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甜
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說,“人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成熟的人將兩種良知綜合,從而達到靈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礎?!?沒有仁慈的教育就像佛羅姆說的缺少“母親的良知”的愛,將是一種缺乏關懷、機械、冷漠和無效的教育。
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做了學校校長,每有新教師到校,他總會給新老師一封信,信中寫道:“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生還者,我親眼看到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由學識淵博的醫(y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人們槍殺。看到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為了什么?我的請求是:請你們幫助學生成為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于制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tài)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p>
“仁慈”,字面意思為仁愛、慈善。儒家倫理中“仁”以“愛人”為中心,被描述為澤被天下的全面的德性(Perfect virtue)。仁慈要求我們盡力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把對方當作平等的主體來尊重,表達和實現(xiàn)對對方的關懷和愛心,更“用心”付出。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移情”能力,是給予性更強的德性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每個人用仁慈、懇切和同情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在這些東西身上體現(xiàn)著生命的偉大和美。沒有起碼的人性,就不可能有共產主義道德;沒有細膩的感情、缺乏同情心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崇高的理想。而缺乏同情心就會對人漠不關心,并從漠不關心發(fā)展到自私自利,從自私自利發(fā)展到殘酷無情。”然而,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往往使我們認為“嚴是愛,寬是害”。比如,在教師心目中,“笑”常和“嘻”相聯(lián)系,所以,即使是當我們真正希望表達對學生的熱愛、欣賞時,我們也往往是板起面孔的。年輕的教師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老教師就“傳經送寶”:“對學生不能嬉皮笑臉,否則他們不怕你?!彼麄冋J為,教師若面帶笑容,學生就不守紀律了,課堂都不能掌控了……就這樣,教師代代相傳,便越來越失去了微笑。其實如果問一下學生我們就會知道,學生常希望老師“多笑一點”“更真誠地笑”。
有調查顯示,友善的、理解的、溫暖的和敏感的教師才是我們心目中理想化的仁慈的教師形象。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币坏┙處熑笔Я诉@些仁慈,就會用刻薄的語言挖苦、譏諷學生,用粗暴的態(tài)度責罵、批判學生,用險惡的用心虐待、傷害學生。
仁慈包含著同情、寬恕和人性,是比公正等要求更多的道德法則,也是更高的道德境界,集中體現(xiàn)在對“人性”的理解和關心。仁慈原則之所以必要,首先是因為仁慈是倫理的或者人的生命及其質量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則。不過仁慈不同于“憐憫”,憐憫處于痛苦之上,而仁慈比憐憫處在更高的道德層次。劉墉曾提到這么一件事:
紐約的冬天常有大風雪,撲面的雪花不但令人難以睜開眼睛,甚至呼吸都會吸入冰冷的雪花。有時前一天晚上還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開窗簾,卻已經積雪盈尺,連門都推不開了。遇到這樣的情況,公司、 商店常會停止上班,學校也通過廣播,宣布停課。但令人不解的是,唯有公立小學,仍然開放。只見黃色的校車,艱難地在路邊接孩子,老師則一大早就口中噴著熱氣,鏟去車子前后的積雪,小心翼翼地開車去學校。
據統(tǒng)計,十年來紐約的公立小學只因為超級暴風雪停過七次課。這是多么令人驚訝的事。犯得著在大人都無須上班的時候讓孩子去學校嗎?小學的老師也太倒霉了吧?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學不停課時,都有家長打電話去罵。妙的是,每個打電話的人,反應全一樣——先是怒氣沖沖地責問,然后滿口道歉,最后笑容滿面地掛上電話。原因是,學校告訴家長:
在紐約有許多百萬富翁,但也有不少貧困的家庭。后者白天開不起暖氣,供不起午餐,孩子的營養(yǎng)全靠學校里免費的中飯,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當晚餐。學校停課一天,窮孩子就受一天凍,挨一天餓,所以老師們寧愿自己苦一點兒,也不能停課。
或許有家長會說:何不讓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讓貧窮的孩子去學校享受暖氣和營養(yǎng)午餐呢?學校的答復是:我們不愿讓那些窮苦的孩子感到他們是在接受救濟,因為施舍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仁慈并不是憐憫或者可憐,就像上面學校答復的那樣,“施舍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這是“尊重兒童尊嚴的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我們首先應將兒童視為平等的人格主體予以尊重,而不是像社會上說的“救濟”貧困學生那樣,“救濟”首先要接受道德尊嚴的考驗,這和中國人 “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士可殺,不可辱”的傳統(tǒng)概念是一致的。面對一個陷入困境的人,憐憫似的施舍并不是真正的幫助,甚至會使他的自尊蒙上灰塵。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那些失去信心、自覺沒有希望的學生。尊重,會使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從而點燃心中熊熊的希望之火,就像馬卡連柯身邊的少年謝苗一樣。
那一天,校長找到他,讓他為自己去辦一件事——去幾十里外取一筆數額不小的錢。謝苗呆住了,認為校長是在捉弄他。他問校長:如果我取了錢后不回來了怎么辦?校長的回答真誠而平靜:少說這種沒用的話,既然委托你,你就去。當謝苗取回錢后請校長數一遍時,校長說:你數過就行了。說著,隨便地將錢放進了抽屜。面對馬卡連柯的信任,謝苗萬分感動地說:要是你知道,要是你知道就好了——當我?guī)еX在路上時,一路上我都在想,如果有人來襲擊我,哪怕有10個人,或者更多,我都會像狗一樣撲上去,用牙咬他們,撕他們,除非他們把我殺死!
