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占民 韓會芳
[摘 要]玉作為西周最常用的器物之一,與西周的禮制關(guān)系密切。西周的用玉制度是當時禮制的直接反映。本文結(jié)合了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從朝覲禮的角度出發(fā),探討西周的用玉制度,以此窺探西周完備的宗法等級制度。
[關(guān)鍵詞]西周;朝覲禮;用玉制度
[中圖分類號]K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7 — 0087 — 02
作為禮儀之邦,中國的禮制文明歷史悠久。西周時期,中華民族的禮制系統(tǒng)基本形成。禮的外在表現(xiàn)有兩種形式,一為儀,一為器。玉就是禮器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墩f文解字》中對于“玉”下過定義,“玉,石之美,有五德:瑞澤以溫,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①玉之五德十分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價值觀,這些顯然是后人附加的,但玉在中國古代的作用絕對不容忽視。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禮制逐步完備,玉的禮制功能更加凸顯,成為祭祀、朝聘和會盟等重大事務(wù)中不可或缺之器。同時,玉也是貴族身份的象征。可以說,西周時期玉的使用表現(xiàn)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用玉制度直接反應(yīng)了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
一 朝覲禮的界說
《禮記·昏義》云:“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笨梢?,朝聘禮在西周禮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中的朝禮包括朝禮和覲禮。關(guān)于朝和覲的區(qū)別,《周官·大宗伯》中這樣描述:“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笔且詴r間的不同來區(qū)分朝和覲?!抖Y記·曲禮》中則這樣描述:“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笔且灾T侯覲見天子時所站方位的不同來區(qū)分朝和覲,也就是以禮儀的不同來區(qū)分。也有一些學(xué)者認為,二者并無區(qū)別,如清代的朱大韶。②關(guān)于二者的區(qū)別,學(xué)術(shù)界目前意見不一,仍有爭論??傊?,朝和覲皆可指諸侯覲見天子是沒有問題的,很多時候,人們也把它們統(tǒng)稱為朝,本文中也并未對朝和覲加以詳細區(qū)分。
朝覲可以加強天子與諸侯國之間的聯(lián)系。有許多重要的政治問題,如分封等重大事件都是在朝覲時進行的。朝覲禮是西周的大禮,有著全面的、細致的禮儀要求,以表明天子與諸侯的尊卑之別。《禮記·祭義》云:“朝覲。所以教諸侯之臣也?!彼灾T侯必須按時朝覲天子,以盡臣子之德。按時朝覲與納貢,即是規(guī)范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檢閱諸侯是否盡職標尺。否則就是對天子的不敬,要受到懲處?!睹献印じ孀印分杏校骸耙徊怀瑒t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③可見,不按時朝覲的后果十分嚴重。春秋時期,禮樂崩壞,周天子的地位大不如前,朝覲禮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二 朝覲禮中執(zhí)玉的使用
朝覲禮中天子、諸侯需執(zhí)玉瑞,以表明自己的身份。“玉瑞”是中國玉禮器中的一個特有名詞,區(qū)別于一般“玉器”?!吨芏Y·典瑞》有“掌玉瑞、玉器之藏”之說,將玉分為兩種,一為“玉瑞”,一為“玉器”。 鄭玄注:“人執(zhí)以見曰瑞,禮神曰器?!雹堋吨芏Y·大宗伯》中對此的說明更為詳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琉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笨梢姡坝袢稹庇糜谌?,朝聘會同禮都會使用;“玉器”用于神,主要用來祭祀天地四方。
上文提到,朝覲禮中“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币宰鳛樘熳雍椭T侯的身份憑證。不同地位的人所執(zhí)玉瑞是不同的。《周禮·大宗伯》的注疏中提到:鎮(zhèn)圭,尺二寸。桓圭,九寸。信圭,七寸。躬圭,五寸。谷璧,蒲璧,皆五寸。①《禮記·雜記下》也有類似記載:“圭,公九寸,侯伯七寸……”這些記載與《周禮》中的記載雖有一些出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地位的諸侯,在禮儀和用器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關(guān)于朝覲禮中執(zhí)玉的情況,許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左傳·哀公七年》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的說法,楊伯峻先生認為這是以當時的禮制來說古史,夏禹時期的萬國也就是一些部落首領(lǐng),不會執(zhí)玉帛來行朝覲禮。此文獻雖不能說明夏禹之時就有執(zhí)玉朝覲之禮,但證明了周代此禮十分盛行?!秲x禮·覲禮》中這樣介紹諸侯覲見天子的禮儀:“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勞。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門之外,再拜。使者不答拜,遂執(zhí)玉,三揖?!笨梢姡凑罩芏Y,諸侯覲見天子是需要執(zhí)玉的?!秶Z·吳語》中有各國國君執(zhí)玉入朝的記載:“宋、鄭、魯、衛(wèi)、陳、蔡執(zhí)玉之君,皆入朝?!弊⒃唬骸坝瘢玷狄??!雹谶@里提到,諸侯入朝所執(zhí)玉瑞為圭,圭在西周禮器中的地位很重要。覲見時執(zhí)玉圭的說法《詩經(jīng)》中也有提及,《詩經(jīng)·大雅·韓奕》描述了韓侯朝覲周王的過程,“韓侯入覲,以其介圭,入覲于王”,韓侯執(zhí)玉圭見天子的描述正合周禮。
