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 張菊蘭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發(fā)展和受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微課程已成為了新環(huán)境下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的重要學習資源,本文以傳播學理論為依據(jù),從傳播源、傳播內容、傳播環(huán)境、受眾等幾個方面分析影響鳳凰微課程傳播效果的因素,并從傳播學角度提出建設性的發(fā)展策略。
關鍵詞:鳳凰微課程;因素;傳播效果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7-0123-02
隨著以共享為理念的開放教育迅速發(fā)展,“微”教學模式逐步興起,信息傳播的形式變得更加碎片化,人們接受的信息單位越來越小。鳳凰微課程這個學習平臺恰巧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xiàn)的信息整合與傳播的工具。本文在理解微課程發(fā)展歷史、基本定義和特征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鳳凰微課程當前的傳播現(xiàn)狀,并發(fā)現(xiàn)鳳凰微課程這個在線學習平臺目前存在的部分問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鳳凰微課程概述
(一)鳳凰微課程的發(fā)展
“微課程”,追本溯源是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和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Kee教授提出學生需掌握核心部分概念來應對學科知識與交叉學科的快速增長融合。
2011年4月,我國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網(wǎng)絡中心的胡鐵生在當前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利用率普遍低的情況下,首先提出了以微視頻為中心的新式教學資源——“微課程”。短短1個月時間內,就有老師上傳“微課”作品1700份,點擊率高達5萬人次。微課的出現(xiàn)“引爆”了佛山淘課熱。
2012年12月28日,華南師范大學與鳳凰衛(wèi)視聯(lián)合發(fā)布“鳳凰微課”移動學習客戶端,將微課內容從課堂擴展到各行業(yè)公開課、教師培訓、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領域,滿足大眾學習的各種需求。至此,微課迅速地完成了至社會大眾的覆蓋。
(二)鳳凰微課程的定義
微課程(Micro-lecture)這個名詞的真正提出者是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Penrose開創(chuàng)的聲名遠揚的“一分鐘的微課程”,其中心思想是在教學過程中展開一種聚焦性的學習。
基于對微課程的歷史和資料的總結,本文認為,傳播學角度的微課程即傳播內容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微視頻,且時長在5~8分鐘,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由一線教師獨立自主制作的集中針對某一教學問題,把傳播目標和傳播內容緊密結合起來的微小課程。微課程可以支持翻轉課堂學習、移動學習、在線學習、碎片化學習等新型的學習方式,它不僅可以為教師所需所用,更要適用于包括受眾在內的學習者的學習需要。
(三)鳳凰微課程的意義
微課程的產(chǎn)生主要是基于現(xiàn)實的教育傳播環(huán)境,為了實現(xiàn)教育傳播資源共享,并且從現(xiàn)今教育受眾特點分析的角度上出發(fā)而發(fā)展起來的新型教育傳播課程,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傳播的單向性,受眾也有了自主的權利。
二、影響鳳凰微課程傳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傳播效果是指受傳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等方面的變化[1]。鳳凰微課程的傳播效果即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從鳳凰微課程信息的傳播發(fā)生到受眾信息接收的分析入手,是鳳凰微課程傳遞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對受眾所產(chǎn)生的影響程度。傳播效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以下從傳播源、傳播內容、傳播環(huán)境、受眾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鳳凰微課程的傳播源分析
鳳凰微課程的傳播源指的是發(fā)布微課程的技術人員、發(fā)開者、講課教師等。作為傳播的主體,傳播者決定了傳播的方式、傳播的內容、傳播的范圍等重要因素,掌握了傳播的主動權。因此,傳播者的自我特點也會對傳播效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1.傳播源的可信性、權威性。從信息的傳播過程看,同一信息內容,可信度高的傳播者所傳播的內容比可信度低的人傳播的內容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受眾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考慮的是信息源的可信性。這包括兩個因素:傳播者的信譽和專業(yè)的權威性?;舴蛱m等人的“可信性效果”的實證研究證明了,樹立良好的形象是爭取受眾的前提條件。而專業(yè)權威性主要指的是,傳播者的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教育理論的完整性、知識傳播的技巧等;2.傳播源的教學設計能力。由于鳳凰微課程時長限制,因此微課程需設計者具備一定的組織、安排課件內容的能力,在短時間內,融合其他課程、體現(xiàn)教學重點、運用教育技術策略、將“精”的課程傳達給受眾。
(二)鳳凰微課程的傳播內容分析
