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辰蕾
諾厄·韋伯斯特(Noah Webster)是美國一位偉大的詞典學(xué)家,他主張將英語簡化拼寫,以加大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在詞形方面的差別。這不僅是出于語言學(xué)方面的動機(jī),更是為了從語言上進(jìn)一步擴(kuò)大美利堅民族與英國的區(qū)別??偨Y(jié)來說,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在拼寫方面的差別主要有以下這些形式。
英→美 英→美
re→er centre→center (中心);theatre→theater (劇院)
our→or colour→color (顏色);homour→homor (幽默)
ll→l marvellous→marvelous (極好的)
gramme→gram programme→program (節(jié)目)
ise→ize memorise→memorize (記?。籵rganise→organize (組織)
yse→yze analyse→analyze (分析);catalyse→catalyze (催化)
ce→se defence→defense (防衛(wèi));licence→license (許可)
ette→et omelette→omelet (煎蛋卷)
ae→e encyclopaedia→encyclopedia (百科全書);anaesthetic→anesthetic (麻醉的)
其他 grey→gray (灰色);cheque→check (支票);storey→story (樓層);tyre→tire (輪胎);
judgement→judgment (判斷);pyjamas→pajamas (睡衣褲);mum→mom (媽媽)
我們都知道,英語單詞有詞性的限制。語言學(xué)家對此極為嚴(yán)肅,但一些偉大的文學(xué)作家反倒不以為意,大刀闊斧地肆意改變詞性,展現(xiàn)著語言的魅力。如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就曾有名句:“Grace me no grace, nor uncle me no uncle. (不要向我說什么仁慈,更不要叫我什么叔父。)”這里的第一個grace和uncle都用作了動詞。美國人在對英語進(jìn)行創(chuàng)新時就賦予了許多名詞動詞的詞性,如advocate (宣傳)、progress (進(jìn)步)、interview (采訪)等,這些詞語的動詞用法如今已十分常見,但早期英裔移民所說的英語中卻是沒有這些用法的。例如:①Mr. Williams is a conservative who advocates fewer government controls on business. ②She is progressing in her studies. ③He will interview the president at 4 pm.
當(dāng)然,原來只是用作動詞的單詞也開始有了名詞的“身份”,如dump初期只表示“傾倒垃圾”,但現(xiàn)在已有了“垃圾場”的含義;而scoop原先只作動詞,指“搶先報道”,現(xiàn)在可以表示“獨家報道”。美國人把動詞變成名詞還有一個十分討巧的方法,就是在動詞后面加上詞綴-ment,如requirement (要求)等,這種造詞方式簡單好記,還容易推測詞義。
俚語最能反映平民生活,它是一種行話,是一種特別的語言形式,其語法也許有不規(guī)范之處卻無人苛責(zé),其用詞也許低俗卻又不同于鄉(xiāng)下土話。《牛津英語詞典》給它下的定義是:“俚語是一種高度口語化的語言,被人看做是社會下層語言,當(dāng)中既有新詞又有某些被賦予特殊含義的流行詞語?!泵绹▏詠?,社會階層間的交往日益頻繁,美國英語的表達(dá)方式也呈現(xiàn)出活潑生動、放縱不羈的走向,從而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新的俚語。俚語不僅在人們?nèi)粘=浑H中受到偏愛,還時常出現(xiàn)在美國的文學(xué)作品,尤其是戲劇和小說之中,是美國文化中極具特色、不可忽略的綺麗一筆。
