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摘要:電視紀錄片《琢玉》主要圍繞“天下玉,揚州工”展開,由揚州玉雕文化的歷史開始,講述了當今玉器市場的混亂和暗淡的前景。因為原料的過度開采,和田玉資源已接近枯竭,不少商家只能選擇劣質(zhì)的玉料進行雕琢,然后暗中抬高價錢、魚目混珠。而玉雕大師汪德海一直遵循著“因才適用,量料取材”原則,不僅在技藝上精益求精,也從不吝嗇自己的經(jīng)驗。他和劉月朗一起,試圖培養(yǎng)揚州未來的玉雕人才,并一直為此努力著?!皳P州工”需要呵護,更需要淬煉?!坝癫蛔粒怀善鳌?,乃至理名言,對人對物同樣適用。
關鍵詞:玉雕; 文化; 市場; 人才; 未來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43(2015)09-0076-2
玉雕是揚州最富盛名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揚州的玉雕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明清時期揚州玉雕曾經(jīng)盛極一時,但凡對古玩業(yè)稍有涉獵,一定聽說過一句行話:“和田(天下)玉,揚州工”。新疆和田地區(qū),以盛產(chǎn)美玉聞名于世,而上好的玉料,卻非要運到千里之遙的江南名城——揚州,才能雕琢成精美器物。揚州被公認為加工大型玉雕的首選之地。這造成此地聚集了各種各樣的藝人,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揚派玉雕風格。特別是當今最為盛行的海派玉雕的發(fā)展,追根溯源,底蘊是揚州人打下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海派玉雕的代表人易少勇大師直言不諱地說:“海派玉雕就是師承于揚州玉雕。”
揚州玉雕的市場體系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比較完備。從古至今,新疆人都到揚州來賣玉料。而且,揚州玉雕大師眾多,吸引了很多高端買家前來定制、加工、購買玉器。特別是大件玉雕的雕琢,具有一定的市場規(guī)模。為數(shù)眾多的玉雕作坊、工作室的聚集,也形成了產(chǎn)業(yè)積聚的效應,各種配套行業(yè)齊全。
但正是因為玉雕市場的利潤豐厚,很多玉石商人、玉雕技師蜂擁而至,使得小小的灣頭鎮(zhèn)市場飽和,而且制度混亂。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為數(shù)不少的商家都存在用“岫玉”,也就是“岫石”來冒充和田玉的情況,不明真相的普通買家往往會上當受騙。甚至還有商家在介紹玉石的時候,可以模糊地介紹為“青海和田料”,而事實上就是一般的青海料(北京奧運會獎牌所用材料)和昆侖料。
我希望借由這個片子表達對于揚州玉雕的寄望,也希望向外界傳遞出:揚州玉雕的瑰寶們——玉雕大師仍然還保留著最基本的風骨,也有著像劉月朗這樣的良心商人。希望更多的人注意到玉雕這個技藝,越來越多的領域注意到揚州玉雕的發(fā)展,并保護好這個技藝。也希望揚州琢玉技術不僅源遠流長,還有更好的前景發(fā)展。
這是一部主要講述了揚州玉雕和揚州玉雕大師的專題工藝型電視紀錄片。
片子主要圍繞揚州玉雕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現(xiàn)如今國際市場的形勢展開,以及當今市場因為經(jīng)濟形勢衰弱,出現(xiàn)了短時間內(nèi)的混亂以及嚴重的人才流失。有良心的玉石商人和在國際上享有殊榮的玉雕大師站出來,希望拯救市場、培養(yǎng)人才,將揚州的玉雕文化宣揚光大,并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更優(yōu)秀、更具有現(xiàn)代美感的玉雕作品。
揚州玉雕是中國玉雕工藝歷史上的一大重要流派。歷史上的揚州玉器在成器的題材、種類及工藝造型上均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和不可復制的藝術風格?,F(xiàn)代的揚州玉器兼有“南秀北雄”的風格及典雅秀美、玲瓏剔透的藝術特色?,F(xiàn)代揚派玉雕創(chuàng)作者運用“量料取材、因材施藝”的琢磨工藝規(guī)律,不斷提高“相玉”水平和能力;同時,廣泛汲取民族繪畫、藝術雕塑的營養(yǎng),使得他們創(chuàng)作的玉雕作品逐漸脫離單純工藝品的屬性,而具有了藝術性的表達。
聲名鵲起之后,困難隨之也而來。最大的攔路虎就是價格的飛速增長,玉石產(chǎn)量的日漸稀缺,導致這幾年價格漲得離譜。想要創(chuàng)作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珍品,難的是找到價格適當又品質(zhì)上乘的玉材。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揚州玉雕界的魁首人物汪德海大師。他技藝全面,既有高超巧妙的設計能力又有嫻熟深厚的雕刻功底,多年來精品佳作不斷面世,獲得國家、省部級各類大獎百十余項,被國內(nèi)外眾多玉器愛好者爭相推崇和收藏。曾多次在國家級玉石雜志《天工獎》中作為主體人物出現(xiàn),也曾連續(xù)獲得七屆天工獎金獎。
汪德海的作品總是在求新求變,。2006年他的作品不見一個人物,而到了2007年,作品風格又轉變成貫穿整個畫面的人物。他說創(chuàng)作好像吃菜,不能總吃一個味道,否則很快會被市場淘汰?!耙苍S我的作品相對比別人的好一點,但是藝無止境,目前來看還沒有特別滿意的作品?!彼f這不是謙虛之詞。山子雕不僅要考慮正面、側面、背面地要相配合才行。比如正面柔美,側面就要有些力度,來平衡整件作品。他在片中說道,其最注意的就是因材施用量料取材,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想要雕一件作品就去隨便選玉石原料?!澳鞘菍τ竦牟蛔鹬??!边@是他在片中一直強調(diào)的。
