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柱
中共七大是一次承前啟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時隔70年,出席會議的代表大多已經(jīng)離世,然而透過那些口傳身授流傳下來的珍貴記憶,人們依然能觸摸到歷史的痕跡,一個又一個故事在其中蜿蜒展開……
一、會議召開時間多次延宕幾經(jīng)變更
于抗日戰(zhàn)爭后期召開的中共七大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但其召開時間卻屢被推遲。中共六大是1928年6月在蘇聯(lián)首都莫斯科舉行的。而黨的七大卻到了1945年4月23日才在延安召開,期間相隔了整整17年。相距這樣長的時間,是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的。
事實上,黨的最高領導層對召開七大,曾有過多次動議和醞釀。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又不得不再三向后推遲。
七大多次延宕的最大因素是動亂和戰(zhàn)爭。
實際上,早在1931年1月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就曾有過準備召開七大的動議。全會決定“委托新的政治局展開必須的準備工作”。之后由于國民黨接連對中央蘇區(qū)發(fā)動反革命“圍剿”,黨要以主要精力集中于戰(zhàn)事。加之這期間,黨的高級領導顧順章、向忠發(fā)的被捕叛變,中共中央被迫由上海轉(zhuǎn)移至中央蘇區(qū)。這樣,召開七大自然無力顧及,準備工作被迫中斷。
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到達陜北。隨后發(fā)生了“西安事變”。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1937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召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并成立了七大籌備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王明為書記?;I委會下設了一個由毛澤東、王明、張聞天、陳云、康生五人組成的秘書處,以及由毛澤東、王明、朱德等25人組成的“七大”代表召集委員會。會議的召開已指日可待。然而,由于一些情況的相繼出現(xiàn)和諸多因素的不斷干擾,這個決議最終沒有付諸實施。
193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開會,討論關于召開七大的有關事項。任弼時在會議結束后前往蘇聯(lián)向共產(chǎn)國際作了匯報。當年的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召集七大的決議,對七大報告的起草、議事日程、代表分配及產(chǎn)生辦法等問題,作了若干規(guī)定和明確指示。1939年6月和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先后兩次向各地黨組織發(fā)出選舉七大代表的通知,并要求當年9月1日前確定代表人選。
但不久國民黨頑固派接連發(fā)動了兩次反共高潮,我黨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領導軍民打退國民黨反共高潮和粉碎日寇掃蕩上,召開七大的事又一次被擱置起來。
1941年3月1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當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召開七大。后因張聞天與毛澤東交接黨的總書記工作和整風、大生產(chǎn)等運動再次推遲。
1943年7月17日,中央書記處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在8個月到9個月內(nèi)召開七大的建議。8月1日又發(fā)出了《關于“七大”代表赴延安出席大會的指示》。后因中央政治局重新召開整風會議,已經(jīng)啟動的會議進程再次中斷。直到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召開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正式?jīng)Q定了七大召開的日期和議程。
1945年4月23日,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大終于開幕。
二、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開黨代會
與中共七大開會的時間數(shù)度更改一樣,會議地點的確定也是反復了多次。
據(jù)資料介紹,中共中央最初考慮會議的地點是在陜北安塞縣舉行。1940年5月,主管這一工作的中共中央秘書長任弼時和副秘書長李富春曾親自去安塞實地考察過。他們認為,那里環(huán)境隱蔽且便于防空,是召開大型會議的理想之地。但也有幾點不盡如人意之處:一是交通不便;二是離黨中央所在地延安較遠;三是那里的生活物資比較缺乏,供應難以跟上。
中央領導反復考慮,只好放棄了這一方案。
