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瑩 解玲潔
摘要:在柏拉圖早期的所謂“蘇格拉底式”的對話篇中, 蘇格拉底只是一個代表或者代號,他是最聰明的人則是意味著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像蘇格拉底一樣明白自己的智慧實際上上毫無價值的人——蘇格拉底只是一個愛哲學的哲學家,并不是所謂的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智者。
關鍵詞:神;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在柏拉圖早期的所謂“蘇格拉底式”的對話篇中,從《歐緒弗洛》篇到《克里托篇》,我們明確一個問題,就是蘇格拉底在追尋一個事物或概念的本質——《歐緒弗洛篇》的虔敬,《克里托篇》的法律。那么作為《申辯篇》這個最能體現(xiàn)蘇格拉底智慧與邏輯的篇章,他又在追求什么呢?法庭指控:蘇格拉底犯有愛管閑事之罪,他對地上天上的事物進行考察,還能使較弱的論證擊敗較強的論證,并唆使其他人學他的樣。[1]但是為什么蘇格拉底愛管閑事?為什么可以用較弱的論證擊敗較強論證?這就引出了一個論點“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phist and philosophy?”究竟智者和愛智慧的人即哲學家是不是同一碼事?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蘇格拉底被美勒托等人告上了雅典的法庭,罪名包括引入新神、對神不敬、教唆青年等等,后來被法庭判處他以死刑(飲毒芹汁)《歐緒弗洛篇》。蘇格拉底坦然接受這一判決,雖然這是愚眾的錯誤的判斷,然而卻是合乎雅典的民主程序的(《申辯篇》)。在審判的前一天,一年一度前往提洛斯的朝圣船已經起航,按照規(guī)矩,須待該船返回的次日方能執(zhí)行死刑。(《斐多篇》)有的朋友為蘇格拉底四處奔走,在朝圣船返回的前夕打算幫助他越獄,被蘇格拉底拒絕了,他認為這是在破壞與自己城市的協(xié)議和違反作為公民的諾言(《克里托篇》)。
一、蘇格拉底
希臘的德爾斐神廟被喻為是最接近神靈的地方,每當人們遇見重大問題的時候,人們都會去那里乞求神的暗示,望能指點迷津。蘇格拉底的朋友凱勒豐一日去了德爾斐,向那里的神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有人比蘇格拉底更聰明?神很干脆的說:沒有。蘇格拉底聽到這個神諭后很不滿意,因為蘇格拉底并不認為自己是有智慧的,無論大小都沒有??墒巧駷槭裁匆@樣說呢?蘇格拉底決定一探究竟,同時找出一位比自己更聰明的人,證明神諭出了錯,最終尋找神的真諭。
蘇格拉底先找到了一位政治家,這位政治家自我標榜知識淵博,與蘇格拉底無所不談,但是蘇格拉底卻發(fā)現(xiàn)事實上他并不聰明,他只是自認為自己很聰明,恰恰相反的是,蘇格拉底發(fā)現(xiàn)自己比他聰明,因為蘇格拉底并不會認為自己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東西,他對他自己的無知了如指掌。從這一點上看,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稍微比他聰明一點。
一天,蘇格拉底又找到一位詩人,詩人自命不凡,而蘇格拉底發(fā)現(xiàn)的是他們寫詩的不是智慧,而是某種天才或靈感。蘇格拉底這就認為,這些詩人并不具有詩的知識、真知和理念,僅僅是一種感性的認識,并不是理性的判斷。并且他們是詩人這一事實使他們認為自己對其他所有行當都具有完善的理解,而對這些行當來說他們實際上是無知的,詩人與政治家一樣。
最后,蘇格拉底去找到了一位技藝嫻熟的工匠,然而蘇格拉底發(fā)現(xiàn),工匠確實擁有深刻的知識,而這一方面恰恰是蘇格拉底沒有的。但是僅僅是在這個領域之內,工匠比蘇格拉底擁有更多的知識,跳出這個領域之外,工匠與蘇格拉底是一樣的,他們沒有任何知識。但是不幸的是,工匠與詩人一樣,自認為擁有一切的知識,具有對任何事物完善的理解,蘇格拉底對其是及其失望的。