一、關于主題的分析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個詞組很容易會讓人聯(lián)想起即將逝去的東西,事實上也是如此。很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凋零和無人繼承有很大關系。悲哀的是,有很多古老的技藝,直到他們的傳播人去世,都沒有后代去繼承,從此以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無人去保護,無人去關心。本片的主題是玉雕,相對來講是“非遺”中幸運的一種技術,因為其利潤龐大而吸引了眾多人去關注、去學習繼承。但也正是由于其利潤龐大,市場的混亂在所難免。本片正是以玉雕界大師和玉石商人代表為主線,講述了玉雕的發(fā)展、未來和保護。
二、關于故事梗概
這部紀錄片正是以玉雕界大師和玉石商人代表為主線,講述了玉雕的發(fā)展、未來和保護。如今的新疆玉石商人千里迢迢將玉石原料運到揚州市灣頭鎮(zhèn)上的市場,這個不足20平方千米的小鎮(zhèn)上終年充斥著切割機嘈雜尖銳的切割噪音,玉雕技師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工作,雕琢出一件件美輪美奐價值連城的玉石作品。有的是單獨的工作室,有的卻是規(guī)模龐大的玉器工廠。魚龍混雜間,自然有人魚目混珠。
市場的混亂遲早會引發(fā)外界對于揚州這個玉雕界魁首的信譽質(zhì)疑。所以有人站出來,試圖用自己的行為和力量來挽回揚州玉器市場的形象和榮譽。他們立身端正,以自己為標桿,不計回報地培養(yǎng)下一代的玉雕技師人才,常常用上千萬甚至上億的資產(chǎn)投入換取一塊難以復制的美玉,只為讓最美的玉石提供給最優(yōu)秀的玉雕大師最優(yōu)良的玉雕技術。
他們,是揚州玉雕界的未來,也必定是將要載入玉雕史冊的人物。片子的末尾有一塊重達22噸的“玉山”,精美絕倫世所罕見。主人公劉月朗先生說要雕刻八年才能完工,那時候他就要退休了。
三、關于攝影
第一次獨立作業(yè)的確給我?guī)砹撕艽蟛槐?,攝像、采訪和溝通都要一個人獨立進行。一個女生踽踽而行往往存在著很多不便,一個人扛著腳架和攝像機去取景的過程中,常常因為場景和鏡頭的不可逆性而出現(xiàn)鏡頭模糊或者畫面不夠美觀、歪斜的情況,使得在后期剪輯的時候不得不放棄一些珍貴的鏡頭,很是可惜。包括同期聲也是如此,在采訪過程中常常不能保證環(huán)境的安靜,也就不能保證收音的完整。
這也是歷練的一種吧,可以擁有一個完整的、屬于自己的畢業(yè)作品,即使吃太多苦都是值得的。單反的攝像功能也不是特別的完善,在很多時候,光線的不足都會讓畫面帶上噪點,即使調(diào)整了曝光指數(shù)也不能完全彌補。玉器成品的美輪美奐和質(zhì)感也就不能完美地呈獻出來,讓我覺得很是可惜。
四、關于風格定位和節(jié)奏
這個片子的主要風格是紀實,記錄如今玉石市場的真實狀態(tài)、商人之間的買賣、玉雕技師去市場挑選原料時的爭論和討價還價。我希望最真實地還原這個狀態(tài),讓大家知道那些精美的玉器后面,還有著很多人的付出。他們每日坐在嘈雜的玉雕切割器前,忍受著水流的寒冷和機器的雜音,一絲不茍地為我們奉獻最優(yōu)美的,最精致的手藝。
片子的節(jié)奏不算太快。我原本是想拍出一部美輪美奐的,動輒便是極品玉雕成品畫面出現(xiàn)的片子,但是真正了解這個行業(yè)之后,我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美麗背后總會有辛酸和痛苦,那些辛苦將原石從千里之外的昆侖山脈搬運來的玉石商人、那些默默在機器前辛勞工作的普通技師,我們同樣不能忽視。我們應當感謝他們的付出,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
五、后期剪輯方法
紀錄片的剪輯相對其他片種而言會簡單很多,不需要特效,也不需要過多的鋪陳音樂。但正是因為如此,才更加考驗我們對于主題、主線的鋪陳。對于節(jié)奏的把握尤其重要,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如何從大段大段的采訪中提煉出來,然后拼湊在一起,精簡卻不粗陋,不能讓觀者覺得突兀或者拖沓,都要仔細認真地考慮。
在主人公汪德海大師的采訪方面更要注意,不能大段大段地鋪陳,而要根據(jù)主人公的言語和觀念,適量地加入合適的空鏡頭。不可擁擠,也不可言之無物,很重要。
六、關于影片的訴求
我希望借此片促進揚州琢玉技術發(fā)揚光大,為之帶來更好的前景發(fā)展。商人的爆炒、金錢的誘惑,令本應心態(tài)平和的玉器加工業(yè)人心浮動。而造就一名合格的揚州工,除了天賦,還至少需要十幾年的潛心苦練。沒有適宜的環(huán)境,能鍛煉出像江春源、顧永駿那樣對藝術孜孜以求,對各種誘惑“心如止水”的工藝大師嗎?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揚州工”需要呵護,更需要淬煉。“玉不琢,不成器”,乃至理名言對人對物,同樣適用。
參考文獻:
[1]譚.陳強.《紀錄之門》[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2]高鑫.《電視紀實作品創(chuàng)作》[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3]劉浩.《紀錄片的虛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4]劉道榮.《賞玉與琢玉》[J].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