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強
【摘 要】
魯迅的作品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巨大的篇幅和重要的位置。然而常規(guī)的語文教學并沒有很好的教授魯迅作品的精華和內(nèi)涵,反而讓大部分的學生畏懼反感,本文將從初中語文教學出發(fā),對魯迅作品的教學和解讀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魯迅作品 教學解讀
魯迅作品涵蓋了小說、散文、雜文三種,每種都有一到兩篇出現(xiàn)在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中,占據(jù)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魯迅的作品,傳統(tǒng)的教學重點大部分都在于強調(diào)魯迅作品中的批判性,在什么樣的文字中通過怎樣的對比展現(xiàn)了對社會某種現(xiàn)象的批判之情,卻忽略了魯迅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細膩情感以及藝術(shù)價值。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應(yīng)該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物特點出發(fā),讓學生們自發(fā)的去了解魯迅的作品,了解作品中人物的大愛和作品中某些事物的美好,進而的來了解魯迅并且喜歡上他的作品。
一、散文中的愛
魯迅的散文出現(xiàn)在初中課本中的有《風箏》《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幾篇,傳統(tǒng)的教學大部分強調(diào)了文章中的批判精神,但其實上作者表達的主要是人物的大愛之心。比如,《風箏》這篇課文,他不僅蘊含了對親情中以愛為名義盲目的管教而無意中成為“精神虐殺者”這種現(xiàn)象的批判,也蘊含了哥哥對弟弟真摯的愛。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逐步的引導讓學生體會這些情感的同時,也能夠理解文章中看似晦澀的語言。另外,本文其實也還涉及到自我解剖、自我批評精神,這樣一件事情,弟弟早已忘記,哥哥卻在想起之后陷入了巨大的愧疚之情中。這里,在講授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也可以與魯迅先生踏上啟蒙主義道路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更加的了解魯迅先生?!讹L箏》這篇課文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魯迅的課文,對于魯迅文章和魯迅本人的初步理解程度直接關(guān)系到學生以后學習魯迅文章的積極性和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常規(guī)的教學都集中在魯迅對于封建教育的批判,但是仔細對比,文章中對于兒時快樂生活的描述表達的未嘗不是作者的懷念之情。而對于教書先生的表述中提到老先生在學生真正犯錯誤只是“瞪幾眼,大聲‘讀書”,其實也體現(xiàn)出了老先生的善良和可愛。
《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課文采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從謀害隱鼠引起作者的憎惡入手,到后來的睡姿難看,吃福橘事件,再到后來的講長矛故事引起了作者的一絲敬意,最后阿長買《山海經(jīng)》事件徹底“震悚”了作者,促使作者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文字贊揚了阿長真誠樸素的愛,也蘊含了作者內(nèi)心隱隱的愧疚之情。
《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在大多數(shù)的教學中強調(diào)的都是作者棄醫(yī)從文的原因,歌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可否認,這篇課文中確實暗述了作者棄醫(yī)從文的原因,但是作者真正表達的是對藤野先生高尚品質(zhì)的贊揚,抒寫是的作者的憧憬與懷念,愛國之情不是主要的。教師一味的強調(diào)愛國之情,只能讓學生覺得太過深奧,難以理解,更加容易產(chǎn)生反感之情。在這里,教師也可以著重講述當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更加理解魯迅先生當時棄醫(yī)從文的原因和心情。
二、小說中的悲憫情懷
魯迅的小說初中課本中出現(xiàn)的是《社戲》《故鄉(xiāng)》《孔乙己》這三篇,這三篇課文都選擇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展現(xiàn)的主要是辛亥革命前后,以魯鎮(zhèn)、S城和未莊為縮影的中國沉悶、壓抑、凝滯的生活圖景?!豆枢l(xiāng)》這篇文章以故鄉(xiāng)為背景,描述了少年閏土到老年閏土的變化,從兒時一起玩耍友好的閏土到最后對自己恭恭敬敬的閏土的變化,固然批判的是封建社會對人物的摧殘,其實也蘊含著作者對少年閏土深深的憐憫之情。
《孔乙己》這篇課文,從一個酒店小伙計的角度,以嘲諷式的口吻敘述了孔乙己的迂腐。剛開始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固然覺得孔乙己的可笑,但是到最后,大家就會因為逐漸對孔乙己升起的悲憫之情更而變得笑不出來。這里,不僅蘊含著對孔乙己、酒客和掌柜的批判之情,也蘊含著對這一干麻木、空虛、冷漠之人的憐憫之情。
《社戲》這篇作品主要是以民風文化為背景,盡管從內(nèi)容上我們并看不到一場多么精彩的社戲,大多數(shù)的學生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但是在這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文字中其實蘊含著作者對淳樸真摯性情的懷念和希望,進而也可以讓作者理解魯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三、雜文中戰(zhàn)斗性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課文出自魯迅的作品集《且介亭雜文》,是魯迅后期的一片雜文。與魯迅之前雜文的不滿、批判等情感不同,在這里,魯迅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等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從對中國文化的的態(tài)度從完全的摒棄,變成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篇文章對思想的表達是非常直接的,學生可以從文字中直接感受作者的情,因而,在教授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講述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更多的引入歷史背景知識,讓學生更加的了解當時的中國。
【結(jié) 語】
盡管魯迅的作品一直出現(xiàn)在語文教學課本上,并且占據(jù)大量的部分,但是學生對他的認識都停留在“語言犀利的社評家”和“課本里的作者”這兩個淺顯的層面上,并且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文句晦澀”“思想復雜”,并沒有正在的了解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授課文的同時有著對魯迅先生充分的了解,而不是簡單的照本宣讀和歸納中心思想。只有充分的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才能夠達到魯迅作品出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才能夠真正的讓學生喜歡上魯迅的作品。
【參考文獻】
【1】王麗艷.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教學分析【J】.考試周刊,2014(31)
【2】諸定國.魯迅作品教學思索【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