安塞計劃放棄后,有關部門又把會議地點放在延安棗園。棗園的優(yōu)勢是樹木密集、高大,便于隱蔽;離中央領導住處較近,便于匯報與溝通;棗園的物資較安塞充足,便于采購和供應。然而,待一切就緒后,卻發(fā)現(xiàn)這里的水源嚴重不足,而且水質(zhì)也不好,加之代表們的住宿也成問題。這樣,棗園也放棄了。
后來,經(jīng)多方權衡并報中央書記處拍板同意,最終將七大會址選定在了延安楊家?guī)X。
禮堂的地基是原有的一座可容納三四百人的磚木結構、茅草覆頂?shù)亩Y堂在遭受火災后留下的廢墟。會址確定后,李富春便請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建筑專家楊作材重新設計了建筑方案。楊作材加班加點拿出了兩個修建方案。一個規(guī)模宏大,足夠容納全部中央機關人員在一幢建筑內(nèi)工作。李富春看了這個方案開玩笑說:“你不是想在這個地方建都吧?”另一個方案因為比較實用更像個開會的地方,便確定了下來。
建造禮堂時,除了當?shù)氐慕ㄖと酥?,中央機關以及部隊院校的很多干部職工也參加了義務勞動。但當初人們并不知道這座建筑是什么用途,因為是嚴格保密的。
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1941年開始修建,1942年完工。整個禮堂建筑樸素大方、壯觀美麗,體現(xiàn)了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外觀是仿蘇聯(lián)式,內(nèi)部是陜北窯洞式的石拱結構。禮堂可以容納上千人。修建這么一座禮堂,今天來說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當時的延安,可稱得上“宏偉建筑”了。這也是當年延安唯一的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物。因為前六次黨代會都是在別人修建好的房子里召開的,所以,朱德風趣地說,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開代表大會。
從4月23日到6月11日,七大會期總共50天,在自己建的房子里,中共中央構筑了第一座理論大廈——毛澤東思想。中共七大作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
雖然七大最終順利召開了,但鮮為人知的是,出席會議的700名代表是歷盡艱辛才到達延安的。由于戰(zhàn)亂,代表們?nèi)パ影驳穆烦炭芍^困難重重,險象環(huán)生,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其中有不少人是來自淪陷區(qū),要通過敵人的封鎖區(qū),交通不便,有的騎馬,更多的是步行;因為路途遙遠,環(huán)境險惡,有的化裝成商人、小販或乞丐,甚至提前幾年出發(fā),靠一雙腳板晝夜兼程;有的是由游擊隊護送來的,有的則是通過偽軍的內(nèi)部關系護送來的;有的是從國外輾轉(zhuǎn)歸來的。有的同志在路上遇到敵人襲擊時身負重傷,甚至犧牲在途中。對黨的忠誠,對延安的向往,使代表們歷經(jīng)艱險匯聚到了寶塔山下。endprint
三、毛澤東:“我們不要把犯過錯誤的人推出去”
選舉黨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是七大的一項重要議程。
七大的選舉,有一個過程。首先是醞釀階段。在醞釀階段中,代表們爭論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對犯過錯誤的同志,該不該選舉?
毛澤東在所作的關于選舉方針的報告中指出:“我們既要選舉那些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堅持正確路線的同志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也要選舉在那時犯了錯誤,(現(xiàn)在)承認了錯誤、改正了錯誤的人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對那時犯錯誤的同志,不應‘一掌推開,只要承認錯誤并決心改正錯誤,經(jīng)過學習,這樣我們就有了更大的免疫性?!?/p>
經(jīng)代表們充分醞釀和討論,會議選舉產(chǎn)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其中包括王明等幾位曾經(jīng)犯過錯誤的同志。
高揚文作為太岳區(qū)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選舉中央委員會時,高揚文擔任計票員。投票后,一個身軀高大的人突然出現(xiàn)在計票員們面前,大家抬頭一看,原來是毛澤東來到了他們的工作現(xiàn)場。
毛澤東坐了下來,笑容滿面地問起每位候選人得票的情況。大家將已經(jīng)計算出來的票數(shù)向毛澤東作了匯報。他很關心地詢問了洛甫(張聞天)與博古(秦邦憲)的得票情況,還特別問了王明得票多少。因為票數(shù)還未統(tǒng)計完,計票員如實作了回答。
毛澤東沉思片刻后說:“最好能選上?!彼终f:“‘七大是一次團結的大會,犯了錯誤的人也有代表性……我們不要把犯過錯誤的人推出去,而要團結他們。犯了錯誤,改了就好。”然后,毛澤東平靜地坐在那里,耐心等待著計票員們把選票統(tǒng)計完畢。當毛澤東看到秦邦憲(中委最后一名)、王明(中委倒數(shù)第二名)最終被選上中央委員時,臉上露出了笑容。
毛澤東為什么這樣關心博古(秦邦憲),尤其是王明能否選上中央委員呢?