當然,諸侯、卿大夫之間相見也需要執(zhí)玉?!蹲髠鳌ざü迥辍肪陀羞@樣的記載:“鄰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鄭子執(zhí)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睏畈Υ诉@樣注解:“據(jù)《周禮·典瑞》及《禮記·曲禮》,諸侯相見,公、侯、伯執(zhí)圭,子、男執(zhí)璧,圭璧形狀不同,均以玉為之,故此云執(zhí)玉?!雹圻@里提到諸侯相見執(zhí)玉的規(guī)格。朝覲禮中,天子和諸侯所執(zhí)玉瑞是有其固定的標準。
這種等級區(qū)分,還體現(xiàn)在服飾上,《周禮·典瑞》中對此也有記載:“王晉大圭執(zhí)鎮(zhèn)圭,繅籍五采五就,以朝日。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縹皆三采三就,子執(zhí)谷圭,男執(zhí)蒲圭,縹皆二采再就,以朝、覲、宗、遇、會、同于王。諸侯相見亦如之。”這樣精確的規(guī)定,充分反映了周代以宗法制為基礎(chǔ)的禮制系統(tǒng)的完備和當時社會等級制度的森嚴。
為何要以玉來區(qū)分身份,原因很多。一是因為玉色澤晶瑩,有美感。二是因為玉是有靈之物。夏商之前,由于靈石崇拜,玉一直被視為有靈性的神物,作為巫的重要法器。社會出現(xiàn)等級后,玉被社會上層的巫、部落首領(lǐng)所壟斷,成為身份、地位以及宗教的象征。三是因為玉是有德之物。《管子·水地》中說玉有九德,“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徹遠,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楚辭》中有“紉秋蘭以為佩”,注曰:“佩,飾也,所以象德。故行清潔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結(jié)者佩觿,能決疑者佩玦,故孔子無所不佩也?!雹苡衲擞械轮伺鍘е?,所以西周貴族喜歡用玉來作為自己身份的象征。玉也因此常常作為諸侯進獻給周天子的禮物。
三 朝覲禮中的進獻之玉和賞賜之玉
根據(jù)周代的禮制,諸侯在朝覲天子時會進獻禮物?!秲x禮·覲禮》載:“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實難國所有。奉束帛,匹馬卓上,九馬隨之,中庭西上,奠幣,再拜稽首。擯者曰:‘予一人將受之。侯氏升致命。王撫玉。侯氏降自西階,東面授宰幣,西階前再拜稽首,以馬出,授人,九馬隨之。事畢?!边@一段講述了諸侯向天子獻禮時的各種禮儀??梢娭T侯向天子獻禮是朝覲禮中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
諸侯進獻的禮物一般為本國的特產(chǎn),當然也常有玉。朝覲禮中諸侯進獻的禮物中最常出現(xiàn)的一項即玉幣。上文提到的“四享,皆束帛加璧”就是指玉幣。玉幣不是一種器物,它是一種統(tǒng)稱?!吨芏Y·小行人》:“合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卑压?、璋、璧、琮、琥、璜合稱為六幣。進獻用玉中除了玉幣,常出現(xiàn)的還有玉獻、玉幾、玉爵?!吨芏Y·大宰》載:“大朝覲會同,贊玉幣、玉獻、玉幾、玉爵。”可見這幾種是朝覲會同中常見的進獻之玉。
朝覲之后,天子會對諸侯進行賞賜。《詩經(jīng)·大雅·韓奕》是對韓侯朝覲的全面描繪,其中“韓侯入覲,以其介圭,入覲于王。王錫韓侯,淑旂綏章,簟茀錯衡。玄袞赤舃,鉤膺鏤钖,鞹鞃淺幭,鞗革金厄?!泵鑼戫n侯覲見天子后,獲得了很多賞賜。賞賜之物有玉圭、有車服。圭是天子冊封韓侯,所賜的信物,是作為身份的象征。從《儀禮·覲禮》:“天子賜侯氏以車服”的記載來看,朝覲禮中天子一般會賜車輛、命服,賜玉的情況不確定,但朝覲中如果有冊封,一般是會賜玉的。
從許多傳世文獻和出土資料中可以看出,天子賜玉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西周出土的金文資料中,周天子賜玉中出現(xiàn)較多的是“圭瓚”?!抖Y記·王制》云:“諸侯賜弓矢,然后征,賜鈇鉞,然后殺,賜圭瓚,然后為鬯。未賜圭瓚,則資鬯于天子?!闭f得是周天子冊封諸侯時,會賜弓矢、鈇鉞、圭瓚等,它們在這里是作為禮器存在的,代表身份地位。其中,“瓚”是古代行祼禮時的禮器,以圭為柄,圭以玉為之。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子尊就記載了天子賞賜子“瓚”的內(nèi)容:
乙卯,子見才(在)大室,白□一,耴瑯九, 又百牢。王商(賞)子黃瓚一,貝百朋。子光(貺)商(賞)汝丁貝。胙(作)己□□冀 。
王慎行在《論乙卯尊的時代及相關(guān)問題——兼與陳賢芳同志商榷》一文中對乙卯尊銘文進行了分析解釋,乙卯尊即子尊。銘文大致講了乙卯日這一天,子在天子祖廟的中室覲見天子,進獻了白色的某種物品一件、珠玉耳環(huán)九副,特殊飼養(yǎng)的享牛一百頭。王賜賞給子鑲有黃瓚一件、貝一百串。這里天子所賜之玉有玉制飾品和瓚。
