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十二屆諾曼·梅勒研究國際會議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威爾克斯召開,本次大會促進了梅勒研究的進一步交流和發(fā)展,并且使梅勒研究更加深入。
關鍵詞:梅勒 ?第十二屆諾曼·梅勒研究國際會議 ?傳奇
★基金項目:本文是由本人獨立主持的“上海市大文科項目:諾曼·梅勒研究”(項目編號:B-6002-13-003055)的階段性成果
2014年10月9日至11日,由美國諾曼·梅勒研究會(Norman Mailer Society)舉辦,威爾克斯大學(Wilks University)承辦的2014年第十二屆諾曼·梅勒研究國際會議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威爾克斯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六十多名學者參加了此次大會,筆者也有幸受邀參會。
此前的十一次諾曼·梅勒研究國際會議:七次在普林文斯頓,一次在華盛頓,兩次在南佛羅里達大學所在地薩拉索塔,一次在德克薩斯大學所在地奧斯汀。諾曼·梅勒研究國際會議的召開使國際上對梅勒的研究在學術上保持著鮮活的狀態(tài)。
本次國際會議的主題是“諾曼·梅勒:繼續(xù)他的傳奇”(Norman Mailer: Continuing his Legacy)。會議由以下七項活動組成:歡迎酒會,組織看電影,馬拉松朗讀《一場美國夢》,13個小組討論,一個五人組的大會主題討論,巴里·利茲的朗讀會,梅勒女兒對父親的回憶講述。
10月9日下午4點在威爾克斯吉耐蒂旅館(Gennettis Hotel)的酒吧,來自世界各地的梅勒研究專家們在此相聚。諾曼·梅勒研究會的主席、威爾克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邁克爾·列儂(Michael Lennon)和威爾克斯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造寫作主任波妮·卡爾文(Bonnie Culver)致辭,歡迎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到會,尤其是今年新增了第一位來自中國上海師范大學的王剛博士。酒會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著,大家談論和交流各自的研究心得和對梅勒的認識與理解。
當晚,所有與會成員在威爾克斯劇院觀看了根據(jù)梅勒的小說《古國之夜》(Ancient Evenings,1983)改編,由前衛(wèi)藝術家導演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歷時兩年拍攝完成的電影《人生之河》(River of Fundament)。電影是未經(jīng)剪輯的,長達六個小時,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放映完一個部分,中途休息時,導演馬修·巴尼給大家講解并解答提出的問題。電影講述了諾曼·梅勒一生與眾多女人的情愛故事,其中充滿了各種意象和象征,尤其是性的意象和冥河轉世重生的象征意義。
10月10日從上午8點到下午5點,在威爾克斯大學的布林塞思樓(Breiseth Hall)第六報告廳,來自威爾克斯大學創(chuàng)造性寫作班的成員與特邀嘉賓一起,用馬拉松式接力的方式朗誦了梅勒的作品《一場美國夢》(An American Dream)。朗誦會別具風味,按照演電影的要求,由一人扮演的羅杰克為主其他人為輔的角色朗誦。朗誦者都情感豐富,配合者也各具特色。
10月10-11日,會議進行了13個小組的討論。第一小組主題是“回憶梅勒兩個特別的朋友:羅伯特·洛希德和德博拉·馬廷森”(Remembering Two Special Mailers Friends: Robert Lucid and Deborah Martinson)。參與發(fā)言者有:邁克爾·列儂、波妮·卡爾文、梅勒的妹妹巴布拉·梅勒·華瑟曼(Barbara Mailer Wasserman)、謝菲爾德學院(Shepherd College)的英語教授菲利普·布菲西斯(Philip Bufithis)和諾曼·梅勒研究會董事會成員丹尼斯·派帕斯(Denise Pappas)。他們一起回憶和分享了與梅勒兩位摯友的交往經(jīng)歷,以此來懷念他們。
第二小組主題是“電子化梅勒資料計劃的建議”(The Digital Project: A Proposal),會議由吉拉德·盧卡斯(Gerald Lucas)教授主持,與會者討論了把各地梅勒研究資料全部系統(tǒng)地電子化以滿足學者研究諾曼·梅勒的需要。
第三小組主題是“出版梅勒的作品”(Editing Mailer),會議由邁克爾·列儂教授主持,戴維德·艾博思肖夫(David Ebershoff)和維諾尼卡·溫德豪茲(Veronica Windholz)參與。與會者討論了梅勒的各種手稿出版的挑戰(zhàn)和回報。
第四小組主題是“《硬漢不跳舞》:小說與電影”(Tough Guys Dont Dance: the Novel and Film),會議由賈斯汀·波讓(Justin Bozung)主持,克瑞斯·布薩(Chris Busa)、邁克爾·切肯(Michael Chaiken)、艾榮·格萊漢姆(Aaron Graham)和約翰·巴佛羅·梅勒參與。與會者討論了《硬漢不跳舞》中梅勒作為作者和導演的工作,作品的主題和評論的反映。
第五小組主題是“比較中的梅勒”(Mailer in Contrast),會議由尼科爾·德保羅(Nicole Depolo)主持,杰森·莫瑟(Jason Mosser)、瓦爾特·萊瓦倫(Walter Lewallen)、雅克布·亥布達(Jacob Hebda)和艾榮·保特維克(Aaron Botwick)參與。與會者討論了梅勒的《白色黑人》(The White Negro),梅勒對撒旦和希特勒的闡釋,用新的視角來解析梅勒的小說《一場美國夢》。
