理更準確,而王云路的《中古詩歌附加式雙音詞舉例》一文,更是從理論高度歸納和完善了中古詩歌附加式雙音詞的一般規(guī)律,她指出:六朝時期“取”在單音節(jié)動詞之后是有實義的,應視為平列結構。后來,這一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取”可以與眾多的單音節(jié)動詞相結合,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因而表義成分越來越小,表音功用日益明顯,逐步虛化為附加成分。
★作者單位:江蘇泰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