賜瓚的情況在西周屬于比較多的,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中也有天子賜圭贊的記載,“賜汝秬鬯一卣、祼圭瓚寶、朱巿、蔥衡、玉環(huán)……”其中“祼圭瓚寶”就是圭瓚,除此之外,天子的賜玉還有蔥衡、玉環(huán)等。西周晚期的元年師兌簋的銘文中也有關(guān)于賜玉的記載:“易女(錫汝)乃且(祖)巿、五黃、赤舄,兌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用乍(作)皇且城公簋。”從銘文中可以看出,周天子冊封師兌時賞賜頗豐,其中,“黃”應(yīng)為“璜”,是西周重要的禮器。
西周時期出土的金文中涉及天子賜玉的不在少數(shù),從中可以看出賜玉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冊封、軍功等,最主要的為冊封。賜玉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圭瓚、璋瓚、璜等禮玉,還有玉耳環(huán)之類的佩玉,種類很多。
四 朝覲禮中的祭祀用玉
除了朝覲時所執(zhí)的玉瑞和進獻、賞賜用玉外,西周朝覲禮還涉及祭祀用玉?!秲x禮·覲禮》:“諸侯覲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出,拜日于東門之外,反祀方明。禮日于南門外,禮月與四瀆于北門外,禮山川丘陵于西門外。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瘞?!笨梢姵P之禮往往會伴有祭祀。
祭祀中常常用到玉。祭祀用玉主要為“六器”,不同的玉器用途也不同。前文提到“六器”是用來祭祀天地四方的?!吨芏Y·典瑞》對祭祀用玉有詳細的說明:“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祼圭有瓚,以肆先王,以祼賓客。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贈賓客?!?/p>
在中國,祭祀用玉的起源很早。上古時期,人類的力量不足以與自然抗衡,對于許多事物會產(chǎn)生崇拜心理,其中之一就是靈石崇拜。人們相信玉作為靈石的代表,是有靈魂的,它可以溝通人與天地。所以祭祀日月山川,自然離不開玉器。所以夏商周三代玉器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祭祀禮器。
西周時期,禮制完備,玉成為禮制系統(tǒng)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春秋戰(zhàn)國,禮樂崩壞,玉器雖然仍備受諸侯的推崇,但其在禮法中的地位開始下降。秦漢以后,玉的主要功能已經(jīng)不在是禮器,而是作為裝飾品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中國人對于玉的鐘愛遠甚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相信玉是有靈之物,更多的是因為玉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器物,參與到了政治、文化、生活各個方面,與中華民族一起承載了幾千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獎牌,在背面鑲嵌上中國古代龍紋造型的玉璧,立刻突顯出了中國特色。龍是中國的標志,玉亦是。中國人愛玉,不止是愛其形,更是愛其德,愛其魂,愛它身上所蘊含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參 考 文 獻〕
〔1〕〔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O〕.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2〕〔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鳳凰出版社,2007.
〔3〕〔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清〕 阮元,王先謙.清經(jīng)解續(xù)編〔M〕.上海:上海書店,1988.
〔5〕〔清〕阮元校刻.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胡培翚.儀禮正義〔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7〕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5.
〔8〕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0〕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1〕陳戍國.中國禮制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12〕李無未.中國歷代賓禮〔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13〕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4〕王慎行.論乙卯尊的時代及相關(guān)問題——兼與陳賢芳同志商榷〔M〕.文博,1987,(02).
〔15〕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 〔D〕.鄭州:鄭州大學(xué), 2001.
〔16〕葉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論,〔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7.
〔17〕張秀華.西周金文六種禮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xué), 2010.
〔責任編輯:張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