二、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通過對政治家、詩人、工匠的了解,蘇格拉底認為他們都具有統(tǒng)一的錯誤,那就是自認為自己知道一切的知識。那個神諭無非是他用來告訴我們這個真理的一種方式,你們人中間最聰明的是向蘇格拉底一樣明白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毫無價值的人”。神諭說他最聰明,并非意味著他最有智慧,而是他知道自己的無知。神希望以此告誡世人,每個人都需要正視自己的無知,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有可能認識到更大的世界。這就是蘇格拉底最著名的“自知其無知”。[2]
“自知其無知”的命題中,包含了蘇格拉底終身強調的另一命題,即“認識你自己”。他的重大意義在于他是第一次真正在哲學意義上發(fā)現(xiàn)了自我?!罢J識你自己”本是德爾斐廟門楣上所題的銘言,蘇格拉底把他納入了自己的哲學思想,這是西方哲學史進程中一個重大的轉折。[3]在此之前,古希臘不是關注與人本身無關的事情。從此,他改變了早期哲學的研究方向,使求之于外,轉為求之于內。
“認識你自己”對西方哲學的主體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開辟了古希臘哲學研究的新領域,第一次在哲學的意義上發(fā)現(xiàn)了自我,開創(chuàng)了蘇格拉底式的哲學思維方式,不僅使其作為自身的做人原則及終身的理想和追求,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面對現(xiàn)實社會,我們同樣需要蘇格拉底的智慧,“認識你自己”仍然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大課題,因為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我,才能深刻的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
蘇格拉底從最開始就是圍繞著各自的思維軌道進行交談。兩個人在虔敬的“性質”和“表象”的問題上爭論不休,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點。盡管蘇格拉底以其嚴謹?shù)倪壿嫼陀哪目诓耪f的歐緒弗洛落荒而逃,但是他也沒有獲得了虔敬的定義。正是因為蘇格拉底這種令別人厭惡的交談方式,注定了他被處以死刑。但是,從他們倆人交談中智慧的火花仍然刺激著我的心靈。我不禁要問: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表象是我們可以認知的,我們究竟要停留在表現(xiàn)沾沾自喜如歐緒弗洛般自大的生活,還是尋求事物的本質哪怕最后得到一個悲劇的結局。
我認為:“蘇格拉底因不同意神諭的說法而開始了與‘智者們的探討,發(fā)現(xiàn)這些人夜郎自大,并不知道他們其實是無知的,蘇格拉底之所以被稱為最智慧的人,其實并不是說他無所不知,而是作為一個愛智慧的人,自知其無知,永遠在追求真的道路上。他最簡單的目的只是想讓大眾從‘不知其無知的泥潭中解放出來,意識到無知,趨向智慧,但悲劇的是,這個他認為的善行恰恰恰恰惹怒了大眾?!鄙衔奶岬降膕ophist和philosophy的區(qū)別現(xiàn)在就明顯顯現(xiàn)出來了,智者——自認為無所不知不曉,但是真的存在這樣的人么?哲學家——永遠尋求更進深層次的真善美。這就像登山一樣,你是想在山頂俯視山下沾沾自喜,還是一直在往山峰攀登的道路上不斷地充實自己。毫無疑問,蘇格拉底選擇了后者,哪怕他真的有能力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而我們這些初入茅廬的新人該如何抉擇呢?似乎那句“哲學是反思的,沒有終點的,如果沒有了反思,哲學就死了?!苯o了我們明確的答案。(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哲政學院)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19頁。
[2]周輔成:《西方著名倫理學家評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頁。
[3]《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上卷 北京大學哲學系 商務印書館,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