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沖
摘 要: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摧毀了“依法治國”的大秦帝國,漢高祖劉邦隨之建立大漢王朝,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然而,面對一個遭受戰(zhàn)爭嚴重創(chuàng)傷破壞,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急需要休整恢復,這就擺在了漢初統(tǒng)治者面前一個嚴峻的政治課題,如何治理這個國家?漢高祖手下的謀臣陸賈提出了治國思想,就是以“黃老無為”的思想給予國家休整恢復的治理策略,這個治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漢王朝得到了修養(yǎng)生息。
關(guān)鍵詞:西漢;陸賈;黃老無為;政治格局
1 陸賈思想的提出
劉邦建立漢朝,社會受到嚴重破壞,如何統(tǒng)治這個國家,如何迅速地恢復社會的生產(chǎn),成為了帝國統(tǒng)治者面對的嚴重的問題。然而在沒有現(xiàn)成的管理制度下,西漢王朝沿襲秦制度也是在情理之中。“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卑喙痰脑捳f明了漢承秦制,使得漢朝初步完成了對中央和地方的統(tǒng)治格局,基本奠定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局面。
在西漢朝廷的統(tǒng)治階層中,大多都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豐沛集團,如李開元先生所指出的:“可以說,由跟隨劉邦起兵于沛縣的沛縣籍人所組成的豐沛元從集團,構(gòu)成了劉邦集團的核心,他們?nèi)藬?shù)最少,但地位最高”。這批軍功貴胄們能夠拜將封侯主要原因就是在漢初所實行秦制軍功爵位制,朱紹候先生指出:“但他在消滅項羽統(tǒng)一全國后,就不得不以比較完備的秦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來代替不夠完善的楚國爵制?!边@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漢承秦制的一個方面。也因此構(gòu)成了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政治局面“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亡命之徒,立功以取將相,此氣運為之也?!?/p>
也正是由于這些“布衣將相”拿不出來治理國家的策略,以陸賈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向漢帝國的統(tǒng)治者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對漢初的政治起到深遠地影響。陸賈第一個向高祖劉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正如章啟群先生指出:“陸賈是針對漢初的政治需要提出具體政治主張和系統(tǒng)政治學說的第一人?!?/p>
在面對漢初“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zhuǎn)糧饟,作業(yè)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标戀Z便向高皇帝劉邦上書,歷來討厭儒生的劉邦大罵陸賈,陸賈則慢條斯理的給劉邦解釋:“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xiāng)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一席話使得漢高祖劉邦無言以對,面露慚色。陸賈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所看到漢初的社會問題,上書高祖,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1.1 順應天道,給民生息
陸賈指出:“天生萬物,以地養(yǎng)之,圣人成之,功德參合,而道術(shù)生焉?!惫P者認為,陸賈對于萬物生于天地之間,是自然之性,這種自然順勢的情形下,圣人才能建立功德樹立基業(yè),可以看出,陸賈提出的一種順應自然的理想。所以,自然的有序,才能給人的生存提出一種社會的環(huán)境,“故曰:張日月,列星辰,序四時,調(diào)陰陽,布氣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标戀Z之所以提出這樣的道,筆者認為在當時的漢初的社會環(huán)境下,能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遵循自然之理,讓人民修養(yǎng)生息。在這種順應“天道”自然之生長的環(huán)境之下,也要引起對“人治”的理念,所以,接著陸賈又提出了所謂的“王道”理念。陸賈曾提到王道觀點,筆者認為陸賈這樣由天道推人道再推至王道,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為了劉邦統(tǒng)治服務(wù),維護封建的制度,給漢的統(tǒng)治提供于理論的支撐。
1.2 反對暴政,力推無為
陸賈所由天道推至到王道,理論上是為封建統(tǒng)治打下基礎(chǔ)。為漢家統(tǒng)治找到根基,在繼而治理國家的時候,陸賈又提出了反對暴政,力推無為的政治主張。所謂漢承秦制,那么并不是漢繼承了所有秦的東西,漢初,人們對秦亡的反思,也給漢初的統(tǒng)治者起到了驚醒,陸賈對此極力的反對苛政酷刑。對于秦的弊政,陸賈給出強烈的反對,在對于漢初的統(tǒng)治者來說,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去除刑罰苛政,給民生息與秦政背道。
1.3 君王尚德崇簡
對于君王的要求,陸賈認為,君王不僅要無為而治,同時也要崇尚德政,“故性藏于人,則氣達于天……道唱而德和,仁立而義興,王者行之于朝廷,匹夫行之于田?!本醭缟械抡?,對于國家社會以德政為本,使國家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這一點也反映了陸賈把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相互結(jié)合。
2 劉邦推行與民修養(yǎng)生息的政策
天下大定之后,劉邦開始罷軍士歸家,恢復生產(chǎn),大批出身農(nóng)民的兵士回歸到土地上,為了漢代農(nóng)耕經(jīng)濟的復蘇提供了基本的條件。同時“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shù),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边@項政策保護了廣大的貧民百姓,使得有人身權(quán)利,使得他們能夠重新的回到土地上,歸政府控制下的編戶齊民,這樣政府就大大的掌握了人口,有利于社會的恢復和發(fā)展,在遵循自然之理的前提下,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條件。