微課程以微型教學視頻為核心,包含了相關的教學內容 如“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微反思”及“微評論”等,從而形成一個緊密的教學實踐活動,而且微課程的內容包羅萬象。鳳凰微課程主要是以教學視頻演示為主要方式,圍繞各學科要點、習題例題、疑點難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有機結合體[2]。因此微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對簡單,教學內容含量小,知識點凝練,具有吸引受眾的特點。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也運用了先進的傳播技術,達到了視聽完美結合的效果。微課程視頻時間一般在十分鐘以內,考慮到受眾的特點,恰好能短時間內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引發(fā)思考。在傳播技術上,微課程的容量一般在20Mb大小,便于在網(wǎng)絡中傳播和下載,教師和學習者可以在線觀看或者下載到各種數(shù)碼設備實現(xiàn)自主的學習,實現(xiàn)了傳播渠道的多樣化。
(三)鳳凰微課程的傳播環(huán)境分析
傳播環(huán)境是指存在于傳播活動周圍的特有的情況和條件的總和。傳播必然要依賴一定的環(huán)境來進行,或者說,它必然要以某種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環(huán)境之中[3]。鳳凰微課程是基于網(wǎng)絡的傳播環(huán)境,具有與傳統(tǒng)課堂不同的傳播環(huán)境,所以其傳播環(huán)境是復雜的。1.自主化的學習環(huán)境。鳳凰微課程學習內容的選擇是學生自主化的,輔助以其他學習方式,學生可根據(jù)自我的需要選擇需要的課程,擴展視野。相比看書做習題等,有了視覺的刺激,更容易促進學習過程;2.主題式的學習環(huán)境。鳳凰微課程的課時短、主題突出,可使受眾在短時間內掌握一個問題的解答。
(四)鳳凰微課程的傳播受眾分析
與傳統(tǒng)教學視頻更注重教師的“教” 相比,微課程的教學設計不單注重教師的“教”,同時也注重學習者的“學”,實現(xiàn)了一對多的發(fā)散型的網(wǎng)絡傳播模式。受眾的注意力有限。在鳳凰微課程上小學生的微課程時長偏小于中學生的,其中超過10分鐘的微課程大多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學習內容。一般來說,小學生年齡小,保持注意力的時間不長,因而在制作微課程時盡可能新穎,吸引注意力,時間短;而初中生和高中生所觀看的微課程由于學習內容難度的問題在時間上則相對長些。因此,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微課程的時長要求也不盡相同,同時微課程由文字、畫面、音樂組合,有一定的趣味性,讓受眾可以輕松的學習。
三、鳳凰微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通過以上對影響鳳凰微課程傳播效果的因素分析,以下從傳播學角度分析鳳凰微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一)傳播內容的質量有待提高
微課程存在的一個傳播技術問題就是微課程視頻的拍攝質量不高,這可能是因為視頻在拍攝或錄制過程對傳播技術不熟練造成的。鳳凰微課程的核心內容是微視頻以及利用微視頻進行的互動的網(wǎng)絡移動學習、在線學習和遠程學習。因此,微視頻的拍攝、制作以及編輯技術又都制約著微視頻的質量。此外,鳳凰微課程可以單獨開展一個微課程制作的培訓版塊,讓教師把握更多的微視頻制作的規(guī)劃和建設的策略、方法等。
(二)學習者的交互性較差
雖然鳳凰微課程的點擊量超過6萬人次,但跟帖量卻是寥寥無幾,也就是說傳者在完成錄課上傳之后,未能與受傳者進行適當?shù)幕咏涣?,缺少信息的及時反饋。微課程的實施需要有微學習環(huán)境的互動傳播和學習方式的設計,如鳳凰微課程可以增強微視頻的及時反饋和點評功能,增加信息的雙向交流,設計微課程應用過程中的教師反思、用戶評論和學習反饋等環(huán)節(jié)板塊,讓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性更強[4]。此外,教師錄制的微課程也可以適當靈活多樣地提問,鳳凰微課程還可以在每節(jié)微視頻下設置學習者專屬的討論小組,為學習者提供相互信息交流的平臺,而教師也能了解學習者的知識掌握程度,并給學習者相應的評價和反饋。
(三)知識講解缺乏整體設計
傳者要多從學習者的角度了解其心理需要和學習習慣,設計出能吸引學習者學習興趣的微課程,隨之提高的也有鳳凰微課程的質量,讓學習者有更高的積極性。微課程的整體設計也需要集體的智慧,鳳凰微課程設立的平臺可以在微課程設計過程中,對于出現(xiàn)的教學問題進行集體討論。
(四)推廣力度尚需增強
近年來微課程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在國內越來越廣為人知,教育研究者積極地對其進行梳理和探索,而獨立錄制并上傳到鳳凰微課程平臺的微課程視頻資源也越來越多。由此可知,鳳凰微課程這個學習平臺急需推廣出去,讓更多的教師和學習者了解它,使用它。因而,鳳凰微課程作為新時代下學習者進行個性化、自主化學習的有效資源,它可以依托中國微課網(wǎng)、翼學網(wǎng)等已經(jīng)擁有一定群眾基礎的教育傳播網(wǎng)站,設置友情超鏈接方便學習者進入鳳凰微課程。利用知名教育家或是教育學者撰寫軟文并發(fā)布到他們的博客等社交網(wǎng)絡平臺上,讓鳳凰微課程為更多的教師、家長所熟悉。
鳳凰微課程在微課程領域剛剛嶄露頭角,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學平臺,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它的成長必將會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相信在鳳凰微課傳播者的努力下,使受傳者在知識、能力和行為表現(xiàn)等方面向著鳳凰微課傳播者預定的要求發(fā)展變化,并將更廣泛為師生所運用。
參考文獻:
[1] 吳向寧,閆升.影響學校體育教學中健康教育知識傳播效果的因素分析[J].武漢職業(yè)技術學報,2002(2).
[2]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關于舉行第四屆全國“教學中的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優(yōu)秀教學案例征集評審活動之微課大賽的通知[EB/OL].www.cnweike.cn,2013-03-14.
[3] 傳播環(huán)境[EB/OL].http://student.zjzk.cn/course_ware/diffuse/anli/ wtjd45.html.
[4] 胡鐵生.中學生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徹[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