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雨
摘要:反排苗族木鼓舞是一種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節(jié)。其歷史淵源久遠,歷史豐富,是由反排苗寨歷代每7年一屆傳承下來的,現已有45輩人,超過將近一千多年的歷史。從此,木鼓便成為苗族人民的一個精神支柱,聯系人們心靈的紐帶。隨著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不斷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反排木鼓舞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甚至處于設危狀態(tài)。所以,應該極力保護其文化的原始風格性,以及傳承其未來文化底蘊和藝術本身的價值。
關鍵詞:保護:發(fā)展:以舞傳情:傳承:粗獷豪邁
對丁苗族人民來說,木鼓舞是苗族文化活動的活化石,更是整個苗族贊揚的載體。但南丁受歷史的影響,有些村寨基本已經失傳,現在僅存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東木鼓舞兩大種類,現在影響較為廣泛的是反排木鼓舞。在為數不多的各村寨當中,仍保持以反排木鼓舞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牛態(tài)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命脈。因此,我們在保護的同時,實際上是在保護和維系我們民族文化的內涵底蘊和精神家同。它一旦消失或滅亡,就不可能可以再進行恢復或再牛。建立其保護意識,發(fā)展其內涵,傳承其文化。
l 反排木鼓舞所面臨的危機
1.1 作為祭祀性舞蹈的影響
反排木鼓舞是一個祭祀性的舞蹈,與祭鼓節(jié)相牛相伴。盡管這樣,它曾近被視為“四舊”而禁止表演,另外許多老藝人已作古,現在掌握完整的鼓點和跳法的人數有限,原牛態(tài)的鼓點及跳法技藝已處邊緣化。越來越少的人可以了解反排木鼓舞的深層宗教文化及、精神境界。
1.2 外來文化的影響
由丁現代交通、通訊、媒體的發(fā)展和影視宣傳的普及,苗寨青年都因各種原因常年在外,也就只有長期居住在苗寨的老一輩保留著原始習俗文化。全部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苗族青年的身上,但并不能保證他們都對其文化有充分的探究興趣。原有的民族文化開始喪失和異化,在主觀上逐漸失去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卑意識,因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從心理和行為上處丁被動狀態(tài),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瀕臨滅絕。
1.3 經濟壓力的影響
過去作為稻耕生產自給自足的族人,進入現代社會后,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滯后,迫使許多苗寨青年為了牛存而外出務工,帶著以反排木鼓舞到全國各地演出,為追求舞臺藝術效果,增加經濟收入,把具有原始苗族特色的反排木鼓舞改造得面日全非,使那些充滿民族氣息的木鼓舞文化都加以改動、簡化。導致最后的結果就是大眾會都把這些舞蹈歸結于再普通不過的娛樂性舞蹈。
2 保護其藝術內涵
自古以來,反排木鼓舞在反排村世代相襲。反排木鼓舞以鼓導舞,鼓點就是舞之音樂,鼓于就是舞蹈之核心,舞隨鼓點變化。在舞蹈的時候,頭,于、腳開合度大,整個舞蹈動作約模仿蟲、烏、魚、獸、禽的動作,變化時動作粗獷豪邁、靈巧活潑。
2.1 融合血緣,凝聚氏族精神
從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和《祭鼓詞》中可知,木鼓對丁苗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樂器,而是“祖靈棲身之所”、一個血緣家庭的紐帶與象征。因此,苗族人民借祭來強化血緣、家族觀念,維護氏族團結、凝聚氏族精神,增強氏族的力量。
2.2 承載歷史,熏陶后代
反排木鼓舞主要有五個章節(jié),每一段都表現不同的情感,分別是苗族祖先從東方遷徙來時晝夜兼程,披荊斬棘,打獵御敵,開墾田土,共同祭祖先的情景。木鼓舞在展現苗族歷史?;畹耐瑫r,熏陶后人記住祖先苦難的經歷,激發(fā)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
2.3 以舞傳情,傳揚民族文化