作為一所少年勞教學校的校長,馬卡連柯曾“大張旗鼓”當著那些“不良少年”的面焚毀了他們的檔案,也常不動聲色地輕輕抹去孩子們身后那七歪八扭的腳印。列尼·托爾斯泰認為:“如果教師只有對事業(yè)的愛,那么他是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對學生具有父母一樣的愛,那么,他要比一個讀過許多書但不熱愛教育事業(yè)又不熱愛兒童的教師好。教師把對事業(yè)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苯處煹娜蚀雀浅搅艘话愕淖匀磺楦?,是一種寬容、理解和扶助,是一種對人性和生命的無私的關懷和理智的熱愛,一種無私純凈的合乎理智的情感,只因為“教師站在人類的搖籃邊”。那么,“站在人類的搖籃邊”的教師如何踐行仁慈的原則,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學生眼中的仁慈的教師呢?
首先,教師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仁慈不同于憐憫,雙方在人格上是對等的。但是,人格上的對等主要表現(xiàn)為對學生尊嚴的尊重,師生雙方的道德境界并非處于同一水平。雖然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韓愈語),但對教師而言,只有在道德修養(yǎng)上處于更高的水平,“聞道先于弟子、高于弟子”,才能真正踐行仁慈的原則。
其次,教師要擁有教育信心,尤其是在當今各種考評風行的學校教育體制內。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同時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教好自己的學生。如果喪失信心,教師就容易變得急躁、苛求、失去理智。
再次,教師要學會寬恕。古人早就理解到“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叭绻粚捤〖词共挥萌蚀纫材軐捤〉氖虑椋且蚀扔惺裁从??”(斯蓬維爾)仁慈具有的超時空性,一個能夠真正做到對人仁慈的教師,必然具有細膩的情感,具有關愛的胸懷,具有起碼的人性,才能在道德上達到了某種境界,在實際工作中才會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而樂此不疲。
需要認識到的是,真正的仁慈或真正的關愛學生應該是“嚴慈相濟”。”實際上仁慈的必要和重要性不僅表現(xiàn)在正面影響和培育教育對象上,更重要的表現(xiàn)在對教育對象有問題的思想或行為的矯正上,因為后者更需要關懷而不是放棄,更不是拋棄。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得好:“不能把教師對兒童的愛僅僅理解為用慈祥的、關注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這種態(tài)度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xiàn)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師對兒童的愛應當同合理的要求相結合?!?/p>
最后,教師要掌握溝通的技巧,方能“傳情達意”?!扒裳粤钌r矣仁”,教師對學生的仁慈和熱愛發(fā)自內心,但“愛要怎么說出口”,“還能夠怎么說”,避免“怎么說都是錯”,卻需要教師要掌握高超和純熟的溝通與表達技巧,讓學生領悟到學生“嚴”格要求,做出“愛”的解讀的要求。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認為: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方法是人世間最好的教育方法,而仁慈便是其中的本質所在。教師的仁慈并不是抽象的愛心或寬容,而是具體且“無痕”的耐心、冷靜與教誨,所有的教育手段的出發(fā)點都是對學生的熱愛,教師工作與教師倫理的目標含包括對學生效能感的形成和畢生發(fā)展的有效幫助上。通過教師的仁慈,學生能夠體驗倫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對人的信任與關懷品質,對人的友善、慷慨和寬恕等等。對學生而言,教師的仁慈意義無比重大,教師的仁慈或者說“師愛”會以積極的情感溫暖學生,尤其是在當前家庭概念面臨挑戰(zhàn)的時候,仁慈有可能是對問題學生最后的呼喚,而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仁慈可以促使他們積極向上,鼓勵他們的道德成長。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桂城中學)
責任編輯/齊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