第六小組主題是“關于梅勒與拳擊的對話”(A Dialogue About Boxing and Mailer),會議由巴里·利茲(Barry Leeds)主持,比爾·盧溫博格(Bill Lowenburg)和彼得·埃爾森(Peter Alson)參與。與會者討論了梅勒一生與拳擊的關系以及梅勒作品中的拳擊描寫。
第七小組主題是“當代流行文化中的梅勒”(Finding Mailer in Contemporary Pop Culture),會議由馬吉·麥金萊(Maggie McKinley)主持,杰瑞·盧卡斯(Jerry Lucas)和尼科爾·德保羅參與。與會者討論了在當代流行文化的語境下,尤其是在電視和網(wǎng)絡成為當代時代精神的背景下,梅勒的一些重要和引起爭議的思想。
第八小組主題是“《古國之夜》:三十年之后”,會議由菲利普·布菲西斯教授主持,阿歷克斯·黑克斯(Alex Hicks)、尼科爾·德保羅和約翰·巴佛羅·梅勒(John Buffalo Mailer)參與。與會者討論了梅勒1983年出版的小說《古國之夜》最新的評論以及據(jù)之改編的電影《人生之河》。討論了《古國之夜》中涉及的性、政治和重生轉世的觀念。
第九小組主題是“是的,諾曼惹麻煩了”(Yes, Norman Matters),會議由詩人兼作家道恩·里斯(Dawn Leas)主持,派崔夏·佛洛里歐(Patricia Florio)、比爾·盧溫博格(Bill Lowenburg)、馬修·黑恩頓(Matthew Hinton)和維西·麥克(Vicki Mayk)參與。與會者討論了梅勒不斷招致麻煩的一生以及他別樣的人生經(jīng)歷。
第十小組主題是“《一場美國夢》中的精神變態(tài)者和/或希波斯特”(A Psychopath and/or Hipster in An American Dream),會議由南佛羅里達大學英語系教授、《諾曼·梅勒》主編菲利普·希皮奧拉主持,參與專家有黑斯·布勞恩(Heather Braun)、維克特·派帕德(Victor Peppard)和布拉德·豪恩(Bernard Horn)。與會者比較了梅勒的希波斯特與納博科夫精神變態(tài)者的區(qū)別,并討論了作為一場“浪漫夢魘”的《一場美國夢》及其經(jīng)久不衰的傳奇。
第十一小組主題是“梅勒競選紐約市長”(Mailers Run for NYC Mayor),會議由邁克爾·列儂教授主持,約翰·巴佛羅·梅勒和喬·盧本斯(Joe Reubens),參與。與會者討論了梅勒參與的紐約市長競選的政治活動。
第十二小組主題是“在阿富汗、波士頓、中國及其他大學里講授和討論梅勒”(Teaching and Talking about Mailer in Afghanistan, Boston, China, and the College Classroom),會議由波妮·卡爾文博士主持,馬修·黑恩頓、土耳其喀布爾大學的瑞吉·查達拉帕蒂(Raj Chandarlapaty)、吉拉德·盧卡斯、威廉姆·塞林(William Thelin)、瓦爾特·萊瓦倫、阿爾伯特·拉法基(Albert LaFarge)和中國上海師范大學的王剛博士參與。與會者討論了在大學里如何講授諾曼梅勒及在講授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王剛博士做了“諾曼·梅勒研究在中國”的發(fā)言。
第十三小組主題是“梅勒在布魯克林”(Mailers Brooklyn),會議由邁克爾·列儂教授主持,巴布拉·梅勒·華瑟曼、馬克·諾南(Mark Noonan)和蒂姆·諾蘭(Tim Nolan)參與了討論。與會者討論了梅勒與其他許多作家居住了大半生的布魯克林的日子對梅勒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
五人組大會主題討論在亨利學生中心(Henry Student Center)二樓的大廳舉行,主題是“繼續(xù)成為傳奇”(Extending the Legacy),由諾曼梅勒研究會前主席馬克·奧謝克(Mark Olshaker)主持,邁克爾·列儂,菲利普·希皮奧拉(Phillip Sipiora)、巴里·利茲和菲利普·布菲西斯就座主席臺上參與討論,全體與會者參與并提問。四位主題討論人辯論了梅勒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研究方法,并就與會者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巴里·利茲的朗讀會在布林塞思樓(Breiseth Hall)第七報告廳,巴里·利茲選讀了自己最新出版的回憶錄《最感動的時刻:生活剪影》(A Movable Best: Scenes From My Life)。他的語調飽含深情,又幽默風趣。
11日下午1:00到4:00,在亨利學生中心(Henry Student Center)二樓的大廳舉行了宴會,飯后由梅勒的女兒、著名畫家丹尼樂·梅勒(Danielle Mailer)用照片的形式回憶了自己與父親生活中的故事,講述了梅勒對家庭、對人生的理解。
最后,在閉幕式上,諾曼·梅勒研究會的主席邁克爾·列儂教授感謝了組織這次會議的工作人員,感謝了前來參加會議的各位專家學者和特邀嘉賓,認為本次大會促進了梅勒研究的進一步交流和發(fā)展,并且使梅勒研究更加深入。
參考文獻
[1] Kaufmann,Donald L.Norman Mailer:Legacy and Literary Americana[M].Deutschland:Scholars Press,2014.
[2] Leeds,Barry H.A Moveable Beast: Scenes from My Life[M].Bloomington:AuthorHouse,2014.
[3] Lennon,J.Michael.Norman Mailer:A Double Life[M].New York:Simon&Schuster,2013.
[4] Mailer,Norman.Ancient Evenings[M].Boston:Little,Brown,1983.
[5] Mailer,Norman.An American Dream[M].New York:Dial,1965.
[6] Mailer,Norman.The White Negro[M].San Francisco:City Lights,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