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
【摘要】 傳統(tǒng)光傳輸網(wǎng)絡中,光信號長距傳輸后接收端通常采用光學色散補償模塊補償后再接Limited光模塊接收機的方式恢復信號。相比靜態(tài)的光色散補償模塊,EDC(電色散補償)的動態(tài)自適應機制可以有效應對信道的變化,滿足傳輸網(wǎng)智能化的演變方向,越來越多的EDC+Linear接收機被應用于長距離傳輸設備的接收端。傳統(tǒng)網(wǎng)絡中為了避免自相位調制效應,要求工程部署中單波長發(fā)射功率低于19.6MW(約13dBm),這個聞值對Linear+EDC的接收方式是否適用對系統(tǒng)平滑演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字】 線性接收機 EDC 自相位調制 容限 閾值 OSNR
長距光傳輸網(wǎng)絡中EDC和線性接收機的位置如圖1所示,傳統(tǒng)的光學色散補償模塊則放置在接收機RX前面。
線性接收機將光脈沖轉換為電脈沖后,通過EDC實現(xiàn)電域均衡,最大限度消除因色散帶來的碼間干擾。目前EDC主要有前饋均衡器(FFE)、判決反饋均衡器(DFE)和最大似然系列估計(MLSE)三種結構,這其中DFE最常用,基本結構如圖2。
長距波分系統(tǒng)中,除了色散引入的碼間干擾外,自相位調制效應也不能忽略。SPM是指高頻窄脈沖的功率強度瞬時變化引起傳輸介質的折射率變化,折射率的變化又引起脈沖的瞬時相位變化。等效結果是脈沖前沿紅移(頻率變低),后沿藍移(頻率變高),頻譜展寬,在接收端引起信號失真,提高誤碼率。
為了驗證該閾值在線性接收機+EDC模式下的適用性,實驗測試采用圖3方案進行。因為實際現(xiàn)網(wǎng)中還存在光學色散補償模塊,所以EDC+線性接收機模式還需要考慮有色散補償模塊情況下的測試情況,因此除了圖3基本配置外,另外加了兩種情況分別是0 ps/nm(加80km DCF補償)和-340ps/nm(過補償-20km DCF)的測試。
測試采用JDSU/Oclaro tSFP+ 和Cortina CS4343 DECPHY,測試結果如圖4??梢钥吹皆跊]有色散補償模塊情況下,靠EDC電域均衡,可以完美補償80km光纖色散,SPM的容限可以達到至少14dBm(圖4中的1和4小圖用不同供應商模塊結果一致);在有色散補償模塊情況下,圖4的2&3小圖顯示14dBm(大于13dBm的閾值)的入射功率時,SPM效應已經顯著影響了系統(tǒng)的BER,13dBm以下則無影響。可見原來的13dBm閾值依然適用線性接收機+EDC模式,這對于系統(tǒng)的平滑演變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