2.1 任命遵循黃老無為的大臣輔政
在漢高祖劉邦即將駕崩的前夕,呂后曾經(jīng)詢問過后事的安排,史載:“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馀,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睆膭钊蚊拇蟪贾锌梢钥闯觯@些大臣大都是好黃老,清靜無為,曹參為齊相時候,“其治要黃老術(shù),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标惼健吧贂r家貧,好讀書。治黃帝、老子之術(shù)”,可見劉邦安排的人員是能夠繼續(xù)維持漢代初期的黃老無為的政策,正如陳蘇鎮(zhèn)先生指出:“劉邦做出這樣的安排,可能是想借黃老‘無為之術(shù)使既定政策得以維持?!?/p>
2.2 漢文帝時期的減刑崇儉
漢文帝即位后,繼續(xù)推行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政策,同時下詔減刑“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涑庑??!睗h文帝也極力的推崇節(jié)儉,史載“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chǎn),吾奉先帝宮室,??中咧?,何以臺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這些政策都是陸賈在其治國思想的體現(xiàn),是陸賈崇尚節(jié)儉思想在漢代初期的政治生活中重要的體現(xiàn)。
2.3 鼓勵生產(chǎn),減免賦稅
漢文帝曾經(jīng)親自“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為天下先,表示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十二年文帝下詔“詔曰:道民之路,在于務(wù)本。朕親率天下農(nóng),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歲一不登,民有饑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wù)也?!滟n農(nóng)民今年租稅之半?!边@也極力的符合漢初的黃老無為政治主張,也反映了漢以農(nóng)為本的國策。鼓勵百姓努力生產(chǎn)種植,這對漢代的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陸賈所提出的這一系列的政治思想給漢高祖劉邦提供了治國指導,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漢初的黃老無為之政治,的確對漢代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沒有這幾十年的社會發(fā)展,不可能為漢代后期社會的發(fā)展打下如此好的基礎(chǔ)。這也反映了漢初幾代帝王沿襲這種制度的重要性,也是因為有這種黃老無為的寬松政治環(huán)境,為其他的文化復興提供了機會,也為后來漢代儒家登上政治舞臺打下基礎(chǔ)。也正如周桂鈿先生指出:“陸賈的政治思想,總體上說是文武并用,是漢代霸王相雜的思想淵源”。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卷九十七上《百官公卿表》[M].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第722頁.
[2]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M].三聯(lián)書店,2000年3月版,第158頁.
[3]朱紹候.《軍功爵制考論》[M].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11月,108頁.
[4]趙翼.《廿二史答記》(王樹民校證)[M].中華書局,2013年3月版,第37頁.
[5]章啟群.《經(jīng)世與玄思——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精神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7頁.
[6]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平準書》[M].中華書局,2013年9月版,1703頁.
[7]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M].中華書局,2013年9月版,3252頁.
[8]王利器.《新語校注——道基》[M].中華書局,1986年8月版.
[9]王利器.《新語校注——無為》[M].中華書局,1986年8月版.
[10]陳蘇鎮(zhèn).《兩漢魏晉南北朝史探幽》[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第219頁.
[11]王利器.《新語校注——無為》[M].中華書局,1986年8月版.
王利器:《新語校注——術(shù)事》[M].中華書局,1986年8月版.
[12]金春峰.《漢代思想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78頁.
[13]班固.《漢書》卷一《高帝紀下》[M].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第54頁.
[14]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M].中華書局,2013年9月版.
[15]班固.《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M].中華書局,1962年6月.
[16]陳蘇鎮(zhèn).《<春秋>【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M].中華書局2011年9月版,第109頁.
[17]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M].中華書局,2013年9月版,第535頁.
[18]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O],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第1130頁.
[19]班固.《漢書》卷四《文帝本紀四》[M].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第1130頁.
[20]徐天麟.《西漢會要》卷 五十《食貨志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21]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M].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第1135頁.
[22]周桂鈿.《秦漢思想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