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眾所周知,雷雨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也是飛行中永遠不能回避的風險。在中國的南方,雷雨往往會伴隨我們數(shù)月。因此,如何消除雷雨對飛行安全的危害,是每一位飛行員的必修課。雷雨雖然非??膳?,但并不是不可戰(zhàn)勝的。在此,本文作者和大家分享自己在雷雨季節(jié)飛行的一點心得。
“穩(wěn)”字是解決飛行中所有問題的先決條件,當然也非常適用于雷雨繞飛。在我看來,雷雨繞飛就像解答一道極具邏輯的數(shù)學題一樣,有的簡單,有的復雜。但無論簡單或是復雜,都存在著最終解決的辦法。
因此在面對雷雨時,首先要讓自己平心靜氣,從而才能細細觀察。例如起飛前,若知道前方有雷雨(往往空管會有溫馨提醒),我們可以先不起飛,打開雷達,觀察離港航路上是否有雷雨,選擇好合適的飛行路線。然后再和管制溝通,確定好最后的行動方案,果斷實施。若方案被空管否定,不如先退出跑道等一等,或者尋找其他可以替代的方案。起飛和落地是飛行員最為忙碌的時候(傳說中的“危險13分鐘”),如果我們能把空中的問題在地面基本解決好了,單位時間內(nèi)的工作量自然就會明顯下降,從而告別手忙腳亂。
在空中繞飛也一樣,首先要養(yǎng)成進云即開雷達的好習慣,同時還要準備一套備用方案,以備不時之需。在下降落地的過程中若有雷雨存在,則需要更好的機組資源管理,因為除了繞飛雷雨,我們還需要考慮地形和下降剖面的規(guī)劃,如果只記得繞飛而忘記其他方面,后果也會不堪設想。
“準”字是雷雨繞飛是否有效的前提。要想準確,首先要明白雷雨的性質(zhì)和危害,同時還要會熟練得使用機載氣象雷達。一個簡化的雷雨發(fā)展過程,就是生成——成熟——消散三個階段,其中成熟和消散階段往往危險較大。它主要包括嚴重顛簸、雷擊/電擊、冰雹、下沖氣流等。
在碰到成熟和消散階段的雷雨,避開就是首選了。如何更好地避開雷雨呢,這就是機載氣象雷達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隨著氣象雷達的更新?lián)Q代,大部分飛機使用的雷達都具備自動和人工兩種功能。自動雷達往往天線低,回波強,為雷雨繞飛留下了操作的空間;而人工雷達可以手動選擇天線角度和回波強度,二者往往可以結(jié)合使用。
在遠距離時,首先使用手動雷達來分析不同高度的雷雨含水量以及輪廓,從而確定雷雨的強度和風險存在的位置,并找出合適的初始繞飛路線。飛近以后,可以使用自動位,在原先制定路線上找到相對更加穩(wěn)妥的路線,從而完成準確繞飛。例如,在航路上觀察到前方有一大排范圍很廣的雷雨天氣,可以在距離80~100海里的時候使用人工方式(可以有效濾掉地形回波),觀察雷雨的輪廓和含水量。如果水量充足時會顯示紅色,而真正的強雷雨不但是紅色,輪廓還會十分清晰,如果邊界分明,是一定要遠遠繞著走的。通過仔細觀察從而找出哪些區(qū)域是強雷雨,哪些只是水汽,確定大概的行動路線。在離雷雨較近時,應改為自動雷達模式,在原有的路線上繼續(xù)尋找相對薄弱的地方飛行,從而避開真正的雷雨和危險天氣,完成繞飛。
另外,空中的情報也能給飛行員帶來一些參考,例如前機如何繞飛,管制員的雷達反饋等等。因此,掌握相關(guān)的知識,結(jié)合所有可用的資源,才是找到雷雨繞飛準確路線的鑰匙。
在我剛開始學習飛行時,教員就告訴我,“保守”在飛行界并不是貶義詞。因為遇到問題時,選擇相對保守的方案,往往會加大安全裕度。雷雨繞飛也是一樣的。碰到雷雨時,無論哪個階段,可繞可不繞的要繞,可近可遠的要適當遠,上下風邊選擇上風邊。這往往是飛行員在略感疲勞時,或是把握不準時的最佳方案。
同樣的一塊雷雨,每位飛行員繞飛的方案也不盡相同。有的可能從左邊走,有的可能從右邊走,有的可能繞10海里,有的卻繞到了40海里。這不但是受到不同高度雷雨的范圍不同,以及公司政策不同的影響,同時也體現(xiàn)了飛行員之間不同的認知。同時,民航局和航空公司所制定的手冊都是一種規(guī)范,它既是一種制約,也是一種保護。因此,按章飛行是飛行員對自己最大的安全保障。翻看每一個航空公司的運行手冊,其對雷雨繞飛的間隔要求往往都是非常充足,并留有不小的裕度。因此只要做到按章辦事,風險自然會遠離你。
上面講的都是如何繞飛雷雨,其實更重要的是,在雷雨繞飛時飛行員不能忘記了其他更重要的東西,如飛行諸元、地形等,當然還有你的旅客。因此,在雷雨繞飛時,考慮全面就是最重要的。調(diào)動整個機組(包括乘務組),各司其職,合理分工,才能更好地保障飛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