毛澤東在作關于選舉方針的報告時解釋說:從黨的歷史經(jīng)驗來看,對過去犯錯誤的同志不應一手推開,只要他們承認錯誤,并決心改正錯誤就行了。毛澤東還在另一次會上說:這些人的錯誤,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犯的,經(jīng)過整風,已經(jīng)把問題弄清楚了,就不應太著重個人的責任。毛澤東還說過,批判陳獨秀時有些偏重個人責任,而對總結經(jīng)驗不夠。與有不同意見的人合作共事,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
正是因為這樣,毛澤東才很關心王明能否當選,親自來到后臺了解情況。足見,毛澤東能夠如此寬宏大量,以黨的利益為重,以團結為重,體現(xiàn)了何等的高風亮節(jié)。
由于心情舒暢,隨后,毛澤東便與高揚文攀談起來。他首先詢問了高揚文的名字。高揚文回答說,名叫楊文(這是當時的名字,未加高姓)。
毛澤東微笑著說:“你的名字很好,‘楊柳、文章?!鳖D一頓,他又說:“楊樹、柳樹都是好樹種,特別是柳樹,把樹枝插到地下,就會生根成活??箲?zhàn)勝利了,我們在延安的干部就要大批出去工作,你們要像柳樹一樣,不管到什么地方,就要到那里生根,和當?shù)氐母刹?、人民一起,把革命工作搞好?!?/p>
毛主席的這一番教導,對高揚文等同志都有很大的啟發(fā),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信仰和工作態(tài)度。
四、吳印咸——用鏡頭記錄歷史瞬間
這次大會的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長都是空前的,而為大會攝影的任務就落在了延安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的肩上。為了拍攝好這次會議,電影團負責人吳印咸會前就趕到了會場,了解拍攝條件,反復研究,確定拍攝辦法。
由于國民黨政府的經(jīng)濟封鎖,那時膠片的來源在幾年前就已經(jīng)斷絕了,吳印咸一向節(jié)約特意留有備用。大會期間,為節(jié)約膠片,吳印咸一再精打細算,做了仔細而周密的拍攝安排,從任弼時主持開幕、毛澤東作《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到最后毛澤東作題為《愚公移山》的閉幕詞,每個重要的議程和會議瞬間,吳印咸都沒有漏掉。
中共七大會場是由延安魯藝美術系教師鐘敬之設計的,整體風格簡樸而富有新意:主席臺中央懸掛著毛澤東、朱德的巨幅側(cè)面頭像,兩邊各插三面黨旗,主席臺前后與左右兩側(cè)的長條桌后各擺放著五把椅子,供主席團成員就坐。主席臺前沿的石拱上書寫著“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大幅標語,標語兩側(cè)掛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畫像。禮堂兩邊掛有六個很大的V字型旗座,旗座上插著黨旗,并釘有一個標語牌,上書“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八個字,禮堂后墻上書寫著“同心同德”四個大字,正廳擺放著200條長凳。
由于當時的條件有限,缺少照明設備,禮堂主席臺的位置光線顯得很暗,對于缺少閃光燈的吳印咸來說是個不小的困難。他開動腦筋,采取相應措施,最終保證了拍攝工作的順利進行。
拍攝參加七大的中共領導人時, 吳印咸獨具匠心,運用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使拍攝的照片既反映了人物的真實面貌,又突出了每個人物發(fā)言時的不同特點。
在拍攝作《論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報告的毛澤東時,吳印咸既用攝影機又用照相機,多角度拍攝下毛澤東富有表現(xiàn)力的手勢和神情;在拍攝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的劉少奇時,吳印咸從側(cè)面取像,將劉少奇身旁的一束鮮花納入照片中,使這幅簡單的人像攝影具有了藝術的美感。幾十年后,這張照片被印制成郵票,成為收藏的珍品;在拍攝作《論解放區(qū)戰(zhàn)場》軍事報告的朱德時,吳印咸將朱老總置于畫面的左方,使主席臺上的領袖群像巧妙地成為照片的背景,不但突出了人物,而且顯示出了拍攝的事件背景;在拍攝作《論統(tǒng)一戰(zhàn)線》報告的周恩來時,吳印咸大膽采用了仰拍的手法,畫面上部留出了大面積的空白,頂上一盞明亮的燈光進入了照片的左上角,使照片帶上了濃厚的象征意義:中國人民的革命是在指路明燈——中國共產(chǎn)黨的照耀下前進的。
眾多照片中,七大全景的那張照片最費心思,也是流傳最廣的照片之一。這張全景照片,看起來好像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其實,在當時的條件下,吳印咸手中只有幾部老式相機,而且都是固定的標準鏡頭,根本不可能拍出如此寬闊的場景。于是吳印咸就想了兩套招數(shù):第一種方法是拍單幅的照片,第二種方法是用接片來對照片進行處理。后來進行照片對比,人們一致認為還是接片的效果較好。endprint