美國俚語數(shù)量很多,大多都是在原有的詞義上增加了新的詞義,有些詞義在人們的使用下流行了起來,并流傳下來,也有的詞義只是流行了一段時間便銷聲匿跡。在發(fā)生詞義改變而形成的俚語中,我們較為熟悉的有sick (原指“生病的;惡心的;厭倦的”,在美國俚語中指“很棒的”)、awesome (原指“令人敬畏的”,在美國俚語中指“極好的”)、bad (原指“壞的;不好的”,在美國俚語中可指“好的;優(yōu)秀的”)、cake (原指“蛋糕”,在美國俚語中可指“容易的事情”)、cool (原指“冷的;涼爽的”,在美國俚語中可表示贊成)等。此外,還有很多俚語是在原有詞匯的基礎(chǔ)上用構(gòu)詞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downer (令人沮喪的人或事物)便是由作形容詞時表示“情緒不高的”的down再加上表示“有……特征的人(或事物)”的后綴-er派生而來。有時候會采用復(fù)合詞的形式,如將表示“啜泣”的sob與表示“東西”的stuff組合成sob-stuff,意為“傷感的故事或文章”。有時還會將一個很長的單詞縮成一個讀來上口、記來容易的詞,如把professor (教授)簡縮成prof,把sprightly (生氣勃勃的)簡縮成spry。復(fù)合詞也可以簡縮,如stage-coach (驛站馬車)簡縮為stage,turnpike-road (收費高速公路)簡縮為turnpike。
可以看出,俚語的構(gòu)詞法和英語中其他詞語的構(gòu)造規(guī)則十分類似,俚語中真正像flub (失誤)、pizzazz (活力)這樣完全首創(chuàng)的新詞其實并不多,大多數(shù)俚語都是由既有詞匯發(fā)展而來,如nuts (發(fā)瘋的)、grass (大麻)、rip-off (騙局)等。
此外,美國俚語中有一類詞非常有趣,它是通過將結(jié)構(gòu)相似的兩個詞組合成復(fù)合詞而構(gòu)成的,如fuddy-duddy (守舊的人)、lovey-dovey (情意綿綿的)、tiptop (一流的)、razzle-dazzle (歡鬧)、super-duper (了不起的)、wishy-washy (優(yōu)柔寡斷的)等。盡管組成這類詞的前后兩個單詞結(jié)構(gòu)相似,發(fā)音類似,但意義卻可能不同,如super指“頂好的”,而duper卻意為“騙子”,顯然super-duper只取了前者的含義。不過這樣一種組合卻自有它的特色,讀起來節(jié)奏感強(qiáng)、朗朗上口,情感和態(tài)度的表現(xiàn)力極強(qiáng)。因此這一類俚語頗受美國人的喜愛。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造詞方法,美國人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別的方法讓美國英語與眾不同。
復(fù)合詞是英語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兩個單詞連在一起組成新詞或用連字符相連組成新詞。但在美國英語中,有些復(fù)合詞與英國英語中的復(fù)合“元件”不同,如美國英語中的bankbill和英國英語中的banknote (鈔票)、美國英語中的seaboard和英國英語中的seashore (海岸)、美國英語中的bookstore和英國英語中的bookshop (書店)等。盡管改動看似簡單,但稍作改動之后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復(fù)合詞,一個區(qū)別于英國英語的新詞!
動詞詞組也是美國英語的一大特色,雖然英國英語中也有大量動詞詞組,但是具有探險精神、注重動手實踐的美國人又發(fā)明了許多。比如to cave in (屈服),cave本意為“洞穴”,作動詞表示“挖洞”,要是經(jīng)驗不足,把洞給挖塌了,那就悲劇了,所以cave作動詞還有“塌陷”的意思,cave in也由此引申出了“認(rèn)輸,屈服”的含義。再如to flare up (忽然生氣起來),flare本來作名詞,表示“閃光”,如果眼里突有火光閃動,那就是生氣了。再比如hold on (等待),hold作動詞表示“握住”,自從美國人發(fā)明了電話, hold on這個說法也隨之出現(xiàn),“拿著聽筒,別掛了”便是讓你稍等片刻的意思。
至此為止,有關(guān)美國英語的歷史就和大家分享完了,希望大家在了解英語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能收獲不少新的英語知識。英語是一門包容性強(qiáng)、可塑性強(qiáng)的語言,美國英語的蓬勃發(fā)展史就是英語頑強(qiáng)生命力的力證。而在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英語又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推動下愈加壯大。下一期我們就來一起看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英語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