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莉 張苗 張敏
內(nèi)黃地處于黃河故道,名勝古跡較多,主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三楊莊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0處:顓頊帝嚳陵,劉次范遺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幢等。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
大興寺塔是內(nèi)黃現(xiàn)存古建筑中為數(shù)不多的古塔建筑,位于河南省內(nèi)黃縣城西南18公里亳城鄉(xiāng)裴村西大興寺遺址內(nèi),地處衛(wèi)河之畔受其影響形成沙崗、陂地。四周萬畝槐林,古塔在槐林的環(huán)抱下更顯幽深寧靜。
一、古塔歷史
大興寺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唐末大興寺被毀,北宗政和二年重修殿宇、古塔,明、清時期又有修葺。清末大興寺因河水泛濫,房屋被毀,寺院遷至裴村村西。原址上只留一塔。大興寺塔為七級密檐式八角磚雕塔,坐北朝南,地面以上高18米。塔身全部用青磚砌筑,磚長48厘米,寬24厘米,厚8厘米。內(nèi)外壁用白灰粘合劑勾縫。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分。第一、二層塔身較高,以上每層高度、寬度逐層遞減,使塔的外輪廓呈優(yōu)美的拋物線形。一、三、五、七為單層塔檐雕面枋、斗拱;二、四、六雙層塔檐錯砌疊壓雕施蓮瓣。各層檐上部又砌反疊澀磚四層做象征性平座。如圖1 大興寺塔立面圖
圖1 ?大興寺塔立面圖
古塔下地宮位于第一層塔心室下,距地表810厘米深,坐北南向。地宮平面隨塔身作八角形,每邊長88厘米。甬道與第一層塔心室甬道垂直照應。甬道入口有一平砌的封門磚,距第一道封門磚70厘米處設有第二道干擺封門磚堵封。甬道高150厘米,寬49厘米,深160厘米。地宮通高355厘米,室壁高143厘米。頂與壁之間共施十六鋪作。鋪作之上,用十一層疊澀磚砌八角攢尖蛛網(wǎng)狀藻井,高86.5厘米。如圖2地宮疊澀磚砌藻井
圖2地宮疊澀磚砌藻井
二、古塔現(xiàn)狀
(一)大興寺塔的建筑特色
1.平面形制
大興寺塔平面呈八角形,具有宋塔的基本特點之一。塔身為實心體,第五層塔身拱券形假門與河南現(xiàn)存閣樓式和疊澀密檐式磚雕宋塔風格一致。塔心室和地宮是典型的仿木結(jié)構(gòu)。塔壁較厚,增強了堅固性能,提高了抗震、抗洪能力。塔身通體為實心,加大了穩(wěn)固性和堅固性,以避免洪水、地震對塔身造成通體裂縫的缺陷。
2.古塔細部
大興寺第一層塔身高455厘米,因黃河、衛(wèi)河多次泛濫泥沙淤積,全部湮埋于地表下,塔身南壁辟一半圓拱券門,門高245厘米,寬84厘米。門兩側(cè)施磚雕立柱。入口25厘米裝木質(zhì)地檻(已毀)。通過164厘米的甬道進入塔心室。塔心室通高412厘米,室壁高257厘米。第二層塔身高450厘米,塔身向上略有收斂。2米以下為條石砌筑(1956年補修)。南壁中間有1956年《重修碑記》刻石。長寬90厘米。檐部3層磚雕蓮瓣,交叉疊澀外出78厘米,向上4層磚疊澀外出,每層外出8厘米,檐部共外出40厘米,高60厘米。第三層塔身高190厘米,檐部磚砌雕單斗拱56個,每個高24厘米,寬16厘米,檐部共外出40厘米,高60厘米。第四層塔身高185厘米,檐部與第二層類同;第五層塔身高180厘米,檐部與第一、第三層類同。南壁正中有一拱券門,高75厘米,寬90厘米第六層塔身高175厘米,檐部與二、四層類同。第七層塔身高170厘米,檐部構(gòu)與一、三、五層類同。塔剎部分原貌遺失,清代修復時用磚壘成三層方柱,逐層縮小,頂部已向西傾斜。見圖3
圖3 古塔細部
(二)古塔價值
大興寺遺址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殘存碑首龜?shù)嗉?,碑身字體模糊不清。唯清乾隆三十年《重修大興寺佛殿古塔碑銘》比較完整。該碑記載了大興寺的始建年代和修葺情況。碑身高264厘米、寬95厘米,厚25厘米。第一層塔心室出土瓷燈1件,殘石佛像數(shù)件。塔下地宮出土一件石函,函蓋與函內(nèi)文物早期被盜,留下許多不解之謎。
古塔檐部磚砌出斗拱、普柏枋與塔身的外出塔檐下所飾斗拱和蓮瓣的交替使用,檐上用反疊澀磚層壘砌具與河南地區(qū)的唐代密檐式磚塔有相似之處。說明此塔是沿襲唐代遺風,可視之唐宋磚塔嬗遞的特例,為研究河南宋代建筑提供了實物見證。
三、保護與研究
(一)修建沿革
大興寺始建于唐,北宗政和二年重修殿宇、古塔,明、清時期又有修葺。清末大興寺因河水泛濫,房屋被毀,寺院遷至裴村村西。原址上只留一塔。
1956年,內(nèi)黃縣文化館主持,用青條石修復地表上第一層塔身,并刻石《重修碑記》鑲嵌在塔身中間。這種部分翻新式的修葺方式只是暫時穩(wěn)固了古塔,背離了時代與建筑材料的協(xié)調(diào),對于古塔整體形象及塔身結(jié)構(gòu)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如圖4 古塔的早期保護
圖4 古塔的早期保護
(二)研究意義
該塔近千年來因處在黃河故道,衛(wèi)河之畔,多次經(jīng)受洪水沖淹、雷電、冰雹和鹽堿、潮濕等自然因素的侵蝕破壞。據(jù)斷面土層剖析,最基層地宮下夯土堅實,提高了地層承載力,有利于抵御地震、洪水的破壞。
塔體結(jié)構(gòu)規(guī)劃緊湊,轉(zhuǎn)角處扣嚴密,增大了整體強度,遭受地震、洪水沖擊時不致于傾倒或崩塌。塔下地宮起到承托高層建筑防震、抗洪基礎設施的作用。檐上部施用反疊澀磚沿襲唐代遺風,可視之唐宋磚嬗遞的特例。
古塔是地方的寶貴建筑財富。大興寺塔至建成后,有文獻記載歷經(jīng)大小十余次水患,二十余次地震,長期遭受風雨侵蝕,但至今挺撥秀美的塔身巍然屹立,保存基本完好,充分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建筑技術的卓越成就。它對我們研究古建筑的防震,建筑文化傳承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曉峰.鄉(xiāng)土建筑—跨學科研究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10)
[2]單德啟.從傳統(tǒng)民居到地區(qū)建筑[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04(09)
[3]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建筑設計的生態(tài)策略[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12)
[4]河南省內(nèi)黃縣地方志編制委員會編.內(nèi)黃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李曉莉,河南安陽人,安陽工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建筑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的理論及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