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品德教學為出發(fā)點的一體化德育體系中,以“我是教室的主人”為主題,開展以“尋找最美的教室”“暢想我們的教室”“改變我們的教室”為內(nèi)容的主題班會,能為學生營造致知篤行的平臺,活動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就是教室的主人,同時,在“當家做主”的過程中也真正地過上了有責任的生活。
【關(guān)鍵詞】一體化德育;主題活動;案例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3-0013-02
【作者簡介】邢海燕,南京市上元小學(南京,211100),南京市江寧區(qū)品德學科帶頭人。
一、主題班會的背景
《我是教室美容師》是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下第二單元“我的成長與學?!敝械牡诙n。在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中,教室的布置歷來是學校和教師主觀意志的體現(xiàn),學生普遍缺乏主動參與教室布置的意識和機會。開設這一課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教室是自己生活和成長的重要空間,自己有權(quán)利、有義務、有責任去改變和美化自己的成長空間。但如果僅僅靠《我是教室美容師》這一節(jié)品德課的教學是無法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改變和美化自己的教室的,它需要在一體化的德育體系中積極開展相關(guān)的主題活動,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把教室看作是自己的成長空間,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改變它,過上有責任的生活。
在以品德教學為出發(fā)點的一體化德育體系中,延伸環(huán)節(jié)的活動主題,是以教材為參考的。從教材《我是教室美容師》設置的背景來看,我們的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室的環(huán)境,對教室里存在的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因素往往視若無睹。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是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學生的主體性也難以得到提升。主題班會“我是教室的主人”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開設的?!段沂墙淌颐廊輲煛放c“我是教室的主人”一脈相承,在這種持續(xù)推進的主題活動中,學生樂于參與,并能在活動過程中獲得豐富的體驗。
二、主題班會的目標
1.進一步認識教室是自己生活和成長的重要空間,改變和美化自己的教室是自己的權(quán)利、義務和責任。
2.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學生對自己教室的熱愛之情。
3.通過崗位建設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教室的布置中來,積極改變教室的環(huán)境,把教室打扮得美觀、實用、安全和科學。
4.建立教室管理制度,讓學生在改變和美化教室的過程中過有責任的生活。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班會課“我是教室的主人”的目標應是《我是教室的美容師》目標的升級,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班會課的目標達成不同于品德課,它不是以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為載體,而是以一系列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如果說品德課凸顯的是教師的引領(lǐng)作用,那么,班會課則是為學生提供自主發(fā)展的舞臺,凸顯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以品德課程為出發(fā)點的一體化的德育體系中需要準確把握班會課的目標,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中業(yè)已內(nèi)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在課外的生活世界中得以踐行和彰顯。
三、主題班會的準備
教師準備:(1)做好“我是教室的主人”主題班會的策劃與設計工作。(2)制作主題班會PPT。
學生準備:(1)圍繞教室環(huán)境分組開展課題研究。(2)通過校園參觀或網(wǎng)絡搜索尋找最美的教室。(3)與美術(shù)課合作,共同開展“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室”繪畫活動。(4)與語文課合作,共同開展“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室”征文活動。
學生在品德課堂學習中獲得知識,只是完成了認識上的一次飛躍,但整個認識過程還未完成,還應進一步深化、遷移認識?!皬纳钪衼恚倩氐缴钪腥ァ?,品德課程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展“我是教室的主人”主題班會活動,就是在一體化德育體系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教室里的實際問題。強調(diào)班會前的學生準備,一來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二來可以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使學生進一步深化所學知識,提高遷移應用能力。同時,準備的過程也是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學生可以在自發(fā)自在的生活大課堂里提高道德認識,激發(fā)道德情感,養(yǎng)成道德行為。
四、主題班會的過程
(一)“尋找最美的教室”
1.提問:你在校園參觀中或是在網(wǎng)絡搜索中找到最美的教室了嗎?
2.學生展示匯報。引導:可通過照片、網(wǎng)絡截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尋美成果,同時一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二)“暢想我們的教室”
1.提問:請你用圖畫或文字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理想教室的樣子。
2.學生展示匯報。引導:對自己描繪的理想教室的圖畫或文字進行解讀。
3.評選最佳理想教室。引導:在評選中要詳細說明理由。
(三)“改變我們的教室”
1.學生分組匯報自己對教室改造的研究成果。教室安全問題研究,教室衛(wèi)生問題研究,教室噪音問題研究,教室空氣問題研究,教室座位問題研究,教室文化建設問題研究等。
2.確定教室的改進項目。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如:安全監(jiān)督組、保潔組、植物養(yǎng)護組、圖書管理組等,學生自主選擇申報改進項目;小組成員通過商議,選舉組長,給本組起個名字,分工合作,按最好的設計思路形成項目方案,由組長負責召集實施。同時,對其他小組的項目方案作出評價。
3.確立教室的管理制度。討論:教室是我們生活、成長的空間,作為教室的主人,我們在教室管理中有哪些權(quán)利和義務呢?引導:為創(chuàng)造文明、優(yōu)雅、整潔、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我們要把這些權(quán)利和義務固定下來,形成教室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對教室進行維護。
(四)班主任總結(jié)點評。
黑板、課桌、課本、拿著講義的教師……教室總給人一板一眼的印象,很多學生以為這跟他們無關(guān)。教室,是學生生活的空間,這個生活空間是學生的活動場所與活動資源。作為學生,必然會有怎樣對待教室的問題。因此,我們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室的布置中來,不僅要讓學生改善教室環(huán)境,把教室打扮得美觀、實用、安全和科學,更要提升他們的主體意識、團隊精神、審美情趣。
學生依據(jù)自己小組的想法,實施自己的方案,這是一個動手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種體驗、一種意識、一種態(tài)度、一種方法。如在教室設立成語角、數(shù)學角、英語角、生物角、圖書角、植物角、文化墻、開心信箱、智慧寶盒、天氣預報站、悄悄話信箱等等,這些旨在為學生提供“致知篤行”的平臺,能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自己就是教室的主人,在當家做主的過程中過有責任的生活。
在新課程體系中,班會課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起著特殊的教育作用。如果說作為顯性課程的品德課主要負責正面的、直接的道德教育,那么,作為一種隱性課程,班會課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力量開展自我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當然,僅僅依靠品德課和班會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習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制度化的班級生活中為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做到在課堂中引導,到課外去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