解放以前,反排木鼓舞只在苗族重大節(jié)慶、祭祀活動時跳。它的獨特藝術魅力,不僅被譽為“東方迪斯科”,而且還受到許多國家邀請出訪演出。以舞傳情、以舞會友,它變成了人們進行社交的基本“于段”。造就了全民皆舞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木鼓舞走出鄉(xiāng)村,走進城市,其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3 發(fā)展其價值
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節(jié)到來,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舞蹈發(fā)展采用遞進方式,逐步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每個情節(jié)層次分明,過渡自然。反排木鼓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有其系統(tǒng)和規(guī)律性。在動作編導上,把各種動物活動的姿態(tài)和人類牛產、生活以及祭鼓的姿勢融為一體,牛動形象,舞蹈動作快慢相間、輕重緩急、弱強得當。舞蹈由木鼓伴奏,鼓于采用不同的演奏于法,敲擊木鼓形成典雅優(yōu)美的旋律,明快的節(jié)奏。反排木鼓舞啟、承、轉、合結構完整,舞蹈動作簡練,組合豐富,風格熱烈豪邁,表現先民的?;顖雒婧偷乩憝h(huán)境,敘述先民的由來。反映出苗家兒女不畏艱險,創(chuàng)造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及剽悍的性格,體現了苗族鮮明的文化特色。
4 傳承反排木鼓舞的傳統(tǒng)與現代
4.1 傳統(tǒng)的傳承
反排木鼓舞的傳統(tǒng)傳承是通過民族風俗傳承的祭祀式傳承。反排木鼓舞非祭祖靈不跳,閑時明令禁止,這就限制了它的傳承范圍。傳統(tǒng)木鼓舞的莊嚴化,神秘化和高難度的技巧,使它在祭祖時必不可少。因此,在祭鼓節(jié)儀式才能見到木鼓舞,人們通過眼見耳聽,用心領悟并模仿、學習和繼承木鼓舞,成為其文化傳承的最主要方式。
4.2 現代的傳承途徑
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年輕人的大量外流,老藝人的相繼去世,反排木鼓舞在反排村遭遇傳承的瓶頸,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所以,尋找現代傳承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主要用不同種類的途徑去實現傳承,讓每個人都可以了解到這種凝聚力極強的民族文化。
(1)表演傳承。反排木鼓舞在今天能走出大山受到大眾的喜歡,與其本身的藝術文化魅力是分不開的。在多次的民間舞蹈演出之中,都取得不錯的評價及影響。甚至還得到了出國演出的機會。反排木鼓舞的舞臺化,表演化是其現代傳承的一個大趨勢。在大眾傳媒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反排木鼓舞以電視、網絡和光盤的形式展示其舞蹈。
(2)旅游業(yè)傳承。近年來,旅游業(yè)發(fā)展前景可觀,業(yè)內人上稱:反排木鼓舞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并沒有走向消亡,而是煥發(fā)出新的牛命力,真正實現開發(fā)與保護的“雙贏”。以旅游業(yè)帶動反排木鼓舞的發(fā)展,以反排木鼓舞的活力促進地方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3)群眾活動傳承。反排木鼓舞活動場地沒有嚴格要求,時間不限制,活動對象有男、女、老、幼,器材簡單木鼓,隨著木鼓舞章節(jié)、鼓點的節(jié)律一起舞蹈。這種運動強度和運動適中,并且以根據白身情況而調控,又極具趣味性。不僅可以得到良好的健身,而且使其成為男女老少樂丁從事的活動方式,從而起到“娛人并自娛”的效果。
5 結語
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通過其研究發(fā)現其傳承所面臨的危機重重。不管是從祭祀方面、外來文化方面還是經濟壓力方面都體現了其逐漸滅亡的事實??偠灾缱迥竟奈枋且环N原牛態(tài)文化的展現,對它的過去、目前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情況都要進行客觀的分析和思考。對原牛態(tài)反排木鼓舞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是一個持之以恒、永無止境的漫長過程,關鍵是我們應該采用多種不同的渠道、途徑去努力的探索、使其達到一個最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